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省国土资源厅领导非常关心帮扶村——南大吴村的村民们.筹措15万余元资金.为他们购买了大米、面粉、食用油等过节用品。2月4日上午.副厅长郭公民与厅各处室负责人一行来到南大吴村,深入村民家中走访慰问。  相似文献   

2.
图片报道     
《河南地质》2012,(5):I0003-I0003
4月27日,省厅驻上蔡县南大吴村帮扶工作队进行交接。副厅长杨士海带领的第六批工作队与副厅长文茂林带领的第七批工作队进行了交接。驻马店市局、上臻县局、南大吴村村民代表等有关人员参加了交接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  相似文献   

3.
江西宜春吴村金矿床赋存于吴村倒转背斜的南东翼。吴村金矿由三个含金矿化层位组成:即二叠系长兴组顶部、三叠系大冶组下部及两者之间的F2破碎带。其中大冶组下部是主要矿化层位,为一套含碎屑的不纯碳酸盐类岩石。矿床成因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论河北承德上谷早侏罗世南大岭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最新资料描述了承德上谷南大岭组四个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等特征,厘定了南大岭组含义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系,其间的沉积岩系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证实了火山岩系与沉积系在空间上呈指状交互关系,根据植物化石确定南大岭组中时代为早侏罗世,论述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河北承德上谷附近门头沟群南大岭组植物化石12属15种,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对确定鲜有化石资料报道的冀北南大岭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古植物学依据,为研究我国北方侏罗纪植物化石序列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6.
江西金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大理 《矿产与地质》2001,15(Z1):472-479
论述江西省内有代表性意义的金山式剪切带型、氵吴村式微细粒型、银峰尖式火山岩型三大类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式,指导该区找矿.  相似文献   

7.
河北承德上谷早侏罗世南大岭组植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河北承德上谷附近门头沟群南大岭组植物化石12属15种,认为其时代为早株罗世。对确定鲜有化石资料报道的冀北南大岭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古植物学依据,为研究我国北方侏罗纪植物化石序列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8.
京西门头沟南大岭组玄武岩古风化壳及其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人将河北宣化地区中生代地层与京西中生代地层对比,而且地层名称也相同,如杏石口组和南大岭组等。根据宣化于洪寺南大岭组玄武岩顶部粘土风化壳的发现,推断京西南大岭组玄武岩很可能也存在古风化壳。经过野外观察、采样和测试,证实古风化壳及其再沉积粘土岩确实存在,只是因为区域变质作用将粘土岩改观后,难于辨认。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地壳结构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研究了大别山东部北大别变质杂岩,南大别变质杂岩和白垩纪花岗岩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北大别变质杂岩与南大别变质杂岩相比,前者以相对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按照Pb同位素组成在地壳垂向剖面上的变化模型,指出在大别山地壳垂向结构上,北大别变质杂岩应位于南大别变质杂岩之下,这一认识得到大别山不同构造岩石单元中产出的白垩纪花岗岩Pb同位素对岩浆源区示踪的有力支持,因此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是发育在北大别杂岩之上的一个构造岩片,这对进一步确定扬子克拉通向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的缝合线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南大环境"),以专业环境服务商为发展定位,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科学、整体的环境解决方案.基于对技术产业化过程的深度理解,南大环境深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的重要性,公司不仅在业务方面实现了双轮驱动,在项目实施与研发创新互动方面,也实现了相互联通.  相似文献   

11.
北京西山早侏罗世蔡家岭组由安质火山碎屑岩和粗安岩组成,覆于南大岭组玄武岩之上,在化学成份上,蔡家岭组火山岩不属于钾玄岩系列,其岩浆来源于南大岭期玄武质火山活动诱发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代表北京西山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作用的偏酸性端元。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山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西山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玄武岩富集Ba、Zr、P和轻稀土元素,亏损Ti、Hf、Rb、Yb等。其微量元素含量及配分与大陆碱性玄武岩相似.南大岭组玄武岩起源于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原始岩浆经历了随机RTF(周期性补充、排出和分离)过程的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岩浆未受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榴辉岩中石榴石的结构水: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别山(包括南大别和北大别)几个典型产地榴辉岩中的石榴石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石榴石颗粒都含有一定量的结构水,以OH-的形式存在,结构水含量w(H2O)最高可达1859×10-6。水含量在同一榴辉岩样品不同石榴石颗粒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反映了原岩中水含量的不均一分布。与以前报道的南大别碧溪岭榴辉岩中石榴石情况相似,水含量的不均一性表明:①榴辉岩原岩经历的水-岩交换作用的方式是“隧道式”而非“弥散式”;②超高压变质过程中流体的活动性十分有限;③整个超高压板块俯冲-折返的过程十分快速。南大别石榴石水含量总体上高于北大别,这种差异可能与北大别所经历的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别地区的变质作用及与碰撞造山过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造山带从南到北可分为5个变质构造单元:扬子北缘蓝片岩带、突松变质杂岩带、南大虽碰撞杂岩带、北大别变质杂岩带和北淮阳变质带。各个变质构造单元中不同岩石的变质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1)超高压型。以含柯石英(及金刚石)的榴辉岩为代表,仅见于南大别碰撞杂岩带中,这类岩石的PT轨迹反映洋壳B型俯冲的特点。(2)高压型。见于大别山南部的蓝片岩带、宿松变质杂岩带和南大别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及部分片麻岩中,与  相似文献   

15.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08,24(6):1288-1296
依据时南大别超高压带腹地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和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南大别腹地--牛凸岭地区榴辉岩属于低温高压榴辉岩,并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该地区榴辉岩的共生围岩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石榴石多为自形-半自形,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T=360~520℃;P=1.3~2.4GPa.对比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形成的变质条件,两者压力差可达0.7GPa,约20km厚的地壳深度缺失.结合构造分析牛凸岭单元更类似于桐城-源潭铺高压块体,推测其属于构造上层部位岩片.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永红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4,39(3):375-387,338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T条件的研究,揭示南大别变质地体的地质结构。全区由南向北出露4种岩石: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榴辉岩多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岩块或层状分布于后3类岩石中。根据内洽地质温压计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各类榴辉岩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自朱家冲经水口、大坝至金河桥是渐次增高的,并没有明显的压力差存在,其中水口、大坝附近的榴辉岩相当于高压/超高压过渡环境中形成的榴辉岩。因此,我们认为南大别变质地体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冷”、“热”榴辉岩带并不是以断层形式相接触的;真正的断裂应位于南大别与宿松群之间。  相似文献   

17.
对南大别黄镇低温榴辉岩中不同粒径的石榴石颗粒所具有的不同化学成分分带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相应的扩散调整模型,运用扩散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榴辉岩中石榴石经过峰期榴辉岩相变质之后,其成分环带经约23 Ma的扩散调整形成现在的组分特征。黄镇榴辉岩在峰期变质之后曾经历的是一个约6℃/Ma冷却过程,该过程持续了约23 Ma。黄镇榴辉岩不大可能与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一样受到过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大别造山带中,北大别杂岩(NDC)作为一个高温混合岩地体,主要由丰富的条带状混合岩化片麻岩和少量的麻粒岩组成[1].由于以前其中高压/超高压变质证据(如Coe/Omp)的缺乏,北大别地体在更早曾被看作是一个非超高压单元,而区别于传统的南大别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单元或南大别杂岩(SDC).  相似文献   

19.
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是陆陆碰撞边界演化的关键问题。南倾的花凉亭-弥陀剪切带位于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 带和中大别中温-超高压变质带之间,矿物拉伸线理倾伏向为SE,逆冲和走滑分量大致相等。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表明: 花凉亭-弥陀剪切带大多数样品的石英组构记录了上盘向NW的剪切变形,反映了中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向SE的快速折返, 而部分样品的石英具有上盘向SE的剪切指向,与早白垩世花岗岩穹隆发育导致的区域伸展有关。对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 成果进行总结,发现大别山进变质和超高压变质峰期/退变质的锆石U-Pb年龄从南往北逐渐变新,南大别和中大别在215~ 225 Ma同时经历了高压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在191~195 Ma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白云母和黑云母的 40Ar/39Ar年龄靠近郯庐断裂时偏年轻,可能受到郯庐断裂活动的影响。南大别和中大别变质峰期温压的等值线与花凉亭-弥 陀剪切带的走向斜交,反映了超高压变质岩的斜向折返。因此,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带在~236 Ma最先开始折返,之后 中大别和北大别依次发生快速折返,具有不同折返速率和折返角度的构造岩片通过韧性剪切带调节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20.
冀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划分及其区域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西北早、中侏罗世地层尽管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在具体划分对比上与同处于燕山造山带的京西地区仍有所不同。前者划分为南大岭组、下花园组、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和后城组,后者与下花园组相当的地层又分为窑坡组和龙门组。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冀西北地区也发育有与京西相同层位的龙门组,只是以往将其或划归于下花园组,或分属到九龙山组;同时发现下花园组尚包含了部分南大岭组地层。重新划分后的地层层序为:侏罗系下统南大岭组,中统下花园组、龙门组、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后城组,完全可以与京西地区对比。本研究结论对于建立统一的燕山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格架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