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章泽军  张志  张雄华 《中国地质》2002,29(2):218-221
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是一种既不同于中深变质岩又有别于沉积岩的特殊岩类。因其特殊性和缺乏针对性的填图方法,导致已有区调成果中存在着诸如文图表述与客观地质时空分布规律有较大差距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通过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和多个相关项目的实践与验证,初步总结出“从小区解剖入手,以建立岩性标志层和小区构造样式为核心,外延扩展到面,在反复认识与验证的基础上,建立填图单位,完善、定型图面构造样式与结构”的填图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完成的“田坂街幅、游城幅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 ( 2 0 0 0 1 30 0 0 1 0 4 ) ,于 2 0 0 2年 6月通过野外验收 ,2 0 0 2年 1 2月通过最终成果验收并被评为优秀 ,取得了下列重要成果。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区填图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浅变质岩区的特殊性 ,总结出“以岩性标志层等宏观信息与宏观控制为核心 ,从小区解剖入手 ,外延扩展到面 ,在反复认识与验证的基础上 ,健全了填图单位 ,完善了构造样式与图面结构”的填图理论与方法。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是对 1∶ 5…  相似文献   

3.
田忠华  刘福来  许王  冀磊  刘利双  董永胜 《地质通报》2017,36(11):1942-1952
论述了构造解析在变质岩专题填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1)构造解析在高级变质岩区地质调查中对重大地质边界的识别作用;(2)通过构造解析区别变质岩区不同岩石和/或构造单元因构造发生的堆叠作用;(3)通过构造解析识别并区分不同岩石单元的构造类型、期次和组合样式;(4)变质岩填图区剖面测制及地层原始厚度恢复需要在构造解析工作基础上进行;(5)变质岩区地质填图工作实际上是构造解析和变质岩石学的有机结合过程。总之,构造解析对变质岩填图区内地质情况的客观表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包括随机性、模糊性和未确知性在内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信息。这里仅以华南浅变质岩区为例,分析其起制约作用的资料方面的不确定性与成因机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科学处理的方法,由此构成浅变质岩区填图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1 地层清理工作的由来地矿部于1986—1990年设立了重大基础地质研究项目《三大岩类填图方法研究》,即沉积岩区、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填图方法研究项目。沉积岩区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之一,就是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填图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地质填图,对各类地层作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逐步建立地层格架和地层模型的填图、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地层划分、对比等研究工作一直是以传统的“统一地层划分”作为基础,偏重于地层的年代顺序和化石,…  相似文献   

6.
区域地质调查中有关地层剖面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赣西北地区为例,通过对中新生代冲积扇型陆相红盆与中元古界浅变质岩基本特征的分析,重点阐述根据实测剖面所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放射性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其在岩石中的分布规律,应用放射性测量技术对变质岩填图单位的划分作了尝试。对划分的填图单位应用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可靠、成本低,是在大、中比例尺填图时对深变质岩填图单位划分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区域变质岩区填图的构造地层学准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变质岩区填图工作的关键问题是能否或如何在“地层学”意义上来划分填图单位。鉴于变质岩的构造特殊性,公认应当采用构造-地层方法,但是这里涉及的不单纯是工作程序和具体方法,而且涉及对变质构造特征的理论认识。本文以北京西山浅变质岩系为例,对构造地层学准则进行初探,因为这里可明确建立双重地层系统,便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奚舣  马长信 《江西地质》1994,8(1):46-52
通过对赣东北地区前震旦系浊流相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该区浊流相在结构构造、岩石特征、岩石化学成分、浊流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对在浊积岩中找矿和在浅变质岩区进行1:5万区调时利用浊积岩作为标志层进行地质填图,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造山带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我国造山带1/25万填图要以活动论和探索大陆动力学为学术指导思想,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以构造为纲,研究总结出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中主要构造单元名岩类区(沉积岩区,岩浆岩区,变质岩区,混杂岩区)岩石建造组合及序列。旨在重点表现造山带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基本特点,尤其侧重其造山过程和现今造山带的三维结构。通过填图实践和造山带填图方法研究,提出针对造山带不同岩类区特点采用不同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并分别总结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沉积盆地,造山带蛇绿岩,造山带中酸性侵入岩,造山带变质岩,造山带三维结构与大地构造演化模式等造山带区典型岩类区和造山带结构地质填图的若干理论与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系统的造山带区地质填图新理论,新方法,提高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造山带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1.
赣北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一直是华南前震旦系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阵地,多年来,在构造古地理研究方面有巨大进展。而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则相对不足。双桥山群是一大套变形强烈,岩性单调,缺乏标志层的特殊岩类。对这套特殊岩类需抓住内部的原始的沉积构造组合特征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划分有对比。采用综合地层学方法。可以丰富岩石地层单位的研究内容,为划分提供更多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12.
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该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片,构成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加积杂岩。在此基础上,厘定了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成因模型,并对苏鲁造山带的东延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闽北浦城地区晋宁期小串花岗片麻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树超  苏江湖 《福建地质》1994,13(4):227-234
闽北浦城地区广泛发育前震旦系麻源群变质岩,其内发现条带状花岗片麻岩,前人将其划归混合岩化变质地层,本文将其作为独立地质体详细论述其宏观及微观地质特征,确定其为花岗质正片麻岩,属中酸性深成岩体经受强烈变形变质作用产物,并正式命名为小串花岗片麻岩,时代属晋宁期。它为研究我省晋宁运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A combined geochemical (whole-rock elements and Sr-Nd-Pb isotopes, zircon trace elements and Hf isotopes) and geochronological (zircon U–Pb age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elatively low-grade meta-basites and meta-granitoids from Longjingguan within the central Dabie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zone, east-central China. Zircon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meta-basites were formed at ∼772 Ma and subsequently experienced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t ∼768 Ma and a later thermal overprint at ∼746 Ma, while the meta-granitoids recorded three groups of zircon ages at ca. 819 Ma, 784 Ma and 746 Ma. The meta-granitoid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low-Si and high-Si types, and they were derived from mid-Neoproterozoic partial melting of the Neoarchean and 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asement rocks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respectively. These Neoproterozoic zircon 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otolith ages of the Dabie Triassic UHP meta-igneous rocks. In addition, the low-grade rocks have bulk-rock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overlapping with the UHP meta-igneous rocks. Therefore, the low-grade meta-basites and meta-granitoids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counterparts of the UHP meta-igneous rocks in this area, suggesting the same petrogenesis for their protoliths in the Neoproterozoic.Trace element patterns indicate that the low-grade rocks have better preserved their protolith compositions than their equivalent UHP rocks, and thus they are more suitable for elucidating the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Zircon ages combined with geochemical features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protoliths of the meta-granitoids and meta-basites were formed in a magmatic arc and a continental rifting setting, respectively. More specifically, the granitoid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Neoarchean and Paleoproterozoic basement materials at ∼819 Ma in a magmatic arc setting, whereas the precursors of the meta-basites are products of a continental rifting event at about 784 to 772 Ma. The obtained results provide new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which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reakup of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  相似文献   

15.
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   总被引:87,自引:5,他引:82  
在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构造框架中,华夏地块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华夏地块在国内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其核心一是年龄,二是范围。根据出露在研究区的中-高级变质岩、韧滑流变形迹和近年大批高质量测年数据,认为华南曾经存在过一个前成冰纪的古老陆块,由元古代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原岩为碎屑岩、火山岩和深成侵入岩,最老年龄达2 Ga,习称华夏地块,但范围比Grabau描述的要小。在8~9亿年间,伴随古华南洋的闭合,华夏地块与扬子陆块碰撞聚合,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聚合不久,受成冰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影响,原华夏地块被肢解成浙南-闽北、赣中-赣南和云开大山三个古陆残块,中间是裂谷或海槽。其裂解残块集中分布在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埔断裂之间的地带内,结束了其完整古陆块的历史。震旦纪-早古生代,这些海槽被进一步扩张变宽,其内被巨厚的碎屑岩(含灰岩)、浊积岩层所充填,厚达1∽2万m,但缺少同期蛇绿岩和火山岩,暗示拉张强度没有深达上地幔,为一被动陆缘环境。最新年代学结果表明,原定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和火山岩均为前震旦纪的年龄,8∽9亿年居多,原先的早古生代构造格架需要再研究。到志留纪,华南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导致震旦纪-早古生代海槽关闭,巨厚沉积物褶皱隆升,在元古代变质基底上形成了加里东期褶皱造山带。其造山的驱动力目前尚不清楚。此期褶皱变形、韧滑流变非常普遍,有推覆与走滑两种,变形峰期在420∽400Ma。同时,还发生了强烈的花岗岩浆活动,岩浆峰期为430∽400 Ma,但绝大多数是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I型花岗岩少见。之后,晚泥盆世砂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大规模地覆盖在整个华南前泥盆纪岩层之上;至此,研究区和江南等邻区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才得以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6.
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部分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形成于新元古代扬子板块北缘的裂陷盆地中,并遭受新元古代岩浆侵位和以寒冷气候位特征的大气降水热液蚀变,共同经历了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因此认为这些浅变质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的构造残片,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加积杂岩,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俯冲和碰撞的动力学过程提供有力的科学佐证。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形成及其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7.
毛景文  韩春明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58-868
概要介绍了中亚南天山大型金矿带的构造环境、地质特征和分布特点。中亚南天山是世界重要的金成矿带,其中发育有一系列世界级矿床。在该带中,除了剪切带型(造山型)金矿外,还有夕卡岩型、细网脉型以及爆破角砾岩型。成矿围岩是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成矿与二叠纪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成矿流体以富CO2为特征,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强烈发育,通常以Au,Ag,Sb,Te,As,W和Bi元素组合为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苏鲁超高压带内石桥浅变质岩的地质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地质调查显示,石桥浅变质岩与周边超高压变质岩呈构造接触(构造片岩);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该浅变质岩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大陆边缘厚地壳上裂陷或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其部分浅变质岩发育多硅白云母,形成于中-高压相变质环境,说明这些浅变质岩曾经历大陆板块俯冲的动力变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浅变质岩的成因机制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和扬子板块俯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