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点状地名的时空数据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概述了地名、地名数据库以及时空数据模型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合地名时空语义表达的地名时空数据模型.应用这个模型实现了对地名数据库的编辑更新及时空查询操作.本文以地名为例研究了点状目标的时空数据模型,丰富了时空数据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境外地名翻译的规则和研究现状出发,探讨地名译写规则库的建立以及地名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并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验证境外地名翻译软件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湛江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其核心数据库需进一步进行完善。基于全要素基础地形图、影像数据、地质、规划、管线信息和基础地名数据,构建地名地址数据库,为湛江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框架信息。本文论述了地名地址模型构建、编码原则,数据库设计及更新,并介绍地名数据库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数字地名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北京市地址地名数据库建设的背景和北京市的地名发展史,从政府部门和地名信息提供商两个方面综述北京市数字地名发展的现状,并与兄弟城市的发展情况作对比。认为数字地名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北京市的数字地名事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时期,需要政府出面很好地规划、协调、管理,实现地名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地名服务开始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地名地址数据是浙江省天地图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天地图空间检索的任务,保障天地图高效、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对地名地址数据库要素分类设计、数据库表结构设计规则的梳理,以及地名地址数据的提取、筛选、对象化等处理方法的归纳,提出了地名地址数据库设计的规则和数据处理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地名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靠传统测绘手段完成,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随着地理数据服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在格式、尺度、范围、内容、现势性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的免费地名数据库。本文提出了一种整合多开源网络地名数据库形成统一格式、多尺度、内容完备、现势性强的矢量地名库的方法。首先通过OGR和数据访问API构建不同文件格式的网络地名库的矢量格式转换模型,然后对多网络地名库进行矢量转换,最后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数据分类映射等处理过程建立矢量地名数据库。本文以香港地区的Geonames,GNS,OSM地名数据库整合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在旅游文本中,旅游地内的细粒度地名贯穿了整个旅游过程,起到了景观符号和旅游记忆载体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细粒度旅游地地名的概念和其研究意义,选取样本旅游地对网络上旅游文本中的细粒度地名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细粒度旅游地地名的4个特点:尺度小、定位明确、形象直观和承载记忆;以Apache服务器和MySQL为平台,构建细粒度地名数据库;结合百度地图API和PHP语言编程,实现细粒度地名的识别与可视化方法。以黄山风景区为研究样例,构建了旅游地细粒度地名可视化应用实例,提供了一种地图辅助的旅游文本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8.
地名信息系统是地名工作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为了满足城市GIS中地名查询、规划设计、社会化服务的应用需求,主要采用地名数据库、管理及办理、系统综合管理三重架构,设计一个利于地名管理、业务办理、决策支持的应用系统。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存储方式,同时实现了地名地理信息动态更新,为地名相关业务带来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3维地形场景中地名信息的查询定位与可视化技术。基于1∶50000地名数据库,利用C#结合Di-rectX,运用面向对象技术从底层开发、设计和实现了3维地形场景中地名数据的查询定位与可视化功能。系统可快速模糊搜索、实时定位、动态调度地名数据,为其他各类专题信息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民政部门、国家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和各省市都开展了地名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形成了不同标准、不同结构的地名数据,给管理与应用带来困难。本文设计了多源地名数据管理模型,对地名数据按区域、按专题分层管理,利用开源信息检索工具库Lucene,设计了地名数据管理引擎,并利用多种地名数据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地名数据管理模型可以实现多源地名数据的统一、高效管理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榆林市乡镇地名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的网络公开地名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获得榆林市乡镇级居民地地名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地名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引入地名密度和地名点距离的指标,运用GIS的分析方法,对榆林市乡镇级地名数据进行景观分析。研究得出:榆林乡镇地名从东南向西北部递减,并且呈现出聚集的分布特征;榆林市的自然人文特征直接体现在其主要地名分类的分布上,山水类地名的分布反映了榆林西北部沙漠干旱,东南部黄土丘陵、河流较密的自然特点,姓氏、军事类地名的分布则反映了榆林市的移民文化、多民族混居的民族特色,以及古代军事价值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浅谈无级地名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柳  王桂敏 《测绘科学》2006,31(3):109-110
建立没有比例尺概念的无级地名数据库,并开发相应的无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高效地查询检索地名数据库及同步更新地名信息、维护地名信息的安全性、快速制作各种专题地名信息,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地名查询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没有考虑地名语义类型因素,而语义类型恰恰是地名信息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以地名语义分类为基础,构建了地名语义类型本体模型,并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地名组配查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式对于检索地名的相关信息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为地名查询与检索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1∶50000地形数据库更新工程中,应用软件提供了汉字转拼音的工具,但转换效果很难满足设计要求。本文通过对软件交换文件和项目设计的分析,利用程序实现新增地名与变更地名的拼音字段自动填写,并应用于安徽实验图中,取得了较满意的转换效果,同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新一代GIS以面向服务为特征,地名本体作为地理领域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义网条件下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至关重要。提出一个用于表达、存储、管理与获取地名本体数据的地名本体服务系统框架,从地名本体服务接口、资源管理引擎、地名本体引擎等3个方面设计地名本体服务功能组件,讨论3个功能组件的实现策略,并通过一系列Web服务接口发布地名本体数据,文中的研究工作对推进地名本体服务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张亮  戴腾  陈清平  覃俊华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24-126,130,1
研究了1∶10 000地名库建设的关键问题,详细比较了1∶50 000地名库与1∶10 000地名库的联系与差别,提出了利用1∶50 000地名库建设1∶10 000地名库的技术路线,并研发了相应的功能模块,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藏南地名佐证门巴与珞巴的民族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不久前对《中国地图》藏南地名开展补白研究、将藏南地区东段内的图上地名点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36个之后,依据门巴族与珞巴族族名与居住地地名相重合的特点、以及藏南地名"巴昔卡"的珞巴语含义与四川地名"扎昔卡"的藏语含义相吻合的特点,论证了门巴族和珞巴族与藏南地域和祖国内地在人文地理上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说明了世代居住在藏南地区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人非跨界民族。  相似文献   

18.
基于KML的三维遥感影像地名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查询在遥感影像数据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KML数据规范,设计了一种基于KML的地名数据库;对全球影像数据进行四叉树划分,开发了一个多分辨率的全球三维遥感影像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基于地名数据库来进行地名数据的查询,通过用户交互能实时检索并表达选中地区的影像数据,为遥感影像数据管理和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双语地图中地图注记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汉语地名的译写现状出发,对目前采用的两类地名译写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地名翻译过程中的"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一般原则和相关要点。随后探讨加入英文注记后信息量增加、英文字符和排列等因素带来的双语地图在注记字体、尺寸、字隔、配置四个方面设计上与传统地图的不同之处;并结合编制广州市2010年亚运场馆分布地图的的实践,探讨如何在双语地图中对地物信息进行科学、清晰、美观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20.
Yunnan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its rich set of multiethnic toponyms (place names) has earned itself a nickname of “museum of toponym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1) construct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database of toponyms in Yunnan from a comprehensive toponymical dictionary series of China, and identify their ethnic roots; (2) enhance the mapping of their spatial patterns and detect possible clusters of ethnic toponyms by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3)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of multiethnic toponyms with geographic factors by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4) examin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opony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Zang–Mian (Tibeto–Burman) toponyms are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the northeastern mountainous areas, and Zhuang–Dong (Kam–Tai) toponyms cluster in the southwest and the southeast lowlands. In comparison to Han (Chinese majority) toponyms, the Zhuang–Dong toponyms also tend to be closer to rivers and in more remote areas (i.e., farther from major transportation routes and major cities). The centrographic method helps reveal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gradual expansion of Han settlement in Yunnan as recorded in the time stamp of toponym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GIS-based analytical methods in toponym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