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江西双桥山群的底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5万庐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在星子县黄岭一带发现一套巨厚层状复成分的变质砾岩,根据该变质砾岩的砾石成分,变形组构及区域分布特点,以及上部(双桥山群)与下部(星子岩群)地层在变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认为变质砾岩应属于双桥山群的底部层位,是中古元办双桥山群与下伏下元古界星子央群不整合关系的佐证,由于受后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影响,现今二者呈断层或隐蔽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2.
1∶5万庐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在星子县黄岭一带发现一套巨厚层状复成分的变质砾岩。根据该变质砾岩的砾石成分、变形组构及区域分布特点,以及上部(双桥山群)与下部(星子岩群)地层在变质与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认为变质砾岩应属于双桥山群的底部层位,是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与下伏下元古界星子岩群不整合关系的佐证。由于受后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影响,现今二者呈断层或隐蔽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3.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内部的五台杂岩与毗邻的阜平、恒山杂岩是最经典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地区。被认为该地区最年轻的地质单元滹沱群不整合覆盖于五台和阜平杂岩之上。近来的工作越来越显示出滹沱群对于该地区乃至整个中部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重要性。然而对滹沱群沉积岩物源的缺乏认识阻碍了对该区沉积环境和构造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LA-ICP-MS,从滹沱群最底部的花岗质砾岩中获取了U-Pb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构造地质学以及变质作用研究,对该地区底砾岩的沉积物源及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滹沱群自下而上由底砾岩和火山碎屑岩(豆村亚群)、碎屑岩、板岩、白云岩和大理岩(东冶亚群)以及砂岩和另外一套出露于顶部的砾岩(郭家寨亚群)组成。来自于滹沱群底砾岩的花岗质砾石中的锆石获得了2517~2566Ma的207Pb/206Pb权重年龄,与五台新太古代的花岗岩(2566~2515Ma)年龄一致,说明这些花岗质砾石来源于五台新太古代花岗岩。结合前人的研究,滹沱群很有可能代表了一个发育在西部陆块向东部陆块俯冲过程中与俯冲相关的弧后前陆盆地。该盆地在约1850Ma华北克拉通最终碰撞拼合事件过程中闭合。滹沱群花岗质砾岩的...  相似文献   

4.
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类型、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平  宛胜  戴启  田素梅  赵江泰  吴嘉林 《地质论评》2021,67(5):67060003-67060003
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的成因及归属问题目前暂无定论。笔者通过对东川-易门地区前人所划的因民组“因民角砾岩”进行1:5万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根据其成因及时代划分为复成分砾岩、冰碛砾岩、滑塌角砾岩、引爆角砾岩和构造角砾岩。对“因民角砾岩”成因及时代的研究,特别是“冰碛砾岩、复成分砾岩”的提出,对于解决滇中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时代归属、构造格架、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区域地层对比,探讨滇中元古宙地史演化、古环境研究以及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山西五台山区甘泉一带呈层状夹于五台岩群中的变质砾岩,曾作为五台岩群划分为中、下亚群的重要标志。该变质砾岩层布丁状,沿着五台岩群大型复式向斜核部呈“之”字形断续出露,区域上呈一强变形带。砾岩胶结物为强烈糜棱岩化、构造片岩化的中基性火山熔岩。砾石成分为强烈塑性变形的五台岩群不同层位的滚圆度好、分选性差的复杂成分陆源物及构造、热液成因的假砾石。研究确认,在这套变质砾岩层的两侧分别存在以五台岩群不同层位为底界、以该砾岩为底砾岩的甘泉不整合和宽滩不整合,变质砾岩层分别切割所谓五台岩群下亚群和中亚群的地层。因此,甘泉变质砾岩为叠置于五台岩群之上的地层单元,不能作为五台岩群中、下亚群的界限标志,甘泉变质砾岩应从五台岩群剔除,归属于滹沱群四集庄组。  相似文献   

6.
综合1:5万区调成果,系统阐述了赣西北地区双桥山群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是一套形成于滨海-半深海环境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基本发育-系列重力流沉积相单元,即块状混杂砾岩相,正递变砾岩相,经典浊积岩相等,对各单元基本层序特征进行了总结论述,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粒度分析成果探讨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西藏拉萨林周地区的下二叠统旁多群的地层层序以前并不十分清楚,其中“杂砾岩”的成因也争议很大。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在林周旁多地区新发现了其中部的含有坠石的纹层状粘土岩,并建立了旁多群中部和上部的地层序列。旁多群中部以陆源碎屑少、悬浮泥质为主的欠补偿深水盆地相沉积为特征,而上部以陆源碎屑丰富的滨、浅海相沉积为特征。旁多群自下而上反映了两期岩浆构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该群中部沉积之初,伴随着基性玄武岩的喷发,该群中部沉积时,盆地进入裂谷鼎盛时期,随后进入以旁多群上部为代表的裂谷充填阶段;第二期构造事件可能发生在旁多群和乌鲁龙组沉积之交,乌鲁龙组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长石碎屑、火山岩岩屑和凝灰质沉积岩,指示这期岩浆构造活动的存在。旁多群中的坠石沉积指示旁多群的形成背景是裂谷构造环境下的冰海相。旁多群中的杂砾岩按照成因可以划分为:具有正粒序结构的杂砾岩,为重力流沉积岩,反映侧向水流的搬运;不具有正粒序结构的厚层块状、含有坠石沉积的杂砾岩,为水下冰碛岩,反映冰川、冰筏作用存在,指示大陆上有冰川作用。这种分类和命名有助于石炭-二叠纪冰川发育过程和旋回性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冰海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8.
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的成因及归属问题目前暂无定论。笔者通过对东川-易门地区前人所划的因民组“因民角砾岩”进行1:5万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根据其成因及时代划分为复成分砾岩、冰碛砾岩、滑塌角砾岩、引爆角砾岩和构造角砾岩。对“因民角砾岩”成因及时代的研究,特别是“冰碛砾岩、复成分砾岩”的提出,对于解决滇中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时代归属、构造格架、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区域地层对比,探讨滇中元古宙地史演化、古环境研究以及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庆任 《地质学报》2022,96(10):3559-3572
砾岩是沉积大地构造和盆地研究的重点内容,它不仅记录了物源区的岩石组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砾岩形成于不同沉积和构造环境,主要发育在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等沉积体系内。地层中的砾岩层被认为是强烈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因此常用来限定构造带挤压逆冲和构造抬升的时间和剥蚀过程。然而,这种简单的线性因果思维方式在盆 山体系研究中可能导致错误的构造解释。砾岩沉积过程和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盆地沉降速率、盆缘构造活动性质、物源区岩石组成、沉积物搬运途径以及气候条件和变化等。合理恢复和解释盆缘构造历史应对砾岩沉积体的时空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不应简单地将砾岩沉积与构造活动在成因上直接对应。本文对砾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简要总结,讨论了大陆伸展、挤压和走滑构造环境下砾岩沉积过程以及如何根据砾岩沉积的时空变化来恢复区域构造活动。笔者对“磨拉石”术语的使用进行了讨论,建议避免用该术语来概括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砾岩或粗粒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10.
库车前陆盆地充填有上侏罗统喀拉扎组砾岩、下白垩统底部亚格列木组砾岩和下白垩统上部巴什基奇克组砾岩,通过对这三套砾岩区域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砾态特征、厚度变化特征的详细描述与此三套砾岩沉积古环境的差异对比研究,认为库车前陆盆地中部库车河地区及西部卡普沙良河地区这三套砾岩成份复杂多样,具低成份与结构成熟度;所代表的气候演化特征由早到晚依次为:干旱、半干旱→温暖、湿润→干旱、炎热气候;所反映的沉积相为冲积扇、浊积扇和季节性辫状河沉积。砾岩与构造关系的结果分析表明,喀拉扎组砾岩是晚侏罗世构造活动的标志,亚格列木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逆冲推覆活动的开始,巴什基奇克组砾岩则是早白垩世末构造宁静期的沉积响应产物。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叶城县的西昆仑麻扎构造混杂岩带内,发育一套含煤砂砾岩地层,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将其划分为3个地层填图单元,即三叠系(T,未分)、三叠系赛力亚克达坂群(TS)和早—中侏罗世叶尔羌群(J1-2Y)。这些碎屑岩主体是造山作用形成的山间磨拉石沉积,但各地层单元之间多为断层接触,顶底不全,岩石地层之间的新老关系和形成时代也不清楚。通过对该套碎屑岩的详细剖面测制和分析,依据其岩石组合特征、生物地层特征对比,将该套含煤砂砾岩重新厘定为早—中侏罗世叶尔羌群(J1-2Y),并自下而上再划分为:莎里塔什组(J1s^)、杨叶组(J2y)、塔尔尕组(J2t)。它们主要是一套河湖相沉积的地层,是对西昆仑构造混杂岩带在早—中侏罗世隆起造山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和《措麦区福》区域地质调查,对西藏当雄错-姆错丙尼地区的早二叠世拉嘎组进行了地层生物及杂砾岩特征的研究,认为:所采生物化石均赋存于滑塌块体中,反映的地质时期为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而赋含滑塌块体的“基质”地层时代应稍晚于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沉积特征表明杂砾岩成因具冰海相和水下块体重力流的双重(复合)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中,通过对新疆库木库里盆地地层层序、岩石、沉积物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的研究,识别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三种沉积相。认为本区是寻找砂(砾)岩型铜矿、油气、岩盐、石膏等与沉积有关矿产的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14.
对发育于福建建瓯市迪口镇竹洲村的"竹洲砾岩"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该砾岩既不是前震旦系马面山群龙北溪组的底部砾岩,也不是构造砾岩,而是相当于晚三叠世大坑组(T3d)层位的底砾岩,不整合沉积在前震旦系迪口组之上.这一发现对深化研究该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1:5万蘑菇山幅、柴河源幅、苏河屯幅、兴安幅四幅区域地质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首次在中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下部发现木瑞组,二者为整合接触关系。该组岩石类型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夹灰白色砾岩,出露不完整,从而证明大兴安岭中段在中侏罗世历经陆相山间盆地堆积,具快速堆积特点。该组可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标志层,对研究大兴安岭中段在中侏罗世期间地质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福建西南部长汀、上杭一带广泛发育一套海相砂、泥质及硅质沉积的浅变质岩系,经过1:25万瑞金市幅区域地质调查,在证实“丁屋岭砾岩”的时代为晚泥盆世而从浅变质岩系中划分出去后,笔者将整合于早-中寒武世林田组之下的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姜畲坑组、赖坑组、南岩组和黄连组。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查干敖包地区开展的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新发现一套河湖相的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泥灰岩、灰岩、砾岩、砂砾岩、细砂岩等; 采集到的化石主要为腹足、双壳、介形虫等,也有大量的植物碎屑及个别动物骨胳化石。经岩性组合特征对比和化石鉴定,该套沉积建造属新近系中新统通古尔组。该地区通古尔组的发现,证明中新世二连盆地进一步拗陷,北部边缘向北推移至查干敖包镇乌日根塔拉巴嘎一带。  相似文献   

18.
西藏埃永错东地区区调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在西藏埃永错东地区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对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和事件地层等多重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重新厘定了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形成的时代和地层序列,并将特殊岩性层以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了表达; 系统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 首次在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雪山组; 建立了测区二叠系多重地层划分方案; 重新厘定了日干配错群基本层序和物质组成,将日干配错群进一步划分为2个组; 新解体出31个侵入体、8个潜火山岩地质体和多条中酸性脉体; 查明了区内断裂、褶皱等构造性质、时代、序次及空间配置关系,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和构造样式; 新发现金属矿(化)点18处,找矿靶区2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