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2]、[3]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多期复测水准网的动态平差方案:①、附有速率参数λ的线性运动模型下的动态平差;②、附有加速率参数γ的非线性运动模型下的动态平差。并简述了这两种平差方案的选择原则及其对平差结果带来的差异。最后论述了水准网动态平差的几个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2.
王乐洋  李志强 《测绘工程》2021,30(1):6-13,19
针对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非线性模型产生模型误差的问题,文章将高斯牛顿迭代法引入测角网坐标平差模型中,给出测角网坐标平差模型的高斯牛顿迭代法计算过程.考虑到非线性平差模型的参数估计值是有偏估计,结合Bootstrap重采样方法对参数估值进行改善,提出测角网坐标平差模型的Bootstrap参数估计方法,并给出详细的迭代流程图.针对等精度与不等精度角度观测数据,设计两个测角网案例.实验结果表明,测角网坐标平差模型的高斯牛顿迭代解法能够削弱线性近似带来的模型误差影响,其参数估值优于传统的线性近似方法;而测角网坐标平差模型的Bootstrap参数估计方法比高斯牛顿迭代解法在提高测角网坐标平差参数估值质量方面更加有效.实验证明将高斯牛顿迭代解法应用于测角网坐标平差模型的必要性与实用性,也证明将Bootstrap重采样参数估计方法与高斯牛顿迭代解法结合并用于测角网坐标平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平差问题中,除了未知的坐标参数之外,还要引入一些未知的附加参数,构成扩展的平差模型。本文推导了平差系统附加参数估值在任意基准下的表达式,从理论上证明了附加参数的估值与平差系统的基准无关。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平差问题中,除了未知的坐标参数之外,还要引入一些未知的附加参数,构成扩展的平差模型,本文推导了平差系统附加参数估值在任意基准下表达式,从理论上证明了附加参数的估值与平差系统的基准无关。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等价观测理论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基于等价观测理论的序贯平差模型。推导过程主要分两步进行:先将前期平差求出的参数估值看成虚拟观测值,参数估值的协因数阵视为观测值的权逆阵,列出虚拟观测方程;后将虚拟观测方程和后期的误差方程一起进行平差,求出参数的估值,从而得到了和传统序贯平差模型等价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非线性平差精度评定的自适应蒙特卡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的非线性平差精度评定理论中,蒙特卡罗法模拟次数的选择不具有客观性,无法对结果进行直接控制,以及没有同时考虑到平差参数估值、随机量改正数和单位权方差估值的有偏性等问题,把自适应蒙特卡罗法融入到非线性平差精度评定理论中。通过基于自适应蒙特卡罗法的估值偏差计算和参数估值协方差阵计算,设计了非线性平差精度评定一套理论完整的算法流程。基于对偶变量的思想,提出了参数估值偏差计算的对偶自适应蒙特卡罗法。直线拟合模型和椭圆拟合模型两个算例结果表明,非线性平差精度评定的自适应蒙特卡罗法能获得稳定且合理的精度评定结果,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对偶自适应蒙特卡罗法计算估值偏差的收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附加系统参数的平差模型和假设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附加系统参数进行平差是消除系统观测误差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讨论如下问题:1,附加系统参数对平差原参数估值的统计性质的影响;2,将附加系统参数的平差模型分成经典模型、自由网模型、回归模型和拟合推估模型进行讨论,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平差方法和计算公式;3,建议了检验附加系统参数显著性的几种假设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动态系统的抗差Kaliman滤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离散历元的动态观测量及其相应的动态模型可能存在异常,若数据处理模型不考虑对这些异常的特别处理,则动态模型参数估值及其所提供的动态信息将极不可靠。基于贝叶斯统计和抗差估计原理,我们构造了一种抗差滤波算法。该算法考虑观测分布和参数验前分布均为污染分布。并利用一个实测网验算该算法和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半参数估计与LS估计的有效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半参数回归模型,将系统误差加入,推导出了模型正则化矩阵时参数平差的计算方法,并用直接法得到了参数、非参数的估计量,在MSE准则下与最小二乘估值(简称LS估值)进行比较,证明了半参数估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孙同贺 《测绘学报》2020,49(3):398-398
经典测量平差方法通常是假设观测向量仅含有随机误差,在观测向量残差范数最小的准则下求模型参数的最优估值。而实际上,由于数据采样大小、模型化以及测量等原因,在测量数据处理中观测向量和模型系数矩阵同时含有误差的情形屡见不鲜。此时,若仍然利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平差,其结果将是有偏的。为了提高参数估值的精度,研究新的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势在必行。总体最小二乘方法能同时顾及观测向量和模型系数矩阵的误差,近年来得到了测绘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VB环境下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程测量中,当测区需要观测很多点的高程时,就需要布设水准网。水准网间接平差模型具有许多优点,是编写水准网平差软件的主要模型。本文根据水准网间接平差的原理,论述了程序实现三四等水准网平差的思路和实现方法,并用相关实例验证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大范围高程控制测量中经常采用多结点水准测量,根据条件平差的原理和方法,对多结点水准测量严密平差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可靠的数学模型,结合应用实例平差计算了多结点水准网,分析了水准网的平差精度,其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为多结点水准网平差软件的开发提供了计算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上海市2001年一、二、三等水准网复测情况,对其最终计算成果以及与1995年复测的高程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上海市水准网高程使用及复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秩亏水准网按附加条件法平差的法方程系数阵和参数先验权阵具有对称特性,利用此特性和水准网附加矩阵的特殊形式,以及文献[2]中给出的线性方程组未知数及其函数、系数阵逆阵计算的一维公式,可导出秩亏水准网按附加条件法平差的一维平差计算公式,使秩亏水准网平差计算和程序设计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在水准测量作业过程中,为减小视距差引起的系统误差,相关规范对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及视距累积差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前后视距差的控制又极大地限制了水准测量的应用领域以及工作效率。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将i角当作系统参数进行平差的方法,平差结束即可得到i角值以及经过i角误差改化后的高程平差值。对比分析了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法与条件函数法,实例表明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法具有更好的高效性和稳健性。  相似文献   

16.
张广兴 《北京测绘》2021,35(1):105-108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水准网网形复杂多样,当进行平差时,间接平差未知参数个数选取要求高,条件平差方程建立不唯一,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传递数矩阵建立条件方程的算法,判断水准网中的水准路线和水准点是否是已知值,依据传递数矩阵运算规则,确定条件平差中的系数矩阵和常数项矩阵,并利用2个算例进行分析比较,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附合导线是工程测量中最常见的布网形式。结合附合导线平差过程,文中用真误差分析方法推导了起始方位角误差对附合导线平差结果的影响公式;通过分析与数据计算,得到了起始方位角误差对平差后导线点坐标和导线边方位角的影响规律;并与测角误差影响进行比较,得出了起始方位角误差影响可忽略的条件,对导线测量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邢志斌  李姗姗 《测绘学报》2018,47(5):575-583
基于重力场水平分量-垂线偏差对地形信息敏感的特点,根据边值理论由重力与地形数据确定格网垂线偏差模型,在此基础上,首先利用三维重力矢量-格网垂线偏差与格网重力异常,联合格网高程数据求得格网点间高程异常差,然后通过GPS/水准点的控制,构成紧密的几何条件,进行严密平差,从而获得高分辨率、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的数值模型。按照本文方法,利用我国6600多个GPS/水准点、1'×1'的格网垂线偏差、格网重力异常、格网高程数据,整体平差计算了我国陆海统一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经GPS/水准点检核,全国似大地水准面的绝对精度达到了4 cm,相对精度优于7 cm。  相似文献   

19.
用信息扩散估计进行水准网平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扩散估计 (ISE)是一维参数估计中的较好方法 ,但不便于直接推广到多维参数估计中去。本文根据水准测量的特点 ,巧妙地将其推广到水准网平差这一多维参数估计中 ,部分地解决了信息扩散估计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GNSS水准自适应联合平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准高差观测值与GNSS垂直运动速度作为观测值,利用联合平差方法实现GNSS水准自适应数据融合。均匀选取大地高变化与正常高变化一致的GNSS水准点作为约束点,实现GNSS垂直运动与水准垂直运动的有效匹配;利用方差分量估计方法自适应整体调整水准高差观测值权阵与GNSS垂直运动速度观测值权阵之间的比例关系;采用相关等价权函数抑制异常观测值的影响,提高联合平差的精度。以山东境内二等水准网及GNSS控制点数据为例,该方法能够实现GNSS与水准高程变化的有效融合,提高高程变化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