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推动构造运动的可能性以及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的原因和依据的讨论,提出地球自转惯性力差是决定板块相对运动趋势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之一,揭示了加速期和减速期经、纬向构造之间的分布规律性,认为经、纬向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步耦合断裂就是由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所反映的动力学状态决定的。同时,笔者对同步耦合断裂概念及耦合区构造组合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宗晋认为,岩石圈的西向漂移和地幔东向运动的定向性显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导向作用[1]。本文证明,地球自转中的一种惯性力──科里奥利力是产生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天文地球动力学郑大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0030)关键词 地球自转,极移,天文地球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是用天文手段测定和研究地球各种运动状态及其力学机制的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运动主要是地球整体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内部、地壳、水圈、大气...  相似文献   

4.
地球自转速度在长期的减慢,而内核自转 又较其外部的地球部分转动快,这是由日 、月对地球的潮汐摩擦引起的同一动力学背景下导致的相关现象。通过能量守衡的定量分析 ,得出地球潮汐耗散能的11% 即可导致内核自转较其外部的地球部分自转快的结论。通过推 理比较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岩石圈层、主地幔圈层与内核三个圈层的差异旋转模型:岩石圈 自转速度<主地慢自转速度<内核自转速度。它可能是导致大陆向西飘移-板块构造及地磁产 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吴海威 《地质科学》2018,(2):774-780
天长(一天时长)是地球自转速度的直接反映。古生代-中生代化石记录的天长数据表明,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的天长随时间呈线性增加。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这意味着同时段地球自转速度呈线性衰减。如果把这个趋势应用于地球历史的全过程,计算结果为4.519~4.495 Ga,与目前公认的地球绝对年龄4.54 Ga一致。这意味着,从这个时间点起,地球有一种自转速度衰减的总趋势。地球自转速度衰减年龄等值于地球年龄说明:1)所测量的陨石样本生成的时间(表征地球年龄)与地球受月球吸引形成自转减速的时间几乎相同。这意味着地-月体系形成之前的地球比该陨石表征的地球年龄更为古老。2)地球、月球、自转速度衰减时长,三者的年龄呈现等值状态,因而此结果与月球起源于大碰撞的假说可以匹配。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IERS)发布的日长变化(Length of the Day,LOD)数据和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公布的地震目录中的震级在5.0级(含5.0级)以上的地震数据,对1973年以来的每日地球自转变化时间序列与地震时间序列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球自转变化与地震之间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地球自转变化可能导致地震发生,地震也会对地球自转变化产生影响,检验结果暗示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耦合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变化的一般规律可能的地球物理激发因素,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边界耦合之间的联系,以及几种可能的核幔耦合机制。强调了地震波探测手段对于获限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将空间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地磁怀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模型研究相结合,对于最终分析和确认地球自转变化中的各种信息及其激当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  相似文献   

9.
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对地壳运动、大陆漂移、潮汐、地震、大气环流等现象,均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出现了关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原因的各种假说。本文试图通过对旋转体系中重力分布规律的讨论,进而探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家宋晓东及其英国同行保罗·目查颈友现地球内核的自转速度比地球本身的自转速度快。幄据这两位科学家的估算,地.球内核一年的转动比地壳转初快大约一度。地球内核经过大约400$在地球内部完成一亥彻匠的自转,比地球多转一圈。地球内核比目球小一虑,但比目球重。地琼内核是滚态铁,流初产生电流,继而产生甲磁场。电磁场与内核导体的互相作用产生的力使内核转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解释地恤场是扣何产生的,为什么能够保持35亿年。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地球整个的演化过程。地球内核比地球本身自转速度快~~  相似文献   

11.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学祥  陈震 《地学前缘》1997,4(2):187-19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的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称;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在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  相似文献   

12.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张家祥 《城市地质》2001,13(4):43-48
推动地壳运动的力包括地球公转惯性力,等速自转力,星际引力和重力,其合力是大陆漂移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从天文观测和生物节律论证古生物钟的可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两百多年以来,天文学的观察计算积累了大量数据。1960年,Munk和MacDonald总结了前人的工作,肯定了地球自转角速度的长期的减慢。他们说:古生代开始的时候自转角速度比现在大得多;那时一天只有21小时。 天文学上这一论断是否正确无误,地球物理学无法验证。古生物学异军突起,找出了不容置疑的事实,有力地支援了天文学的重要发现。地球物理学家Runcorn(1970)表示欢迎。他说:“古生物学前来拯救地球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5.
经典力学是有相对性的,但在地球公转自转力学和地壳构造动力学的研究中有一定可用性。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地壳构造应力的天体力源,在此力学体系中的岩体力学基本方程还须做重要改进或重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亚和太平洋西北部之间过渡带构造资料的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边缘海和岛弧的起源可能只是由于一种很普通的机制。这种机理就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球物质的特性与流变体类似,这使得地球保持的形态看起来很象旋转椭球体的形态。然而,由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可以导致物质块体的运动。自转速度的减慢增加了大陆板块在地幔下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板块就从大陆边缘的下面被向上置换,并由于惯性能的积累,而使其运动速度超过已经减慢了的东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相对运动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把软流圈以上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圈,作为两个独立的运动单元来考察它们随地球自转时所发生的变化和各自的运动状态。完整的岩石圈碎裂成岩石块之后,它们各自作为独立的单元,在纬向西漂力、经向离极力和洋底扩张力联合作用下,产生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广义相对论,在天体引力作用下,天体周边的空间是曲折的。空间因天体的引力而发生曲折,地球在引力的作用下也与人类之前所认识的有所不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假设一引力作用下的平衡质量运动理论,试图从思维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地球上质量的分布;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速度。由地球上海陆质量的分布引出假设一引力作用下的平衡质量运动理论,其次,利用该假设对地球火山、地震和自转进行分析与推导。  相似文献   

19.
地壳运动整体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讨论了构造体系与全球运动场、板块构造与旋转扩张、断块构造、镶嵌构造、地洼说与地球自转、构造迁移的方向性及地球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运动规律以后,提出了地球动力系统统一观,并进一步论述了包括重力、热力、离心惯性力等在内的地球动力系统中,地球自转和自转速度不均衡乃是发动地壳运动的主因,而地球整体的运动和变化,又受着天体活动的影响。
本文纲要性地指出,地壳上各种地质现象与相关的自然现象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受控于地球整体的运动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东亚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迁移与海水进退规程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川 《地球学报》1996,17(Z1):155-163
亚洲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沿北纬42°左右存在一条质变线。此线南北海水进退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反映了海水南北方向的4次活动过程:早石炭世早与早二叠世,自南而北;中晚石炭世与晚二叠世,自北而南。生物最低层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生物也经历了相应的南北方向的4次迁移过程。这种迁移可能与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关,而海水运动可能源于地球自转速率的不均衡,甚至气候的变化最终也是地球自转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