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 9.2软件,结合ESDA方法对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整体较好,在地域分布上呈以酒店为中心的距离衰减规律,而且等级愈高的酒店可达性愈差。其中二、三星级酒店的空间可达性较好且较相似,而四、五星级酒店可达性也较相似但较差;基于乡镇街道为统计单元的二、三星级酒店可达性总体集聚程度相当且较低,而四、五星级酒店总体集聚程度相当且较高;可达性热点区与冷点区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而冷点区分布在南京市域边缘区域;最后将星级酒店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因素归纳为酒店分布、行政单元大小、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和经济条件等,其中前3个为直接原因,后2个是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青海旅游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技术,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了青海省A级以上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通过分析发现:青海省旅游景点(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交错排列的的格局,并在数量上以4A和3A级景区最占优势;旅游景点(区)整体分布合理;青海省旅游景点(区)时间可达性呈现出以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区域为中心逐渐向周边衰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空间差异明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影响青海省旅游景点(区)的可达性的因素主要有旅游景点的分布、路网结构、自然环境、景点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空间可达性测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潘竟虎  从忆波 《地理科学》2012,(11):1321-1327
基于GIS技术,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1 063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人文景点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自然景点。全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60.5 min,63.29%的景点可达性在120 min以内;所有4A级及以上景点的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显著,且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均呈强集聚格局,3种类型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医疗机构可达性是衡量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均衡的可达性水平是实现空间公正的基础。利用医疗机构、居住点POI数据以及腾讯点位数据,采用基于空间格网的最近设施点法分析,探索了西安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及空间公正格局。结果表明:西安市医疗可达性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其中,三级医院的15 min圈层分布于主城区;一、二级医院的可达性格局相似,30 min圈层覆盖率超过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5 min圈层覆盖率达到71.02%,仅有2.04%的居住点未被覆盖。医疗资源空间公正形成了4类区域:综合医疗空间公正区范围覆盖90.88%的居住点,48.13%的城市空间;高等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主要位于城郊地带;基本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范围狭窄,仅于行政区交界处分布;整体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南部和东部的秦岭山区。  相似文献   

5.
精确评估医疗资源的空间不均等是合理布局医疗资源的决策依据。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的乡镇/街道尺度的医疗可达性,对郑州市医疗资源的空间均等化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1)级别越高的医院医疗可达性水平越高、空间分布差异越大。三级医院对郑州市整体医疗可达性起主导作用。2)供需过剩及供需平衡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上街区、中牟县、新郑市,供需不足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城中村及距附属县市中心城区较远的区域。3)郑州市一、二、三级医院及医院整体医疗可达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向高水平方向显著集聚,乡镇/街道医疗可达性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主城区。4)郑州市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主城区,附属县市相对缺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的现象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应用分形理论,以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为例,测算出其聚集维数、网格信息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三种分形维数,对景区景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维数值和分维数坐标图进行了分析,认为南京市景区景点体系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系统的有序度高,空间结构紧致,具有景点体系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南京市景区景点的空间分布集聚性很强,且是沿着某些方向上的集聚,自组织优化趋势受到无序因素的干扰而打断,空间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提出了对旅游景区(点)系统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分形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可以把景区(点)系统中各景点的旅游吸引力评分值当作一个离散型集合,通过计算它们的信息分维值来反映系统等级结构分布的变化性,计算出Zipf维数和分维值来反映系统等级结构分布的模式。在旅游景区(点)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联系性把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分为三个景点体系,测算各景点体系信息维数值、Zipf维数值,对各种分维数值和分维数坐标图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南京市旅游景点体系等级结构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但具体到内部有一定的差异,并对景点体系等级结构的优化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GIS技术,以景点可达性为切入点,从市场供需的视角,依据市场供需的影响因素将潜力模型进行分解,得到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潜力模型。研究发现:①哈大高铁使东北各地到区域内各旅游景点平均时间压缩2.5 h左右,填补了东北一日游市场区的空白,拓展了两日游市场区的范围,形成以高铁为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日游、两日游及七日游为主要形式,向高铁两侧和中心城市周边依次扩散的圈层+轴带状区域旅游空间形态。②东北城市旅游供需潜力变化均呈现随到高铁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促使供需市场向高铁沿线集聚,带动了高铁旅游经济带的形成,并导致东北旅游空间集散特征更加明显。③高铁对短期游(一日游、两日游)供需市场的带动明显好于七日游市场。④基于旅游可达性,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结合旅游供需潜力发展状况,将东北城市旅游市场区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过渡区、边缘区4类。本文认为,应以高铁等快速交通方式和旅游枢纽城市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供需空间网络的优化与对接。  相似文献   

9.
以2012年底中国2424个A级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最近邻指数、样方分析、基尼系数和热点聚类等),对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了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借助耗费分配方法划分了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自然类景点;4A级及以上景点的聚集度低于4A级以下景点;4A级及以上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4A级以下人文类景点。A级旅游景点在中国八大地理分区中的分布也呈现集中分布状态,空间分布的均匀度较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表现为西部>东部,北方>南方的特征。景点的一级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德庆-阿拉善左旗一线的东侧;二级热点区由11个区域组成;三级热点区则主要由京津-中原-长三角组成。  相似文献   

10.
以2012年底中国2424个A级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最近邻指数、样方分析、基尼系数和热点聚类等),对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了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借助耗费分配方法划分了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自然类景点;4A级及以上景点的聚集度低于4A级以下景点;4A级及以上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4A级以下人文类景点。A级旅游景点在中国八大地理分区中的分布也呈现集中分布状态,空间分布的均匀度较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表现为西部东部,北方南方的特征。景点的一级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德庆-阿拉善左旗一线的东侧;二级热点区由11个区域组成;三级热点区则主要由京津-中原-长三角组成。  相似文献   

11.
打造高品质旅游集聚地并构建多站点景区游览环线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论文基于2006—2018年288个城市评选的最高级别景区——“5A”景区的数据,将“5A”景区划分为自然类、人文类、综合类3类,借助ArcGIS、Stata等工具探索了“5A”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探讨了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中国“5A”景区存在“东中集聚、区域失衡、禀赋不一”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类景区数量严重不足。其次,高级别景区能显著推动本城市的旅游发展,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合作与空间竞争效应。其中,同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竞争效应,且主要表现为对同类型景区间的竞争,竞争范围为0~400 km;跨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合作效应,且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景区间的合作与互补,最优合作范围为200~400 km。最后,对比各省域内部景区空间分布发现,同一省域内城市多以自然类或人文类“5A”景区中的某一类景区为主,即同一省域内部可能存在针对同类景区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研究结论将为旅游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空间优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地震频率高,旅游景区分布广泛,地震的发生常常给震源附近的景区带来风险,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研究就尤为必要。在地震及风险相关理论研究和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这一参数表征地震危险性,运用ArcGIS软件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图叠加分析景区的暴露性,并采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型计算得到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结果。最终表明,从各省域的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景区地震风险等级较低,江苏省、甘肃省景区地震风险较高,北京市景区地震风险最高。根据评估结果从三个角度分析了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分布态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主题景区是主题公园的延伸与发展。基于对主题景区概念与特征的界定,以国家A级旅游区(点)中319家主题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其数量、类型、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总结出中国主题景区由娱乐性转向休闲性、由低收益转向高收益的发展规律,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将出现空间集聚、市场导向型分布和类型多样化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1-2009年各批次A级景区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区旅游景区发展的总体水平可分为5个梯队,综合景区的数量和等级因素可分为6个类别,各省区市景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2)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景区经济发展密度、景区交通发展密度、景区人口密度和景区空间密度均存在β绝对收敛,说明其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也说明中国A级景区正朝着合理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景区交通发展密度的相对差距缩小最为明显,也说明地区景区发展水平主要受到交通发展的影响,优化各地区的交通发展比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更能促进景区发展的合理化水平。这一结果对如何推进中国旅游景区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入境游客视角下中国旅游形象的景区代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入境游客视角出发,选取10大世界遗产类景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问卷调查资料,通过多元对应分析和方差分析,考察了此类景区代言中国旅游形象的市场认可度,并探讨了景区代言目的地形象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和具体策略,最后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代言互动传播模型。研究结果显示:①入境游客对长城、兵马俑和故宫的代言认同度最高,颐和园、天坛次之,苏州园林、黄山、丽江古城、布达拉宫与莫高窟的代言认同度最低。②10大世界遗产类景区代言中国旅游形象的认同度基本与其知名度呈正相关关系。③代言认同度的文化类别分异特征较为明显,而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仅对少数景区代言认同度具有显著影响。④在中国旅游形象的景区代言配适度考察方面,市场群体的文化类别是比人口统计学特征更为有效的鉴别因素。  相似文献   

16.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分析边疆省域旅游网络结构,识别网络中的景区角色,可凸显景区空间功能,促进边疆地区旅游业高效发展。研究基于在线预定数据,利用模块化分析、景区角色识别模型和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对典型边疆省域云南省内126家旅游景区进行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省旅游流网络呈现6个群集模块,模块在旅游流网络中地位由其主要角色决定,目的地内景区模块化趋势明显,形成“三核心、多轴线”的模式;②旅游景区识别为核心景区、重要景区、普通景区及边缘景区4种角色, 高等级景区核心枢纽地位突出,具有显著的集聚扩散效应,重要景区与核心景区联系紧密,普通和边缘景区集中在滇东南部,联系疏散;③边疆省域内民族性强、海拔高、差异大、资源禀赋高的景区客流量大。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加强全域旅游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布局及景区角色定位、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罗光华 《热带地理》2004,24(2):201-204
通过对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整合运用的方法研究,提出了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利用不能局限于该景区,应置于整个地域文化来考虑,并且要通过确定开发主题、文化外显的选择和转化、文化传播这样一个系统化的完整过程才能够实现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融合.以重庆龙水湖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整合运用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携程旅行网站上发布的关于河南省景区旅行游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中4A级及以上资源禀赋较高的景区与其他景区联系频繁,客流量最多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开封和焦作;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白马寺、香严寺、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景区、万仙山风景区6个景区的节点中心性和结构洞分析排名靠前,资源优势显著,旅游吸引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位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河南省A级景区网络整体规模大但密度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不强,凝聚子群在郑、汴、洛地区呈现集聚发展趋势,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和集聚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区被不同的行政区所分割。它们的有形资源可以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理,无形资源却是共有的,具有社团产权的特征。这引发了相关各地区旅游开发活动的非合作博弈,致使长期积淀形成的旅游品牌形象渐趋模糊、景区的整体性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行政割据造成的负外部效应,并就产权安排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