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韩嫣然 《地下水》2019,(1):156-157,186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态、水质等诸多方面,构建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唐山市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能够较全面解水资源承载力变化中精确的因子信息,遴选的9个评价指标自变量与因变量呈现依据关系,符合唐山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青海省三次水资源量评价差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李其江 《水文》2019,39(4):57-62
水资源调查评价是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前期论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的重要基础工作。总结和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继承前两次青海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基础,改进了评价方法,丰富以往评价内容。对三次评价过程中的主要差异问题进行梳理,针对西北地区资料条件普遍较差及省内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评价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图像宏观性强、快速、高效、经济和信息量丰富等优越性。对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1988年和1999年两个时段的TM卫星图像进行详细解译,经野外实地调查,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植被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比了十年来生态环境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及安宁河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对我国西部城市的城市脆弱性综合研究比较缺乏的现状,以乌鲁木齐市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出50个具体评价指标,从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2006—2016年的城市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6年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脆弱性指数处于下降状态;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资源脆弱性整体上较为平稳,但社会脆弱性逐渐增长,尤其是在2014—2016年的增长趋势更加明显。此外,构建了三套预测模型,并从中优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城市脆弱性进行了预测。得出2016—2019年乌鲁木齐市的城市脆弱性会呈现上升,2019年后趋于下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乌鲁木齐市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减少城市脆弱性需要注意和改善的问题。相关内容可为乌鲁木齐市城市脆弱性的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其他中西部城市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侃侃  王兴中 《地下水》2011,(4):148-149
城市生态建设是目前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城市河流水功能在生态、经济、文化、游憩四方面的作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使水环境的这些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以太原市汾河景区水环境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为例,探讨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开发模式,对城市规划、水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煤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估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损失程度,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运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法开展矿区的生态风险评价。以吉林省11个主要煤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风险分析方法,计算各煤矿区的景观格局指数,绘制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将各矿区生态风险综合指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吉林省矿区的生态风险总体呈现中部高于南部和东部的规律。就各矿区而言,蛟河和杉松岗矿区生态风险指数值明显高于其他矿区,分别为0.360 2和0.321 0。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九江市地质环境的调查与客观实际情况分析,选取地质灾害、已有资源和河流侵蚀作用等作为敏感因子;选取地形坡度、斜坡高度、基岩埋深等作为重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九江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共划分出1277个单元,评价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环境质量优越的单元占总评价面积的65.86%,较好、简单改善后可建设的单元占15.35%,中等、一般需要一定工程措施的建设用地占1.57%,其它较差的和不适于建设用地的单元仅占17.22%。这个结果对九江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相应的地质环境信息,最大限度实现城市建设与地质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达到城市建设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从而也证明了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解决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及趋势分析——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鹏  丘萍 《中国岩溶》2014,33(4):483-489
岩溶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根据岩溶地区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同时从生态安全的概念出发,涵盖生态风险、生态健康和生态足迹指标,建立了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调整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地压力指标、旅游经济密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指标、旅游空间密度、游客密度指数、旅游收入指标等。采用综合指数法和熵权法,分别引入2012年和2007年两年的数据,对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变化趋势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从现状评价看,2007、2012年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总体较低,处于安全级别的城市主要位于广西中部区域,其他城市则处于不安全级别;(2)从影响指标看,经济状态和旅游生态状态对当地的旅游生态安全影响较大;(3)从变化趋势看,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状态逐渐好转,广西中部地区保持安全状态,紧邻广西中部地区的地市处于持续危险区域,但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梧州和贵港两个位于广西东部的城市同样处于持续危险区域,但是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小幅下降趋势;(4)旅游生态安全状态和趋势与岩溶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吉林省9城市具有代表性的7项指标,对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因子分析(FA)法筛选出3个主因子——水污染排放、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并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对3个主因子的协调程度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吉林省各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玉龙雪山地区为例,基于关联性、全面性与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结合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特点与主要影响,从生态、水资源、经济与社会系统4个方面遴选了20个指标,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了冰冻圈变化适应能力指数模型,对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适应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就子系统而言,1980-2008年除水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呈下降态势外,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总量减少是水资源系统适应能力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综合适应能力增强,经济系统对综合适应能力的贡献达到37%,居首位,其次为社会系统,为29%.旅游业发展驱动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实力增强,交通设施建设,居民收入增加共同助推了该地区综合适应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队伍,建局5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福建省地质工作的主力军,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正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力争为福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将增加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密度,大幅度提升我国地下水监测水平,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吉林省部分)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煤炭、铁矿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原煤、铁矿石自给率低,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加大勘查投资,煤、铁资源储量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全省2008年煤、铁矿勘查部署和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崔洪军 《吉林地质》2005,24(1):51-53,84
长春市齐家特大型水源地是吉林省水量最为丰富的4处特大型地下水源地之一,开发利用该水源地.必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5.
王璐 《世界地质》2010,29(3):514-521
石油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石油进口不断增多、对外依存度提高带来的风险日益加重。在保证液体燃料供应的诸多方法中,使用页岩油这一石油替代资源较为现实。吉林省有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为发展页岩油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油页岩开发需要大量资金及先期投入,全部由政府投资会给国家或地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给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造成阻碍。BOT项目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其独特的新型融资手段和建设方式等优点,将会对解决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资金短缺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水资源生态问题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使草原“三化”加剧,湿地缩减、湖沼萎缩。对吉林省主要河流的采样监测发现,除源头区外,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剧了我省水资源不足的矛盾。需要强化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推广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重复利用次数,鼓励农民采用喷灌、滴灌和微灌等方式灌溉农田,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使我省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矿业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兆顺  靳克 《世界地质》2004,23(2):205-208
为分析和确定吉林省矿业产业中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本文采用偏离一份额法对吉林省矿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矿业经济结构较好,对矿业经济总量增长贡献大;吉林省矿业中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好,竞争力较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基础较好,但在矿业经济中的地位处于下降阶段;煤炭和有色金属采选业基础较好,但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挖掘吉林省水资源潜力,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勃夫 《吉林地质》2001,20(3):54-57
吉林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来水资源的供城矛盾将日趋尖锐,供水紧缺已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充分挖掘全省水资源开发的潜力,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该文按不同地区,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现实的,应急的对策,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对全省有长远战略意义和创新性的技术对策。如洪水资源的开发和修建地下水库等建议即是。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镍成矿区,笔者基于以往的科研资料,结合目前地质勘查成果,全面总结了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并指出尽管全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处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但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和相似的成岩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松辽平原(吉林省部分)由于自然环境背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近几十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对全区经济已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严重紧缺、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降落漏斗普遍存在于平原各地,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势头,逐步在松辽平原实现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全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出发,针对松辽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复杂,水资源严重紧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承压水环境恶化及出现的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综合修复与整治的新方法,对维系吉林省经济及生态省建设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