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采用测震仪数据采集器记录石英水平摆的高采样输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同一台站分采样石英水平摆观测的潮汐波一致,表明本文的实验是成功的。秒采样观测能记录到完整的地震波和台风引起的震颤过程,且对应不同秒采样,形变观测仪器对台风引起的震颤过程的记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测震数采仪记录的钻孔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测震仪数采器在昌平台站开展了高频采集实验,对原来1次/分钟采样的钻孔应变仪输出进行100次/秒采样,记录到大量丰富的信息.计算了高频采样获得的应变记录分钟值后,发现与原来的1次/分钟采样变化曲线趋势完全吻合.高频采样获得的应变地震波更加完整,细节更为清晰.通过应变地震波计算得到的震相参数,与前人所得结果一致.与十三陵地震台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比较,二者的波谱相似,且应变地震波中还存在低频成份.  相似文献   

3.
利用永安井秒采样水位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与CMG-3ESPC-60地震计比较,对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响应能力、地震波加载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秒采样水位仪也可记录到地震体波(P波、S波)和面波R,面波频散现象清晰,较好反映地震波作用过程及震源破裂过程中能量的释放;井水位对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其同震响应能力与震级、震中距无必然联系;同CMG-3ESPC-60地震计相比,二者都存在明显周期信号,面波频段波幅变化最大,为主要中心频率,与CMG-3ESPC-60地震计速度值积分振幅谱谱形态一致,也具有较宽频带,但低于CMG-3ESPC-60地震计。  相似文献   

4.
利用测震数采器对昌平台CZB钻孔倾斜仪开展了100次/秒的高频采集实验,记录到了可靠的观测资料,其中蕴含的地震信息也更加丰富。同时利用十三陵台测震资料与昌平台钻孔倾斜高频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仪器都记录到了地震波响应,但由于频响特性差异,钻孔倾斜仪记录的地震波所对应的P波震相较弱;通过频谱分析估计钻孔倾斜仪的频响偏低频,其频率上限大致在0.1Hz以内;对于一个近地震事件,钻孔倾斜仪的响应表现出与测震仪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其低频响应明显优于高频响应;对于远震,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两者响应特性逐渐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3—2015年湖北省数字化地壳形变地倾斜潮汐分钟值资料,利用潮汐与非潮汐分析方法,对地壳形变观测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倾斜潮汐观测资料日均变化幅度、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长周期拟合相对噪声水平等指标变化稳定,均达中国优秀台站观测水平,观测资料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VP、SSQ秒采样倾斜仪及JCZ-1T测震仪在同震时段的响应特征和震相参数,三者能记录到清晰的P波、S波和面波,VP和JCZ-1T记录到的S波比SSQ清晰。VP记录的地震波频带宽度和JCZ-1T记录的较一致。2013年4月16日伊朗、巴基斯坦交界地区M7.7地震前,JCZ-1T地震仪、SSQ倾斜仪同时记录到周期为15~30 s的缓慢运动事件。  相似文献   

7.
对比分析VP、SSQ秒采样倾斜仪及JCZ-1T测震仪在同震时段的响应特征和震相参数,三者能记录到清晰的P波、S波和面波,VP和JCZ-1T记录到的S波比SSQ清晰。VP记录的地震波频带宽度和JCZ-1T记录的较一致。2013年4月16日伊朗、巴基斯坦交界地区M7.7地震前,JCZ-1T地震仪、SSQ倾斜仪同时记录到周期为15~30 s的缓慢运动事件。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巨大地震。在这次大地震中,除压磁应力观测手段外,北京地区的钻空、倾斜、伸缩、断层、沙层、体应变等形变分值或秒值采样仪器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为了分析同震响应的表现形态及变化特征,系统搜集、整理和归纳了该地震引发的北京地区数字化同震响应信息。实际记录与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形变资料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形变震荡波,且不同仪器记震能力差别很大,验证了"九五"、"十五"和奥运保障新安装的数字化形变仪器的可靠性与灵敏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2023年2月5日和11日广东三水、河源相继发生了3.2和4.3级地震,震后整理发现广东地区的重力、部分地倾斜、水位等记录到了同震响应波或水震波。分析了地形变、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同震波形的表现形态及特征。从各仪器记录曲线来看,在同震响应后基本能快速恢复到震前正常观测形态,证明了广东省内地球物理观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各观测仪器地震同震响应和记录能力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2次地震对广东省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不同采样率水位同震响应能力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同种仪器不同采样率水位资料同震响应记录情况,发现存在很大差异,不但形态上明显不同,响应能力及响应幅度上也差别很大.在此基础上认为,秒采样率数据能更好记录同震响应.指出,为了记录到真实完整可靠的同震响应,观测仪器应在采样率、数据存储容量、GPS授时、触发阈值、时值及分钟值取值方式等方面作改进.最后指出,同震响应分析可能是今后地震分析预报有所突破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十五”改造,浙江省目前有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站5个,10项测项,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氡。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有明显映震效应的台站为100%,测项为80%。水氡测值表现为临震向上突跳异常,最大异常幅度达23.7%,创历史之最;水温测项主要出现临震突跳或阶跃;水位测项主要是同震效应现象,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认为同震效应可能是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引起的含水层弹性形变所致。并且认为观测效果不一定是井位越深越好,而是要看含水层封闭情况和仪器观测传感器的位置,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好的静水位观测井记录的水震波效果明显优于动水位观测井。由于前兆数字化仪器采样率相对较底(1次/min),记录数据缺失较多,记录的同震变化波形不完整,很难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自2017年开始,陆续对中国地球物理台网10个钻孔应变测点的数据采集器进行升级,产出了大量的高采样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和自检精度2个检验四分量观测数据自洽性能的指标,定量分析了台站记录的2020年2月3日成都5.1级和2020年3月25日千岛群岛7.5级地震的应变地震波,结果显示高采样观测数据信度较高。对比分析了10个台站记录的2次地震的震相,证明高采样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具备记录清晰应变地震波的能力,且其可靠性较高。综合结果证明,高采样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可进一步为地震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3.
印尼8.7级和8.5级两次强震周至深井的震时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周至深井概况和仪器设备配置。通过对该井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及2005 年3月29日8.5级两次强震的50 Hz采样率水震波数字化记录的频谱分析,与同一井孔的LN-3 数字水位仪及同一地震事件的周至台、西安台宽带数字地震仪记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至深井各测项对印尼两次强震有明显的震时效应,观测效果相当于一台深井宽带地震仪。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2008~2016年广西桂平西山井水位观测数据及全球5级以上地震资料,分析井孔记录水震波的能力、水震波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山井同震的机理,获得以下认识:桂平西山井对全球M_S≥7地震具有较好的同震响应能力,水震波的形态主要为振荡型,少数呈现阶升型。井-含水层观测系统、地震震级、井震距是影响井孔记录水震波能力的主要因素。含水层介质受瑞利面波作用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水位振荡,是形成振荡型水震波的可能机理。阶变型水震波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场增强、介质变化及构造活动等因素有关。西山井水位阶升与周边中强地震活动存在较好对应关系,该认识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3年2月6-8日圣克鲁斯群岛发生6次强震,琼中地震台的重力仪记录都有同震响应出现。本文从重力仪记录的面波的延迟时间、最大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3个方面研究了6次强震的同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定点形变观测中受降雨、大风、气压干扰以及地震波影响的典型数据,采用S变换,对该地区形变观测中4种主要干扰信号的时频响应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降雨干扰信号主要集中在低频区域,其频率先增大后减小;大风干扰表现为高频干扰,时频域能量强度与观测曲线受风扰影响变化幅度成正比;气压干扰信号的优势频率分布在低频段内;地震波影响中VP垂直摆和JCZ地震计记录的地震波较为相似,但VP垂直摆记录的频段要小于JCZ地震计,VP垂直摆主要记录的是低频地震波。同时,4种干扰信号的时频域频率、能量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数据观测时域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会昌地震台2007-07~2011-06相同测点倾斜固体潮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垂直摆资料质量稍优于水管仪资料,两种资料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其主要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于年变趋势动态、日变形态和降雨、强远震波动、潮汐因子的时间同步性上;而NS向线性倾变、潮汐因子定量化和高频信号频谱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可能为观测山洞的环境条件和仪器工作特性的不同。为改善地倾斜资料高频信息记录能力,建议提高仪器采样率和改进仪器频率响应设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漾濞MS 6.4地震云南数字化井水位分钟值数据同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观测仪器采样率对井水位映震能力的影响,并对水位同震响应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漾濞MS 6.4地震,13口同震响应观测井主要分布在震中距200 km范围内的红河断裂带北侧和小滇西地区;同震响应形态可分为阶升(上升)型、阶降(或缓降)型、阶变(阶升、阶降)—复原型等3种变化类型,阶升型同震响应幅度相对大于其他2种类型;由漾濞MS 6.4地震烈度长轴和短轴共同划定的椭圆区域来划分此次地震静态应力和动态应力的影响范围,可以从各观测井受力状态初步分析水位同震响应变化形态的力学机理;在静态应力影响范围内,井水位同震响应主要表现为阶升变化;在静态应力影响范围以外,除以阶变(阶升、阶降)—复原变化为主外,还有阶降(缓降)、阶升变化。观测仪器采样率对井水位映震能力的影响较大,水位秒钟值数据的同震响应变化形态更加完整,但目前水位秒钟值数据的收集和使用都还在不便之处,这种情况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