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顶山金矿床的黄铁矿晶体形态研究表明,产于不同地质体的黄铁矿晶体表面微形貌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黄铁矿结晶时的环境特点。不同时期形成的黄铁矿在晶体形态和粒度上是有差异的,并且含金性亦不同,晶形好粒度大的黄铁矿含金性差,细粒它形的黄铁矿则含金性好  相似文献   

2.
平顶山金矿床黄铁矿晶体形态学研究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顶山金矿床的黄铁矿晶体形态研究表明,产于不同地质体的黄铁矿晶体表面微形貌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黄铁矿结晶时的环境特点,不同时期形成的黄铁矿在晶体形态和粒度上是有差异的,并且含金性亦不同,晶形好粒度大的黄铁矿含金性差,细粒它形的黄铁矿则含金性好。  相似文献   

3.
金在石英表面沉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贻善  杨异 《地质论评》1995,41(3):277-281
为了考察石英表面特征对金沉淀的影响,于20-200℃使不同切向的石英晶体光片与含金氯化物溶液相互作用,反应后石英光片表面的SEM/EDAX,XPS和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实验中均发现金在石英表面沉淀,结合显露石英位错的浸蚀实验,发现沉淀的金晶体在石英表面的分布似受石项晶体中存在的线性缺陷控制。本文分析了本实验研究结果与前人工作的差异,讨论了金的沉淀机理和含金石脉中金的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4.
义兴寨金矿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义兴寨金矿床黄铁矿的世代、晶形、微量元素、热电性等标型的研究,富金地段的黄铁矿(Ⅱ,Ⅲ)具有颗粒细小,晶形为五角十二面体和复杂聚形,热电系统在+173~-278μv.C^-1,以N型为主的混合型导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矿物包裹体的成因,可以分为原生、次生、假次生三种.区分这三类包裹体的原则是:1.原生包裹体一般分布在主矿物的结晶位置上(如晶面、负晶形等),若包裹体被个别矿物颗粒所限制,或其在晶体中无一定的排列次序,也是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肃阳山金矿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金矿。已发现的6个矿段均赋存于泥盆系中,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黄铁矿有3种类型:微细粒浸染状、半自形颗粒集合体、自形单晶大颗粒;主要分布在千枚岩、花岗闪长岩、石英脉里,具有多期次多类型的特点。根据黄铁矿的特征,金矿化与石英脉体中细粒浸染状的一期黄铁矿有关。黄铁矿为重要的载金矿物之一,自然金(Au)主要以微细粒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晶体的裂隙内以及晶体与晶体的空隙间。黄铁矿赋存状态和分布特征的研究,对矿区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中重晶石的形成和保存是元素Ba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反演海洋古生产力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多年来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海海域,而对河口及近海海域很少涉及。本研究使用SEM和EDX等方法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5个断面36个站位的悬浮体中的重晶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对重晶石颗粒类型、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重晶石颗粒包含自形晶体、长条状晶体、不规则形态晶体和集合体等4种类型,含少量Sr元素,大部分重晶石颗粒表面出现溶蚀现象;重晶石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0.5~3 μm。通过研究发现,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体中重晶石的形成主要受到微环境中生物作用的控制,该区初级生产力的发育状态和重晶石颗粒的沉降差异造成重晶石空间分布具有表层含量较多、由岸向外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黄铁矿晶体形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黄铁矿晶体形貌学、黄铁矿晶体表面微形貌学的研究内容;黄铁矿习见晶形在金矿床研究中的标型意义;近年来黄铁矿晶须形貌学研究进展;黄铁矿形貌的生长机制研究内容等.根据前人黄铁矿习见晶形研究成果的理论实践意义,分析认为纳-微米黄铁矿晶须形貌成因和生长地质过程研究,不仅在矿物结晶生长理论研究中有意义,在认知纳米矿物,理解纳米矿化现象等方面有启示,纳-微米黄铁矿晶须形貌学研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洪汉烈  彭长琪 《矿物学报》1997,17(2):169-174
富水金矿为风化型金矿床,本文报道了该矿床金的显微分析结果。运用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以及光学显微镜等分析手段,查明矿床中金的产出状态、颗粒大小以及金矿物的化学成分等特征。这些金以次显微金的形式吸附于粘土矿物高岭石、水云母的晶体边缘,或混杂于褐铁矿中的外铁矿晶体集合体之间;此外,部分以显微的粒间金形式产出。根据能谱成分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这些金均为独立的自然金矿物,具有极高的成色。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黔北、黔东、黔中4个剖面土样中的石英颗粒形态和表面特征,发现土样中的石英有3种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原生碎屑石英,呈次圆状或圆状,表面有被长时间、长距离水搬运的痕迹,无风成特征;燧石团块石英,具有新鲜的表面,呈不规则的尖棱状、次棱角状,表面基本无搬运痕迹;晶形较完整的次生石英,呈棱角状,晶形较完整,晶面有微生长晶体,无搬运特征。这些信息指示,3种石英均具有原位特征,前两种石英是直接对基岩的继承,第三种石英是风化壳剖面的次生产物,该结果为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物源及原位特征的确认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宁夏金场子金矿床氧化带中的针铁矿进行了晶体形态、晶胞参数、热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反射率、颜色指数等方面的研究,为了解该类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作者(?)宁夏照壁山收集到极为罕见的晶形完善的针状针铁矿,对它进行了晶体测量工作,所获得的数据及晶体图在我国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2.
<正>黄铁矿,化学成分FeS2,其晶体属等轴晶系的硫化物矿物。常见晶形是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及它们的聚形。立方体晶面上有与晶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的条纹相互垂直。  相似文献   

13.
石榴子石为东疆哈尔里克变质带中的常见矿物。从外形上可分为两种 类型,一种是晶形发育较好的石榴子石,为断裂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另一种是破碎状、裂纹 发育的石榴子石,为早期热变质作用形成,呈残留状出现。二者在空间上共存。对于晶形较 好的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石榴子石发育生长环带,在晶体粒径与核部MnO的含量 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其峰期MnO的含量反映了递增变质带变质温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伊犁雅马渡自然硒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硒是一种罕见的自然元素矿物,国内尚未见报道.据有关资料,已发现的自然硒,多由其它硒矿物经风化或蚀变生成.本文所研究的是一种产状特殊的自然硒,它是由煤层中含硒黄铁矿,在煤层自燃过程中升华结晶生成.这种自然硒晶形完整,晶体较大,成分纯.本文是对它的结晶习性、物理性质、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进行较详细的矿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韩宝平 《中国岩溶》1995,14(2):169-175
本文首次运用X射线能谱仪与扫描电镜耦合技术,对碳酸盐岩天然风化样品和溶蚀试验后样品进行了点扫描分析,定点地研究了微区空间化学成分配置关系对微观溶蚀形态的影响,在罕见晶形方解石矿物的确定、溶蚀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演化与重新配置,鲕粒灰岩的差异性溶蚀,不溶物颗粒周围的环形溶孔成因等方面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湖南产于前寒武系中金矿床毒砂的标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产于前寒武系中的金矿床尤其是砷金矿床 ,毒砂分布甚广 ,毒砂中 Au含量一般 12 0×10 -6~ 2 50× 10 -6,金的分布率达 64.3%~ 93.1% ,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毒砂的形成有早、晚两期 ,化学成分为 S富 As亏型 ,并以富含微量元素 Sb、 ( Se)、 Ni、 Co而贫 Mn以及晶胞参数 a0 值增大等为标型特征。绝大部分含 Au毒砂的光片没有显微金存在 ,即使利用电子探针也难以发现金。由此产生了毒砂中的金以超微细颗粒存在或以晶格金形式存在的分歧。经有关金矿床多项实验研究结果 ,初步认为毒砂中的“不可见金”大多数是以纳米级微细粒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正自1982年以色列材料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首次发现准晶体以来,科学家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数百种准晶体,其中绝大部分是含有2~3种金属的合金。与传统晶体原子重复的规则模式排列不同,准晶体的原子排列有规则,但却不会出现重复。现在,一批美国研究者发现了全新的准晶体类别,他们在金表面上附加了一层含铁的被称为"二茂铁甲酸"的分子。准晶体通常以二聚体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与此不同的是,新类别的准晶体受其表面与相邻分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金赋存状态的研究,不仅可为金矿选冶提供技术参数,还有成因和化探等方面的意义。通过玲珑金矿大开头矿区金及主要矿石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出金只以独立金矿物相形式;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含银自然金;金矿物以裂隙金、粒问金和包体金存在于黄铁矿或石英等颗粒中,但主要是存在于黄铁矿的裂隙中和硫化物与石英之间的晶体间隙中。金矿形态有极细的脉状、角砾状、麦粒状、浑圆粒状和不规则粒状等;粒状金矿物粒度细小、多在10μm左右;细脉状金的脉宽多在1-5μm之间。以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化学成分中几乎不舍金,金仅呈独立金矿物相。根据金与硫化物和石英的相嵌关系,探讨了本区金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9.
锆石晶形的变化主要决定于产出母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尤其赴SiO_2、K_2O、Na_2O、CaO、Al_2O_3等主要组分的相互比例关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化学成分的演化发展,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用晶形统计方法能定量地反映锆石的晶形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对花岗岩体的对比和岩石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微裂隙对于岩石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显微裂隙进行的观察,难以将薄片的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裂隙同自然裂隙区分;其次,观测的裂隙大小限制在0.1mm或以上数量级,一些重要细节观察不到.扫描电镜的高放大倍数和三维分辨率使其成为适合于裂隙研究的理想工具.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浙江花岗岩在室温下由51.6MPa压力产生的裂隙的发育过程.观察花岗岩的表面以研究其微裂隙和矿物的解理、晶形及破裂作用.微裂隙分为3种类型:晶体内裂隙(完全发育在颗粒内部),晶体间裂隙(穿过颗粒边界进入其他颗粒中),颗粒边界裂隙(沿颗粒边界发育或与边界重合).本研究中的花岗岩为中-粗粒(1~6mm),经过蚀变,约含40%斜长石,25%钾长石,25%石英,10%镁铁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白云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