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豫西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献章 《河南地质》1998,16(3):196-201
以隆断区和断陷盆地地壳厚度的显著差异,隆断区与盆地分界的深大断裂(边缘断裂,与地幔斜坡对应)隆断区和盆地的岩浆作用及现代地热活动,盆地沉降历史四个地质特征为依据,作者认为本区盆岭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中新生代上地幔起伏和下地壳不均匀岩浆熔融并由此产生的岩浆作用和热能,重力地质作用等引起的物质膨胀和岩浆侧向上侵入,岩浆冷凝和体积收缩导致同沉积断层运动,形成本区盆岭构造。  相似文献   

2.
中、新生代形成的西宁断陷盆地盛产工艺石膏(工艺品名称西宁冻石)和钙质岩彩石(工艺品名称丹麻彩石).前者产于盆地边缘下第三系渐新统马哈拉组中、下部,后者则是新老构造复合部位沿断裂涌出的含钙重碳酸盐泉水沉淀形成.  相似文献   

3.
高要—高明剥离拉伸体系对长坑金,银矿床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袁正新 《广东地质》1996,11(1):61-68
高要-高明剥离拉伸体系,是印支运动以后产生的拉伸(伸展)构造,它由剥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断陷盆地和脆性正断层系组成,是控制长坑金、银矿的区域构造。脆性正断层系中的一条上三叠统与下伏印支期褶皱基底之间的区域性滑覆断裂是长坑金、银矿床的容矿构造。滑覆断层沿着古U形谷滑覆时所产生的“构造洼斗”和与“构造洼斗”沟通的基底断裂是长坑大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构造运动是地壳应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构造的形成与演变,是构造应力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与作用的结果。断裂活动的几何形态、活动性质及强度和地震活动都与构造应力场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填图,根据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活动性质、地震活动和形变场特点综合分析了断裂带附近的构造应力场。大青山山前断裂是河套断陷带中呼包断陷盆地的北缘断裂,位于内蒙地轴南侧。从本区构造的演变来看,构造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古生代时期,主要以整体抬升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5.
漆家福  杨桥 《地学前缘》2012,19(5):19-26
陆内裂陷盆地区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力包括4方面:(1)地幔对流由岩石圈板块底面边界施加到岩石圈板块内部的构造力F1;(2)板块相对运动通过岩石圈板块侧面边界施加到岩石圈板块内部的构造力F2;(3)岩石圈受热膨胀和冷却收缩在地壳内部产生的构造力F3;(4)地壳质量在地壳内部产生的围压F4。地壳中的应力是这4方面的构造力的函数S(Fi),其中,F1和 F2的大小和方向对三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起决定作用。地壳发育正断层的条件是应力状态方程S(Fi)中σ2 σ3主应力平面大致处于水平面状态、σ1近直立。当F1和F2的方向一致且F1>F2或F1和F2的作用方向相互垂直的情况下,F1和F2合成的应力场中的最小主应力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地壳发生正向裂陷作用。在F1和F2的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情况下, F1和F2叠加产生最小主应力(σ3)的方向与X轴方向不一致,地壳发生斜向裂陷作用。当地幔对流从岩石圈底部对岩石圈产生的引张作用力减小、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从岩石圈侧面边界对岩石圈产生的挤压作用力增强的情形下,地壳应力状态S(Fi)在X轴和Y轴构成的水平面上的最大主应力可能超过Z轴方向的主应力,使σZ相当于三轴应力状态的σ2,裂陷盆地发生走滑构造变形。如果地壳应力状态S(Fi)在X轴和Y轴构成的水平面上的最小主应力也超过Z轴方向的主应力,则σZ相当于三轴应力状态的σ3,裂陷盆地发生收缩构造变形,可能发育逆冲断层或使早期的正断层发生反转位移。随着裂陷作用的渐进发展,不同时期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导致地壳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使裂陷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6.
沿大型走滑断裂系的隆升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越  徐守礼 《地质科学》1996,31(1):1-14
伴随大型走滑断裂系的运动,可以产生出乎预料的铅直断距。由于大型走滑断裂的运动矢量只是近水平的,沿着大型走滑断裂系发生的数百公里的走滑使得微小的铅直运动分量积累成十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之巨的铅直断距,足以使中-下地壳的岩石抬升出露。通常,大型走滑断裂系活动时,它的水平位移速率很大。因此,伴随它的垂直位移速率也非常可观。大型走滑断裂系复杂的几何特征和运动过程造成局部地段的隆升突出。大型走滑断裂系的运动对中国东部及邻区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和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形成、抬升、剥露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完成了穿越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I-I、II-II、III-III、IV-IV和额敏—哈密剖面5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通过综合研究,初步了解准噶尔盆地及邻近地区的地球动力学问题:准噶尔盆地基底由北部的乌伦古地体和南部的玛纳斯地体组成。两者的分界为西西北方向的滴水泉—三个泉缝合线。其西部与北东向Dalbutte缝合带相连,东部与北西向的Cranamary缝合带相连。准噶尔盆地北部的乌伦古地体基底为双层构造,上层为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组成的褶皱基底,大致表现为北厚(3~5 km)、南薄(1~2 km)。缝合线以南的玛纳斯地体为单层基底,即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准噶尔盆地地壳厚度为44~52 km,北薄南厚。周边山区地壳厚度高于盆地地区。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分为上、中、下层,并且中地壳一般较薄。盆地地区的地壳存在多条深断裂。南北方向发育了6条主要深断裂,分别为红车、德伦山、石溪、呼图壁、彩南和阜康。这些断层倾角较大,向上延伸至上地壳下部,向下切入地壳基底界面。壳内水平构造和构造面无明显垂向断层,似有“开放断层”特征。这些断层是上地幔物质挤入地壳的良好通道。此外,该地区还有两条主要的横向深断层。一是北西西走向的滴水泉—三个泉深断裂,它向南倾斜,具有逆断层性质,可能会破坏滴水泉—三个泉缝合带。另一条是近东西向的昌吉—玛纳斯深断裂,向南倾斜,主要发育在中下地壳,具有逆断层性质。这些深断裂对盆地构造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莫霍面基本连续地延伸到了天山的莫霍面,并且后者的莫霍面深度明显大于前者。但是,盆地东部的莫霍面与博格达山脉的莫霍面并不连续。前者以叠加关系延伸到后者之下,表明盆地东部的地壳向博格达山脉俯冲。这有助于解释天山东部构造活动相对减弱而博格达山脉向北推高的构造地貌现象。周边准噶尔盆地具有挤压盆地-山地构造耦合格局,尤其是南部边界东部博格达—准东盆地的山地-盆地构造耦合。现在将准噶尔盆地与吐哈盆地分开的博格达山脉是年轻的、仍在上升的山脉。博格达山的隆升是印支运动以来多次推覆造山运动的反映,其现貌是新近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准噶尔盆地盖层发育经历了3个阶段:与天山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形成有关的二叠纪—三叠纪前陆盆地阶段,区域压缩较弱的侏罗纪—早始新世陆内坳陷阶段,以及新近纪晚期以来与天山抬升有关的活化前陆盆地阶段。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盆地演化及局部构造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才  杨希冰  范彩伟  胡林  代龙  赵顺兰 《地质学报》2018,92(10):2028-2039
为解决北部湾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不足,局部构造认识存在差异等问题。文中利用二维、三维地震,结合重力、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北部湾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明确了典型构造发育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北部湾盆地具有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即北部坳陷带、南部坳陷带和中部隆起带。控凹边界断层为大型低角度拆离正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其中下盘穹隆状变质核杂岩由地壳中-高级古老变质岩及晚期岩浆岩组成(包括被拆离断层切割的含糜棱状岩石的剪切带,如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和片麻岩等);②受断裂伸展拆离,同时叠加晚期伸展应力旋转,乌石凹陷东区发育大型断层掀斜反转构造;③新提出“三明治”式地层充填模式下发育的顺层剪切走滑构造的形成机理。“三明治”式刚柔性岩石呈层状分布,在反转掀斜及后期应力场旋转叠加力的作用下,地层非常容易失衡,特别是在其界面处(刚柔界面、柔性界面内部)存在明显的物理力学差异性,二维层状滑动面摩擦阻力非常小,极易造成岩石的顺层剪切走滑。  相似文献   

9.
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了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以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及伴生的南加州油气盆地作为参考,对中国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相关的盆-山构造进行了剖析.探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其演化过程中,怎样控制区域应力场、变形构造及盆地的形成,进而制约油气的迁移和圈闭.分析结果表明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在美国南加州的盆-山构造体系所起的作用相比较,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青藏高原北部的盆-山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相似的作用.青藏高原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斜向运动导致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东南形成走滑-挤压构造域.形成一系列的走滑和推覆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包括柴达木盆地在内的有序的盆-山相间的构造体系,与南加州富含油气的盆地相似,阿尔金走滑断裂及相配套的走滑-逆冲推覆构造促使在这些盆地中形成富集油气的构造。  相似文献   

10.
渭河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发育、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基于渭河盆地深部构造模式,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上地幔上隆、中地壳流展和上地壳拉张3种深部构造作用下盆地浅表岩土介质的应力和变形响应特征,从而揭示了渭河盆地深部构造活动与该区域地裂缝群发之间的孕育关系。结果表明:上地幔的隆起和中地壳侧向流展形成了浅部拉张应力环境,这种效应与盆地周边块体运动形成的伸展引张构造应力场叠加,再附加断裂伸展倾滑形成的局部拉伸应力场构成了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叙述地质构造的新旋转概念,它可以解释地质构造激活的实质。每一次地质构造激活产生某些断裂系统,沿着这些断裂,地壳块体会发生一定的位移,并伴有一些地质现象产生。每一断裂系统的形成产生该系统特定的金属成矿条件,此规律性可用于金属矿预测。沉积盆地前景研究表明,沉积盖层中含碳氢化合物的局部构造仅与基底某些特定断裂系统的激活相关,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可揭示这种相关性的具体形式,并进行盆地前景评价。  相似文献   

12.
汪劲草  胡勇  刘云田 《地质学报》2006,80(8):1141-1148
基于盆-山耦合关系、地震剖面解释及盆地沉积特征,认为早侏罗世柴达木为箕状断陷盆地,具“南断北超”性质,中侏罗世亦为箕状断陷盆地,具“北断南超”性质。昆仑山北缘正断层与阿尔金左行、鄂拉山右行走滑断裂,分别控制了早侏罗世柴西、柴东箕状断陷盆地;随着昆仑山隆升向北扩展,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逐渐旋转上凸,柴南早侏罗世地层逐渐剥蚀而缺失,仅残存于柴北缘鄂博梁、冷湖构造带等地区。下侏罗统与基底接触带发育的“鱼鳞式”构造,为地壳不均匀隆升时,多世代旋转正断层先后切割所致。柴西南隆升导致中侏罗世地层向北、北东迁移,并出现反向箕状断陷盆地。因此,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箕状断陷盆地的反向与沉积迁移,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壳由水平拉张转换为垂向隆升并向北扩展的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早前寒武纪发育的构造是指从原始地壳分布区形成到早期地壳碎屑杂岩形成,直到原始地壳开始固结的条件下产生的构造。在麻粒岩—紫苏花岗闪长岩壳分布区,最古老的构造类型有环状、管状构造、穹窿构造及其分隔的向斜槽及巨大的盆地—向斜构造。在英闪岩壳分布区占主导的构造类型是穹窿构造,他们是原始地壳或早期地壳的奠底构造,具轴线对称、直立非线性特征。他们是在粘-弹性流条件下,地幔和原始地壳质量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在早期地壳奠底构造上,上叠着三个阶段的线型褶皱Φ_2、Φ_3、Φ_4。他们是在粘—弹性流条件下岩石圈物质分异运动产生的。晚太古出现冰川谷绿岩构造区,下元古早瑞芬运动仅限于沉积盆地内,形成同沉积平缓褶皱。晚瑞芬运动使整个波罗的地盾发生构造改造,形成各种近南北向构造。  相似文献   

14.
平衡剖面技术在新疆焉耆盆地断裂和圈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建元  欧少佳 《河南地质》1999,17(4):297-302
简要地介绍了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及在新疆焉耆盆地断裂演化和圈闭研究中的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确定了盆地内断发育的时空关系及性质,指出盆地内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过程中有早缓晚骤、早正晚逆(反转)的特征,认为盆地内的构造圈闭主要有两个形成时期,即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时期和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时期,并且前者形成的圈闭有效性要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滇西新生代以来地壳活动趋势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峰  薛传东 《云南地质》1999,18(2):144-154
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滇西地壳的活动强度在加剧:山脉、高原的构造隆升速率从全新世以前的0.3 ̄1.7mm/a变为全新世以来的2 ̄7mm/a;全新世以来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较更新世增长1 ̄2个数量级;断裂(以红河断裂为例)在第四纪错移速率不断加大;现代地壳应力值高、构造变形速度快、地震活动是度加剧、地热流异常明显。地壳活动性的加强,将造成滇西地势格局和山地地质灾害问题进一步恶化、湖泊加速收缩、区域稳  相似文献   

16.
甘肃大型变形构造及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变形构造带是地球表层重要的构造现象,它们记载了地壳的构造变形(走滑错移、逆冲叠覆和伸展滑移)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本文根据大型变形构造定义及其分类原则,将甘肃省大型变形构造划分为3大类10种类型,初步厘定出大型变形构造带23个,简要叙述了主要大型变形构造规模、产状、构造层次、物质组成、变形期次等基本特征,探讨了大型变形构造与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关系,从全省北山造山带、祁连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带一盆”的构造格局出发,探讨大型变形构造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辽西凌源—北票断裂带有限应变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武  武广  王宏博 《地质与资源》2004,13(2):75-79,102
凌源-北票断裂是内蒙地轴与燕山台褶带之分界断裂,对辽西大地构造格架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均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超微构造研究方法,恢复断裂带应变历史、计算断裂带古应力差值,研究表明:凌源-北票断裂带为拉长型应变与平面应变的过渡类型;该断裂存在两种明显不同的应变状态,NW-SE向最大主应变轴反映了燕山运动第二幕及其以前的应变状态,NE-SW向最大主应变轴反映出辽西中生代断陷盆地形成时的应变状态.通过位错密度计算出凌源-北票断裂带的古差异应力值为32.7MPa.凌源-北票断裂经历了辽河、燕辽、印支及燕山运动的叠加与改造,具有复杂的变形历史,燕山运动第二幕是本区的定格构造,奠定了凌源-北票断裂带的最终样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的侧向碰撞带,即藏东三江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分析揭示出三种不同性质的构造样式,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发育于不同的地壳层次:(1)区域规模至露头尺度上发育的具有薄皮属性的逆冲断层与推覆构造,它们广泛分布于三江地区,尤其是兰坪-思茅盆地内;(2)以红河-哀牢山断裂、澜沧江和怒江-高黎贡山断裂等为代表的区域高温型走滑韧性剪切带构造和局部发育的脆性走滑断裂构造,后者在中新生代盆地内部断裂更为发育;(3)遍布全区发育的变质核杂岩构造与地堑-半地堑盆地.区域岩浆活动性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发生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区域性递进收缩事件与走滑事件发生于碰撞过程的早期阶段,并随后伴随着早期具有岩石圈板块俯冲性质的碰撞弧高钾岩浆活动,而后期的递进伸展事件诱发了板内伸展环境中的晚期高钾岩浆活动.二者之间的碱性岩浆活动间歇期,对应着区域构造体制的转变与区域伸展作用的发生,变质核杂岩的发育与微弱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区域古地磁资料分析表明,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的板块相互作用、区域板块与地块的旋转以及由此所致的不同构造环境制约着各种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北向运动的印度板块的旋转致使三江地块在新生代演化中发生了两次规模与特点不一的地块旋转过程,即早期的大角度快速旋转和晚期的小角度慢速旋转事件.它们分别对应于早期的递进收缩变形、走滑事件和具有碰撞弧属性的碱性岩浆活动与中期的区域伸展、变质核杂岩的发育与微弱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性,以及后期的递进伸展作用和晚期陆内碱性岩浆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印度与欧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碰撞汇聚,造成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缩短变形。塔里木盆地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形调节和应变分解,成为中亚板内构造的重要问题。塔里木陆块新生代以来被板内造山带及走滑断裂系环绕,盆地内部以刚性为特征,未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区域大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的冲断、走滑构造边界共同作用,形成盆地边缘复杂的构造系。其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盆地的构造边界上,4条构造边界显示差异性的运动特征和构造交切关系。盆地边缘构造带叠加并向盆内扩展,造成盆地总体上水平缩短,并发生应变分解。盆地内部发生沉积-构造分异,发育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复合前陆盆地、拉分盆地等单元。其中,盆地西北缘及西南缘发生陆内俯冲,形成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对盆内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区域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主要发生了4期区域构造变形,第三纪以来还发生顺时针旋转。大陆盆地构造边界上的运动组合、盆内不均匀阻挡和滑脱拆离,造成其变形扩展方式的差异,并影响盆内单元构造演化。因此,塔里木盆地是认识大陆盆地聚敛与闭合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大陆盆地的聚敛-闭合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与欧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碰撞汇聚,造成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缩短变形。塔里木盆地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形调节和应变分解,成为中亚板内构造的重要问题。塔里木陆块新生代以来被板内造山带及走滑断裂系环绕,盆地内部以刚性为特征,未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区域大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的冲断、走滑构造边界共同作用,形成盆地边缘复杂的构造系。其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盆地的构造边界上,4条构造边界显示差异性的运动特征和构造交切关系。盆地边缘构造带叠加并向盆内扩展,造成盆地总体上水平缩短,并发生应变分解。盆地内部发生沉积-构造分异,发育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复合前陆盆地、拉分盆地等单元。其中,盆地西北缘及西南缘发生陆内俯冲,形成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对盆内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区域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主要发生了4期区域构造变形,第三纪以来还发生顺时针旋转。大陆盆地构造边界上的运动组合、盆内不均匀阻挡和滑脱拆离,造成其变形扩展方式的差异,并影响盆内单元构造演化。因此,塔里木盆地是认识大陆盆地聚敛与闭合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