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光纪 《海洋科学》1986,10(4):25-30
渔获群体组成分析是水产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渔获群体组成变化是衡量资源变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众所周知,我们常常分析年序渔获群体组成是否小型化并以此作为该渔获对象资源是否利用过度或资源衰退的指数。如带鱼渔获个体小型化反映了带鱼资源利用过度,大黄鱼渔获个体小型化反映了捕捞力量大于最适捕捞力量、单位努力渔获量及群体资源量下降等等。但是,目前大都是利用生物学统计方法,从均值(平均体重、体长)变化、“小型鱼”体长或体重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盐城海岸湿地资源利用变化不断加剧.在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角度对盐城海岸湿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分析了湿地资源利用对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水质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海岸湿地景观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化程度加大.进而提出盐城海岸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优化方案,包括生态功能规划、生态产业规划、生态系统管理等措施,以此缓减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海岸湿地资源的压力,实现其良好状态的维持和海岸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1993年资源动态监资料,阐明了浙江渔场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化状况,重点叙述了鲐、Chan鱼、虾类、头足类的资源开发利用动态,讨论了渔业资源动态监测工作,提出今后搞好资源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舟山岛为例,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分析单元,根据遥感与GIS方法,进行了1999-2012年间海岸线长度与人工岸线比例、曲折度、利用集约度、资源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观测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舟山岛的岸线在1999年至2012年间不断变化,但变化幅度逐渐减缓,逐渐趋于稳定。区域集中性明显,主要集中在生态风险低的区域。在岸线范围变化的同时,人工化指数也在不断上升;(2)本岛岸线利用方式变化明显,主导利用方式为港口与工业岸线和城镇生活岸线。岸线各利用类型存在部分相互转化,主要是对其它用途岸线开发。舟山岛岸线利用用途相互转化较为合理;(3)随着岸线范围与利用类型的变化,舟山岛岸线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说明本岛对于岸线利用的定位逐渐精准化。结合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岸线管理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对舟山岛乃至更多海岛县的岸线资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荣成市海湾资源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并讨论了海湾围堵利用前后的经济效益和自然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6.
康波  林宁  徐文斌  王娜  刘庆群 《海洋通报》2017,36(5):585-593
海岛不仅具有很高的资源、生态和经济价值,而且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82、1995、2006和2015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近30年来长岛南五岛海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2年以来,长岛南五岛近30年的海岸线长度增加了9.54 km,海岸线呈向海推进趋势,平均推进速度为0.54 m/a。海岸线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变化比较大的岸段主要分布在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西部,以养殖开发、填海造陆与港口建设为主。研究认为,海岸线的变化,将会导致诸如岸线侵蚀等环境问题,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及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业资源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生物资源,如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永续利用的目的。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加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许多渔业资源遭到破坏而严重衰退。近十多年来我国渔业与世界渔业发展的总趋势相似,随着捕捞强度的盲目增加,使得许多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捕捞对象替代频繁,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趋势是:经济价值高的、个体大的、年龄结构复杂的和在生态系统中营养层次高的类群逐渐被经济价值低的、个体小的、年龄结构简单的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所替代;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日益减少,中、上层鱼类及虾、蟹类比例逐年增加。 对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其近海渔业资源和本国的渔业权益,纷纷宣布建立渔业保护区和专属经济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因此近年特别着重研究建立保护区后的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 Gunnar,1989; Megrey and Wespestaa,1990; Pinhorn and Halliday,1990)。我国学者也有许多渔业资源方面的研究报告(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编写组,1990;邓景耀等,1991;孙宗烨等,1987;宋海棠等,1990;罗秉征等,1992;1993)。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及趋势,并对我国不同海区渔业资源的演变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旨在为更加合理地利用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千盛 《台湾海峡》1997,16(1):94-99
根据有效风速(3 ̄20m/s)的累积小时数、有效风能密度、风能季节变化以及30a一遇的最大风速等指标,将福建省划分为风能丰富、较珂利用和贫乏4个区,7个副区。通过分区找出全省各地风能资源的差异,为充分开发和利用风能资源提供资料和依据。文中还提出了风能开发利用的设想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实地查勘调查、依据多年积累的原型观测资料,在分析可源地区基本情况、水文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近年来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解答了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得出了在河源地区封山育林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初步对策;提出了河源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全河统一调度、开发、利用规划的建议;以期找出对付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我国海洋站的波浪资料分析了我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指出我国沿岸波能理论总功率约为0.7亿千瓦。波能资源的地理分布总趋势,东中国海沿岸北部小南部大,南海大陆沿岸西部小东部大。沿岸波能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冬季大,春夏季小。最后,提出了我国波浪能开发利用选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珊瑚礁源源小断地向人类社会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宝贵的海洋资源,但珊瑚礁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正处于严重退化之中.文章以三亚珊瑚礁为例,利用海洋生态足迹方法评价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三亚源自珊瑚礁的海洋生态足迹主要来自于本地居民消费、外来旅游消费、贸易输出及其他方面.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的海洋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了珊瑚礁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并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打破了珊瑚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迫切需要拓宽捕捞范围、调整渔业结构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来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并加强珊瑚礁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以实现珊瑚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一般的自然环境调查研究和传统的利用,开始转向更为广泛的海洋生物、化学、矿产、能源和空间等资源的开发研究。海洋对于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该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秋季资源丰度高于冬、夏季;褐牙鲆春、秋季主要分布在120.5°~122.5°E水域,夏、冬季...  相似文献   

14.
旧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以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过去人地关系)为目标,随着材料积累、科学技术进步和研究方法发展,中国北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研究在最近三十年发展显著。从古人类对地质资源、石料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角度回顾了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古人类对环境变化事件的响应和行为适应研究,并分别从迁移适应和技术适应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旧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的发展需要考古学家与古环境研究学者开展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主要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繁衍,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其生存的一系列生态学特征,即生活史的选择型。具有不同生活史型鱼种的数量变动形式也不同,换言之,种群数量的变动方式是各个种生活史的反映,种群动态与其生活史选择型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增强,一些传统经济种类的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资源潜力削弱,甚至有的生物种群的再生机制受到破坏,使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下,海洋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种类所代替;传统的经济种类被低质的小型种类所代替。渔业组成处于不断变化和演替之中,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对各个生物种群来说,上述变化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它们的生存条件。物种为了延续和生存,通过自然选择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因而,种群原有的生态学特征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生长速度提高、性成熟加快等。在渐变过程中,物种生活史选择方向也将发生变化。研究鱼类种群的变动及其生活史型的演变过程,对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厦门湾滨海湿地资源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鹏  傅世锋  宋志晓 《海洋通报》2012,31(6):601-606
以2001年landsat ETM、2005年和2010年SPOT5影像作为基础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厦门湾滨海湿地资源空间数据库。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模型,对近10年来滨海湿地资源的数量与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湾滨海湿地总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10年间滨海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0.5%,以浅海水域、滩涂和养殖区面积减少幅度最显著。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具有区域性,以同安湾湿地类型变化幅度最大,西海域次之。湿地内部类型之间、以及湿地与非湿地之间的动态转化频繁。厦门湾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7.
海洋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资产,高效且集约的利用海洋资源是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文章以渤海地区为例,运用信息熵和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海盐资源、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及海水资源等)进行了集约化利用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5年,渤海地区渔业资源、港口资源和海盐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油气资源、海水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最好的年份是2005年,其次是2004年,最差的是2003年。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黄河口水域毛虾渔业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8年8月和10月、1999年5月莱州湾、黄河口水域的定置网具渔获为基础,对其中的中国毛虾取样进行了的研究。分析了群体中体长、体重、性比的组成以及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等渔业生物学方面的特征,结合历年产量变化提出了合理利用毛虾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岸带滩涂地貌演变遥感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平香  张鹰  姜杰 《海洋技术学报》2004,23(4):130-133,139
遥感技术是进行海岸带资源调查的有效技术手段,对水利工程规划、防灾减灾、滩涂开发利用等方面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海岸带资源调查中,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实施起来非常困难;遥感技术由于具有感测范围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为海岸带资源调查和地貌演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和手段。文章探讨了遥感技术在江苏省安台线(海安、东台之间海域界线)勘界工作中的运用,采用较新的卫星遥感影像作为工作底图,同时利用1988—2003年之间不同时相的七景影像监测滩涂的演变,在提供了准确的滩涂地形、地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监测潮沟的变化推断出滩涂的演变,为海域勘界工作提供了有力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长山群岛 1965-2016 年渔业统计资料,分析长山群岛海域主要捕捞渔获物产量、平均营养级 (Mean trophic level, MTL)、渔业均衡指数 (Fishing in balance index,FiB) 年际变化,探讨其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52年来渔获物 MTL 周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1) 长山群岛捕捞产量、MTL 和 FiB 指数呈阶段性变化; (2) 长山群岛渔业资源开发经历初期开发、扩张捕捞、过度捕捞、资源破坏等四个阶段,渔业资源环境正在逐渐恶化;(3) 受人类捕捞活动影响,MTL 在 15~19 年和 24~34 年两种时间尺度下呈周期波动,30 年为第一主周期,17 年为第二主周期。长山群岛渔业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未来几年平均营养级将呈下降趋势。为防止渔业资源进一步衰退,应加强捕捞活动管理力度,落实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完善预警机制,构建海洋渔业资源监测系统;同时应积极调整长山群岛渔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