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北银洞沟银金矿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当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接合部位,属作岭造山带。武当群组成一系列大型韧-脆性剪切带巨型推覆体,银洞沟推覆岩席是其中之一。该区早期构造样式为伸展作用及其伴生的韧性或韧-脆性面型剪切,晚期为推覆线性剪切。根据面埋,线理,褶皱、剪切带等研究成果,作者总结了银洞沟地区构造性质,成矿作用及模式。  相似文献   

2.
湖北银洞沟银金矿床正花状构造样式及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银洞沟银金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武当巨型推覆体中的银洞沟逆冲推覆岩席中,该矿区中发育3条主要的韧脆性剪切带,银洞沟韧脆性剪切带,姚家湾剪切带和西沟剪切带,由北向南呈近等距分布,在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样式,控制着银洞沟银金矿床,陕西白河银矿,西沟隐伏银金矿和姚家湾铅锌银金矿等。  相似文献   

3.
湖北银洞沟银金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洞沟银金矿床主要受印支期前武当顺层滑脱构造及印支期武当群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矿区内剪切带和褶皱紧密伴生,两者的接合部位蚀变和矿化强烈。主要容矿构造为剪切带和褶皱,其类型有轴面劈理型、片理型和滑税面型,矿体组合样式有斜列式、“S”形和“乡”字形、“H”型及网络形等。  相似文献   

4.
鄂西北竹山银洞沟银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世和  张子才 《现代地质》1998,12(3):374-379
银洞沟银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西部,产于武当群变火山岩组与变沉积岩组间的顺层型韧性剪切带中,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晋宁期的伸展作用产生了顺层型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变质作用促使原岩中银金等贵金属、多金属元素活化迁移,随剪切变形变质热液在强应变带中沉淀,形成初始矿源层。印支期的陆陆碰撞作用,促成不同层次面型剪切带岩石褶皱、韧脆性推覆,成矿元素从初始矿源层中再次活化、运移,随着沿褶皱轴面劈理发育的烟灰色糜棱岩化石英脉的形成,沉淀富集于石英脉中,形成银金矿床。脆性变形的叠加,使含矿石英脉产生扭动,促使成矿元素的局部富集,形成透镜状或板状矿体。成矿元素的垂直分带是由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成矿元素的叠生作用而形成的。多硅白云母及白云母年龄的测定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期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临河-集宁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北缘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它主要由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等构成.推覆构造自南向北可分为叠瓦逆冲推覆构造带、紧闭褶皱一逆冲断层变形带、宽缓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带、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带等4个变形带.断裂带从韧性到脆性表示了其出露深度不同,并有由南到北活动强度逐渐减弱的趋势.该区主要分布有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和以煤、大理岩为主的非金属矿床.区内金多金属矿床多与韧性剪切带有关,断裂构造为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空间,也是成矿物质的通道.研究指出了该地区的找矿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结构模式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研究结果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南秦岭造山带当地区基本构造特征为巨型推覆构造,命名为武当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北向南可分为汉江推覆岩席、十堰推覆岩席、杨坪推覆岩席,三台推覆岩席及银洞沟推覆岩席。各推覆岩席表现为由印支期前伸展环境下水平滑脱剪切作用所造成的堆垛的武当群岩系在印支期以来南、北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历经褶皱-韧-脆性推覆和脆性推覆阶段的构造变形,形成由北向南逆冲推覆呈前展式结构的  相似文献   

7.
银洞沟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世和 《地质与勘探》1998,34(4):13-19,33
就构造对该矿的控岩控矿作用和围岩蚀变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早期 层次滑脱构造控制了初放源层的形成、韧-脆性推覆型剪切作用控制了含矿石英脉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中主要讨论了武当地区构造类型及控矿作用。构造类型基本包括伸展滑脱构造、推覆构造和脆性构造,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期。伸展滑脱构造主要存在于前印支期,挤压推覆构造存在于印支期,脆性断裂出现在印支晚期。多重韧性滑脱面出现在武当群地层形成时的不同构造岩性界面上;不同层次顺层伸展滑脱面(DF1—DF5)常出现在堆垛的构造岩性面上,并优先富集Au、Ag矿;逆冲推覆构造使先存滑脱面变形,伴随褶皱作用使成矿元素流动、搬运、富集。  相似文献   

9.
显观、微观和超微观构造研究揭示了华北聚煤区南部三大滑脱构造系统所处的不同构造环境,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作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区域性逆断层系的前锋端元,具有中浅层次韧脆性变形域特点;徐淮推覆—滑覆构造系统为盖层薄皮构造,属于中浅层次—浅层次的韧脆性—脆性变形域;豫西滑覆构造区则主要属于板内伸展体制下的浅层次脆性变形域。  相似文献   

10.
西藏甲玛—驱龙地区叶巴岩组构造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定向薄片显微构造研究,对甲玛—驱龙地区叶巴岩组的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①原叶巴组实为构造岩,应称"叶巴岩组",区内可分为四个岩段,构成两个变火山-沉积旋回;②叶巴岩组在宏观上表现为自北而南的轴面总体北倾的复背斜和复向斜;③叶巴岩组经历过两期韧性变形,多期韧脆性变形,且邻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主推覆面的C岩段还多经历了三期较浅层次的面理置换和一期膝折变形;④叶巴岩组两期韧性变形动向相反,第一期为上层面自南向北的剪切,第二期为上层面自北向南的剪切,第二期韧性剪切与随后的韧脆性变形具多阶段递进特点,在向南推覆褶皱至较浅层次后还经历多期脆-韧性变形,尤其是邻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主推覆面部位;⑤叶巴岩组第一期韧性变形发生于94—85Ma±的晚白垩世土伦期—康尼亚克期,与雅鲁藏布江洋壳向北俯冲导致的弧后裂谷伸展有关;第二期韧性变形及其后主要的韧脆性变形发生于50Ma±的始新世,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有关,碰撞后的构造作用则导致多期脆-韧性变形的叠加。  相似文献   

11.
四川锦屏山地区推覆构造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锦屏山地区推覆构造带滑移面均为韧性剪切带,而且整个推覆构造带由多个岩片推覆堆叠在一起,在其前缘则出现飞来峰群。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和飞来峰群的精细研究,厘定其缩短距离约30km。同时厘定了扬子西缘的边界断裂——茶铺子-巴折区划性(“槽-台”边界)复活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修正了锦屏山断裂为扬子西缘的边界断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栖霞塔顶地区是华北板块南缘唯一可以看到古元古代荆山群与粉子山群直接接触的区段 ,二者之间发育一韧性推覆剪切带 ,荆山群底部高铝片岩被推覆于粉子山群的不同层位之上。该韧性推覆剪切带显示一个台阶状的几何学模式 ,其形成和发展与晋宁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大规模的斜向仰冲密切相关。同时 ,由于大规模的推覆作用 ,元古界粉子山群底部的岗嵛组高铝片岩被推到了顶部。伴随这一过程 ,造山带的深源包体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向地表的斜向位移  相似文献   

13.
恩格尔乌苏冲断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廷印  张铭杰 《地质科学》1998,33(4):385-394
研究表明恩格尔乌苏冲断带是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缝合线,北东东向断续延长800km以上。该冲断带连同南北陆缘地带构造构成典型的陆-弧-陆碰撞造山带,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区域性透入性劈理。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海西末期或印支早期。碰撞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并伴随右旋剪切滑移运动。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带为韧性-韧脆性冲断推覆构造,其北侧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为脆性-脆韧性冲断推覆及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区域调查基础上,于甘蒙北山中南带首次发现了六条由南向北推覆的构造带,在每个推覆陶造带边缘发育大小不一的飞来峰。推覆体走向近东西,推覆在震旦系至中、下侏罗统之上,最大直观推覆距达55km,累积推覆距大于150km,并被上侏罗统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华南板块北缘,由一系列规模不等,方向基本一致,倾向南东的叠瓦逆冲推覆断层组成。卷入地层有寒武—震旦系、泥盆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和白垩系,空间上具双冲型推覆特征,推覆方向早期由南东向北西,晚期由东向西。据各推覆体的叠置关系及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184.16Ma),认为该推覆构造主要活动于燕山期。该推覆构造的发现,可能反映出该区中生代存在一定规模的陆内造山,是本区中生代陆内变形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为本区寻找隐伏煤矿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为寻找与构造蚀变岩(推覆面附近)有关的贵多金属矿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Nappe structure, as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the authors during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t the scale of 1:50,000 in The Jinggang Mountain, is mainly comprised of a series of NNE-NE-striking thrust fault zones and thrust sheets among them. Sinian, Cambrian, Ordovician, Devonian, Carboniferous, Triassic,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strata are involved in the thrust nappe system. The nappe structure is of the type of duplex structur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earlier stage migration from SE to NW and late stage migration from E to W of sedimentary cover or basement strata. Formation of the nappe structure in the studied area involves two main epochs: Early Yanshanian and Late Yanshanian to Early Himalayan. The mineral deposits and the buried coalfields in the area, especially the latter, are extensively controlled by the napp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主要构造地质要素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省在中国东部的中心部位,跨越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前寒武纪变质岩出露面积约占基岩出露面积的三分之一。变质岩包括太古宙、元古宙及少部分古生代地层;变质相包括麻粒岩相到低级绿片岩相。其中发育有多期褶皱变形和同变质期的断层作用,这些断层在后继变形过程中被改造和复活,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地质图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