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江淮流域大洪水的发生规模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利华 《地理科学》2000,20(5):427-430
对江淮流域的大洪水进行分析,得出如下三点新的认识:(1)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江淮流域一般容易出现大洪水;(2)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江淮流域出现大洪水,甚至是特大洪水;(3)在太阳黑子活动磁周期转变年前后的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江淮流域更出现大洪水,甚至是特大洪水。这些认识可以为长期及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与浙江洪水大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利华 《热带地理》1999,19(1):62-66
根据历史和实测资料分析,对于全球变化下浙江近期洪水的运作大势,可得如下几点认识:(1)在未来的十几年之内,浙江省将处在枯水年占优势的阶段,但全球变化将使浙江洪水的时空变化更为剧烈,使沿海地区的洪水灾害更为严重。(2)由于浙江省的大中洪水一般都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而近期的2004年和2009年分别是黑子活动第23周期的峰年和谷年,因此这两年前后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3)浙江洪水对厄尔尼诺现象具有较好的响应,因此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4)根据浙江历史上的台风重灾年资料,利用灰色灾变预测分析,可得浙江未来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台风重灾年分别为2001、2004和2008年,其中后两个台风重灾年与太阳黑子活动第23周期的峰年和谷年是大致吻合的。(5)植被破坏、河道设障等人类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增灾效应,从而使浙江未来的洪水灾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及其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鄱阳湖流域1961―2000年的降水栅格数据和太阳黑子相对数数据,采用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1961―2000年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探讨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961―200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并在1996年发生突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鄱阳湖流域降水主周期为10 a,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同,且两者的小波方差系数达到0.86。在1996年发生突变之前,降水量在太阳黑子活动的上升期比下降期小,鄱阳湖流域降水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冯利华 《热带地理》2000,20(3):219-221
根据对厄尔尼诺事件、太阳黑子活动与浙江丰水年关系的分析,得出了浙江丰水年的统计预报模式:(1)在春季型厄尔北诺事件的当年和夏季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浙江年径流量的距平一般都大于零;(2)厄尔尼诺事件的结束时间若超过5月1日,那么次年浙江年径流量的距平一般都大于零;(3)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对浙江丰水年的影响也越大;(4)在太阳黑子活动22年磁周期转变年前后的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浙江年径流量的距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鄱阳湖流域洪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系统分析流域洪水量级、频率、发生时间的变化特征,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洪水发生率的非平稳性,运用月频率法评价洪水集聚性特征,并探讨低频气候因子对洪水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各水文站点年、秋季和冬季最大洪水及POT超阈值洪水以增加趋势为主。洪水发生率年内集聚性显著,主要集中在4~7月;年际洪水发生次数呈现非平稳泊松分布,洪水发生率出现明显的年际集聚性特征。 ENSO、IOD对下年洪水量级及洪水发生次数有明显影响,洪水发生次数与年最大洪水量级异常现象通常是ENSO和IOD协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江淮流域旱涝灾害,阐述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1991年特大洪涝与人地关系,并提出防治洪涝灾害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清代民国时期黄河上游洪水灾害——以兰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红噪声分析软件Redfit35和Excel软件,整理、计算和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对清代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洪水灾害做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清代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洪水灾害发生频次为2.78年/次.轻度水灾发生频次为6.38年/次,中度水灾8.74年/次,大水灾11.77年/次,特大水灾306年/次;前期洪水灾害较少,中后期有四个集中高发时段,越到后期,严重水灾发生越频繁,灾害危害越大;洪水灾害主要是夏季水灾,其次为秋季水灾;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其存在的2~8年周期、准22年周期、70~80年周期说明该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与低纬海洋大气活动、太阳黑子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兰州地区所辖四地中,皋兰是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区.兰州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大水灾和轻度水灾;皋兰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中度水灾和轻度水灾;榆中发生的洪水灾害主要为大水灾;永登共发生3次洪水灾害,全部为大水灾.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近3000年来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洪水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已有的历史洪水记录时间尺度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因此,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时间序列,从地质记录中认识洪水的发生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江汉平原江陵地区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近3000年来,该区共发生了18次特大洪水漫滩事件。这些古洪水的频发与湿冷气候相对应。功率谱分析发现古洪水漫滩事件包含26、31、36、43、52、79、110年这样的周期。分析表明江陵地区古洪水发生的驱动因子可能是太阳活动。  相似文献   

9.
根据泾阳泾河一级阶地前缘沉积剖面(JYc)中285个样品的元素、化合物含量和粒度分析,对泾阳泾河段全新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洪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元素Mn、Ni、Cu、Zn、Ga、Pb、Sc、Ti、Nb、Th、U、Rb、V、Ba、Co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在剖面各层中变化明显,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地指示洪水以及降水量的变化;JYc剖面分为41个沉积层,指示了41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和41个降水较多的年份;沉积物粒度细,元素Mn、Ni、Cu、Zn、Ga、Pb、Sc、Ti、Nb、Th、U、Rb、V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高,元素Ba、Co含量低,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小,洪水位低,降雨量少;沉积物粒度粗,元素Mn、Ni、Cu、Zn、Ga、Pb、Sc、Ti、Nb、Th、U、Rb、V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低,元素Ba、Co含量高,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大,洪水水位高,降雨量多.泾河泾阳段洪水代表的是黄土高原泾河流域的洪水,特大洪水与大洪水,来自整个泾河流域或泾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较小的洪水来自泾河流域小部分地区.泾河流域发生洪水的原因有3种:1.年降水量明显增加造成;2.年降水量没有增加,而是由短时暴雨造成;3.年降水量没有增加,而是由于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洪水.泾河泾阳段JYc剖面的洪水沉积主要是由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形成的,轻度涝灾一般不会造成洪水灾害.  相似文献   

10.
<正> 今年入汛以来,由于受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气候异常,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长江再次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罕见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汛情、灾情,又一次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人们在时刻关注江河堤岸数百万抗洪军民安危的同时,不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怎样认识治山与治水的辨证关系,以求提出科学治理“中华民族心腹大患”的施政方略。  相似文献   

11.
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的配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冯利华 《地理科学》2002,22(4):504-507
提出了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配置的概念,在每一次巨洪发生之前,影响巨洪的主要物理因子之间一般都会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出现一些固有的配置,这些配置正是长江发生巨洪的强信号,对长江巨洪的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54年长江巨洪中物理因子的叠加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利华  陈雄 《地理科学》2004,24(6):753-756
分析了形成1954年长江巨洪的物理因子,指出现有研究主要侧重单个物理因子对1954年长江巨洪的影响。事实上,1954年长江巨洪是这些因子叠加作用的结果,并且因子越多,叠加作用越强,巨洪的量级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洪水前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冯利华 《热带地理》1997,17(3):303-306
本文根据大量历史洪水和有关资料,分析了浙江省的洪水前兆,为本区洪水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防洪减灾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drought/flood grades of 90 meterological stations over eastern China and summer average sea-level pressure (SLP) during 1850–2008 and BPCCA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ought/flood grades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SLP is analyze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drought/flood distribu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s defined by using the key areas of SLP. The impact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flood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last 159 years is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typical drought and floo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eastern China, i.e.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flood in southern China is contrary to the other reg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flood along the Huanghe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 is contrary to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regions south of it,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flood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is contrary to the other reg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flood in eastern China is contrary to the western. The main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LP in summer is that the strength of SLP is opposite in Asian continent and West Pacific.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drought/floo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an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hich was defined in this paper, but the correlation is not stable 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anges of interdecadal phase. Wh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as stronger (weaker), regions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drought (flood),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regions south of it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flood (drought) before the 1920s; wh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as stronger (weaker), the regions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as prone to flood (drought),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regions south of it were prone to drought (flood) after the 1920s. It is indicated that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longer period could get much richer results than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last 50–60 year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decadal phase betwe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drought/flood distributions in eastern Chin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nonlinear feedback, which is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for the extrinsic forcing of sol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15.
金华市水资源的丰枯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华市属于湿润地区,但水荒问题已经悄然逼近。根据1470~2003年534年的历史和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金华市水资源丰枯变化的频数特征、持续特征、周期特征、响应特征和风险特征,这对金华市社会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南徙期间淮河流域水灾研究与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均 《地理研究》1995,14(3):52-58
本文以历史洪涝潮灾史料为依据,分析了在黄河南徙入淮期间淮河流域的洪涝潮灾情况,着重阐述了明清时期人类治河及漕运活动对淮河流域水灾的多方面作用。对历史自然灾害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并根据史料描述和统计结果做出多种类型的历史水灾地图。  相似文献   

17.
汪耀奉 《地理研究》1985,4(4):71-77
1788年夏季,长江流域持久性洪水暴雨范围广,特大洪水暴雨时空分布趋势呈现绳套形.这种持久性洪水暴雨前期冬春两季,前冬系流域性范围降雪,嗣后,流域主要为持时长和范围广的多雨水气候异常现象,中下游流域入梅期早.  相似文献   

18.
近54年来辽西北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永强  刘佳佳  高璐 《地理科学》2015,35(8):1027-1032
根据1960~2013年辽西北地区50个雨量站逐日降水量数据和同期太阳黑子相对数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辽西北地区近54 a来的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技术分析了研究区降水量和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并计算了相应的小波系数。结果表明:辽西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突变点在1996~1997年之间,突变前后降水趋势由升转降。太阳黑子与降水距平值的负相关关系显著,且存在5 a的滞后性,对降水周期影响较小,与降水量相关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