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地下气体观测的定量分析中,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测量气体组分,是比较普遍的方法之一,气体分析资料的地震前兆反映明显,并且积累了不少典型震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在观测实践中发现,即使严格按照规范(国家地震局,1985)的要求操作,仍有不少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提高气体观测资料的质量,对分析技术进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对庐江台1# 井的气体观测项目,就地下水溶解气和逸出气的观测过程,以SP-2304A型气相色谱仪的工作情况为例,结合笔者十几年的观测实践,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讨论,供同行参考。 1…  相似文献   

2.
利用现有水化学观测仪器设备对某些灵敏气体进行观测,比如使用水氡、水质、气体观测仪器设备进行断层土壤气氡、二氧化碳、气体观测的实验研究,并且给出了集气、采气装置的构成方式.氡气和气体观测采用真空负压采样法,使用水氡观测仪器和气相色谱仪.而土壤二氧化碳观测方法可采用碱溶液吸收法,采样时采用真空负压采样法或常压自然吸收法两种方式,还提出了氡气观测中设计采样装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热红外天底探测仪是观测诸如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等大气组分总柱含量或垂直剖面的理想仪器。低于5cm-1光谱分辨率的高分辨率探测仪能够分辨痕量气体细微的光谱特征。在第一台高光谱探测仪IRIS出现的40年后,现在几款改进了仪器特性的仪器已经在轨运行。本文评述了应用热红外天底探测仪观测痕量气体,重点在于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的新近观测。文章介绍了14种非常活泼的痕量气体的典型观测。从天底视角观测气体讲,一些组分属首次报道,包括亚硝酸、呋喃、乙炔、丙基烯、乙酸、甲醛和氰化氢;这些组分是在2009年2月澳大利亚丛林大火的火积云中观测到的。由于能够观测这些大量活性的痕量气体,所以我们关于源排放及其对环境和气候方面影响的知识可能会加深。  相似文献   

4.
目前 ,在地震观测中气体组份测量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热水井的数字化气体自动化连续观测中 ,热气冷却是一个重要环节 ,此环节决定了观测数据的连续和稳定 ;我们在怀来台后郝窑 4#数字化气体自动化连续观测的改造中 ,结合台站缺少冷水的情况 ,设计了一套气体观测的冷却系统 (图 1) ,该井水温 83℃ ,经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 1 怀来台后郝窑水化观测站气体观测冷却系统该系统由自然冷却和强迫冷却两部分组成 ,自然冷却部分由两组 2 0~ 30片四柱暖气片组成 ;强迫冷却部分由汽车水箱、电风扇、管道泵和温度自动控制装置组成。为增强散热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近几年夏县台井溶解气体观测工作的基础上,发现该井溶解气体中He的升高异常与华北北部5级以上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剖析了该井溶解O2和CO2含量因受生物化学反应控制而表现出相反年变形态的原因,指出该台气体观测上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气体观测及建立综合立体观测系统及开展大区域观测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聊古1井断流问题,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先后引进、开发了人工激发引流观测技术和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技术.对天然自流观测系统、人工激发引流观测系统和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观测系统等3种不同取水模式下产出的气体观测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激发引流观测系统下气体观测动态特征年变比较明显,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观测系统下气体观测动态特征与天然自流状态下的动态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水氡与气氡动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介绍了模拟和数字化方法观测地下水氡浓度所使用的仪器及其工作原理,然后对昌黎井、怀来4号井和矾山井的模拟(水氡)和数字(气氡)资料动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认为仪器工作原理和观测步骤基本相同,但采样(集气)环节有所不同。模拟方法是取一定量的水样,人工采集水样中的气体,然后观测;数字化方法是自流井(泉)的水流经脱气装置自动采集气体,气体样品自动进入观测装置。取样方法的不同,对观测资料的短周期变化特征有影响,但两者的趋势变化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的合理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基  张炜 《地震》1993,(4):46-51
本文依据大量观测事实并参考前人所做的工作,对地下水中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合理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观测井口装置中主支管空间位置的合理设计、逸出气“集气腔”的大小以及气体(包括自由气体和逸出气体)与液体的分离程度等。根据上述几点并结合井孔自身的不同条件,本文设计出了两种比较合理的井口装置模型,该模型的设计对今后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的改造和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其它观测项目是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观测项目的规模、观测数据质量和数据预报应用3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了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观测项目的背景变化规律;指出近年来观测规模急剧缩小、观测数据评价体系不完善、台网管理缺失严重等现状;并提出需清理观测项目、完善仪器更新机制、加强台网管理和建立人员培训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清丰井及气体观测基本情况,研究了清丰井气体观测资料动态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井孔条件,抽水条件,如水泵深度、抽水量等因素的改变对观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为考虑地下水单井排放对台站坐标的影响,需精细研究不同水流系统和地层模型下相应的定量计算问题.本文将地下水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与Muman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适用于各向异性和滞后反应的无压含水层完整井非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以20个结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和15个结点的Gauss-laguerre求积公式,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给出了模拟算例.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比基于Boulton理论的相应研究更合理,在实践上此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为考虑地下水单井排放对台站坐标的影响,需精细研究不同水流系统和地层模型下相应的定量计算问题.本文将地下水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与Muman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适用于各向异性和滞后反应的无压含水层完整井非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以20个结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和15个结点的Gauss-laguerre求积公式,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给出了模拟算例.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比基于Boulton理论的相应研究更合理,在实践上此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动态多年周期与中强震多发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地下水动态的短期变化特征已有很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唐山地区6口井1982年-2001年9月的水位动态变化月均值资料探讨地下水的长期变化特征。初步研究表明,从多年较大空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看,可视为较平衡的随机过程,存在着10年左右的周期结构,这种周期结构与地质构造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地理地貌、观测层位、补给和排泄条件以及观测井结构关系不密切,这种现象可能与复杂的全息天体运动有关,是一种多种周期的叠加,是一种合力作用,代表着区域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位主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地震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两类主要干扰因素进行了机理讨论,应用数学方法对干扰因素进行了定量、半定量排除,并提取出一些地震信息,对唐山地震前唐山地区地下水位异常有些新认识。 地下水是地壳的组成部分,是新构造运动中极其活跃的因素。十多年来的地震预报实践表明,地下水位是一种较有希望的预报手段,干扰因素的排除与地震信息的提取是实现地震预报的前提,是评价预报手段能力最基本的标志。从地震预报观点出发,我们把数据中与地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部分称为信息,除了信息以外的部分统称为干扰。 地下水位的主要干扰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含水层水量变化引起的水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降水和开采);另一类是含水层应力应变状态改变引起的水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气压、固体潮、地面荷载、地震波等附加应力对含水层的影响)。地下水位值是包含干扰与信息在内的一个综合物理量。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特征和周期不同,故可利用数学方法或其它分析方法将它们从水位中一一分离出来或予以扣除,从而提取出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和迳流时间的计算,发现四平井1983—1990年平均水位呈降—升—降的水文过程。与补给区1981—1988年湿润系数曲线降—升—降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为今后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异常提供了依据。文中还对四平井所处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多年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论是四平井年均水位滞后补给区水量变化两年是向斜盆地地下通流缓慢,水交替微弱所致.  相似文献   

16.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根据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了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可行性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的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我国大华北地区近20 a 来地下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89 年大同6 .1 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前6 ~12 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7.
Gravitational effect of water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west Yunn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vitationaleffectofwatercirculationinthenorthwestYunnanMin-YuJIA;(贾民育)Shao-AnSUN;(孙少安)Ai-MinXIANG;(项爱民)andDong-ZhiLIU(刘冬至)(...  相似文献   

18.
卜凡泉 《地震研究》1994,17(3):281-287
统计鲁北平原4井降水效率表明,地质类型相同的深井水位降水效率主要受控于测层埋深;规律性级强,笔者在统计基础上建立了模拟公式,并计算了不同深度测层的降水效率,与实际统计弥合度极好,笔者认为“对类型相同不同深度测层水位降水干扰排除过程中即可利用该式对其效率直接计算,免去了统计,修定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
Coastal groundwater discharge (CG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astal hydrogeological systems as they are a water resource that needs to be managed, particularly in wetland areas. Despite its importance, identifying and monitoring CGD often presents physical and logistical constraints, restraining the application of more traditional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urveying technique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capability of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maging (ERI) in the Peníscola wetland (Mediterranean coast, Spain). ERI surveying made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and delineate an ascending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of thermal and Ra‐enriched groundwater converging with local flows and seawater intrusion. The continuous inputs of Ra‐rich groundwater have induced high activities of Ra isotopes and 222Rn into the marsh area, becoming among the highest previously reported in wetlands and coastal lagoons. Geoelectrical imaging enabled inferring focused upward discharging areas, leaking from the aquifer roof through a confining unit and culminating as spring pools nourishing the wetland system. Forward modelling over idealized subsurface configurations, borehole datasets, potentiometric records from standpipe piezometers, petrophysical analysis, and four natural and independent tracers (224Ra, 222R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ermitted assessing the geoelectrical model and a derived hydrogeological pattern.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ERI to improve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bsurface processes in complex contexts, with different converging flows. Additionally, a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 for a groundwater‐fed coastal wetland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urveying dataset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地下流体中期和转折型短期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观测井孔的水文地质条件、大气降水资料 ,深入剖析了华北地区水位、水氡的中期和转折型短期异常变化的直接原因 ,认为水位异常是由于降水量的增大与减少造成的 ,其形成机制主要为降水渗入补给 ;水氡异常的形成原因主要为降水渗入 -混合机制。进而提出“深浅构造的互动作用” ,用以解释流体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其论点是 :降水、地下水变化可诱发 (活化 )浅层的构造变动 ,而浅层构造活动又引发深部构造活动和地震的发生 ;反之 ,深部构造的活动和地震的孕育 ,使浅层岩石的应力增强 ,在降水、地下水的诱发作用下 ,可导致浅层的构造活动。降水引起的地下水异常是一种广义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