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四川省156个国家气象站地面气候平均值资料,从年、月尺度对比分析了新旧2个30 a气候平均值的差值分布特征及业务应用差异。结果表明:(1)近30 a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3℃,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均升高,全省93.7%站点增温0.1~0.5℃。(2)近30 a四川省平均年降水量增多3.8 mm,年内6~10月降水量差值变化大,川西高原年降水量大部地区以增多为主,盆地和攀西地区以减少为主。(3)启用新30 a气候平均值后,四川省大部地区年、月平均气温距平有所降低,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变化不大,但各地年、月降水量距平变化区域差异显著。(4)四川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近42 a中(1981~2022年)暖冬减少6 a,冷冬增加5 a;春季平均气温升幅大,盆地常年春季开始日期提早,持续天数增加。(5)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气象要素及气候事件监测评价等业务应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间分辨率对气象要素月平均值统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化南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Z1):134-141
通过我国1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建站至2000年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每日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的差值、差值平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的资料序列的均一性;在此基础上,对全国所有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历年月平均值进行统计,绘制了全国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4次与24次定时累年月平均值差值的平均值分布图,并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象要素月平均值会出现统计误差,气压、相对湿度、风速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偏差在观测精度之内,气温的差值超过了观测精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4次定时观测资料要比24次观测资料统计的月平均值偏小0.1~0.3 ℃.在气候分析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必须考虑因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温月平均值引起的统计误差,排除非气候原因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取西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选定的81个气象站,将其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与1981~2010年30年气候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就西南大部分地区而言,前者所表征的气候较后者更冷湿。把两个平均值放在长序列中分析,发现冬季平均气温和汛期降水量平均值的变化幅度较大,这些变化已经对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业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静  万雪丽  刘益兰 《贵州气象》2004,28(Z1):36-39
选取贵州省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选定的32个气象站,将其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与1961~1990年30年气候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就全省大部分地区而言,前者所表征的气候较后者更暖湿.把两个平均值放在长序列中分析,发现冬季平均气温和汛期降水量平均值的变化幅度较大,这些变化已经对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业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越南北方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越南北方各省19个代表站近50a的气候和水稻资料,采用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越南北方水稻生产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水稻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变化的特征,气温、降水等要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1959年以来气象灾害对越南北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并通过积分回归分析探讨了不同因子在不同时段对水稻生产的作用,进而提出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越南北方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不完整气象资料下基于作物模型的产量预报方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基于作物模型开展产量实时预报后期气象资料的获取问题,提出通过相似类比,从历史气象资料库中获取替代资料的方案,基于CERES-Rice模型系统评估了平均值处理方案和历史相似类比方案的可预报性和误差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对成熟前2个月内的气象条件较为敏感,基于气象资料和作物模型开展产量预测,在5%误差范围内可获得60%以上的预测概率;以多年气候平均值替代起报日后期气象资料,在成熟前2个月起报预测概率约为60%,成熟前1个月约为70%,但预报误差系统性偏高;采用气候相似类比方法,从历史气象资料中获取起报日后期替代资料,可有效降低预报误差的系统偏差,若引入后期气候趋势信息,成熟前2个月起报预测概率可达80%以上,较采用历史平均值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为基于作物模型和气象观测及气候预测信息开展产量预报提供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辽宁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61—2015年东北地区2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86—2015年辽宁省水稻单产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水稻产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基于大气环流对长期天气过程影响的滞后性,考虑预报因子的显著、稳定性和独立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水稻年景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辽宁省水稻实际产量、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发生气候突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7和1994年,实际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关系较密切;(2)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经F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预报基本正确率为81.9%,用该模型预测2014、2015年水稻年景,均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8.
自动气象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站2004--2007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气温资料,分析陕西全省和不同自然区人工与自动观测气温的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平均气温平均偏高0.03℃,标准差为0.26℃。78.6%的样本月平均气温对比差值在0.2℃之内,在不同自然区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对比差值在0.2。c之间的百分率基本相同。气温对比差值的日、月变化规律明显,自动与人工观测时间不同步对定时值有一定影响。但对气候分析没有影响,自动观测仪器性能不稳定会造成较大的数据偏差。  相似文献   

9.
李继田  和治城 《气象》1986,12(9):37-37
我国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高度最高的地区,种植的极限高度在这里的宁蒗县永宁乡上瓦都村海拔2710m处。这一地区的绝大多数水稻品种为黑谷。抽穗开花期在8月中、下旬,多年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7.1、17.0℃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18℃,全年无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的时间,稳定通过15℃的结束日期,80%保证率多年平均为8月24日。高原水稻何以能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开花结实?这是农业和农业气象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弄清高原水稻开花结实的气象指标,研究这类水稻的生态适应性,对引种、育种及农业气候分析利用都是很有益处的。 一、观测地点及方法 观察地点选在海拔2400m的滇西北丽江坝太和村。此处历年水稻产量不稳定,大田平均亩产200斤左右,暖年200—300斤,冷年百斤上下,已属水稻分布的温度下限地区,水稻开花时期易遇到不利气象条件。 观察品种为黑选5号,采用编号挂牌定穗观察,每10穗1组,从8月29日至9月7日,每日定10穗,  相似文献   

10.
中山市气象局新旧观测场气象要素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中山新旧两个观测场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风向频率、平均风速、降水等作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个观测场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论是旧观测场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和新观测场之间气象要素有了较大的差异,已经不再适合气候观测的要求,但作为一个城市气候观测站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