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1951—2009年中国地表湿润状况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9年中国160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温度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在分析其与降水及气温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差异,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951—2009年,中国北方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部分地区以干旱化趋势为主...  相似文献   
2.
选取西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选定的81个气象站,将其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与1981~2010年30年气候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就西南大部分地区而言,前者所表征的气候较后者更冷湿。把两个平均值放在长序列中分析,发现冬季平均气温和汛期降水量平均值的变化幅度较大,这些变化已经对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业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四川省安县茶坪河流域2013年“7.9”特大暴雨过程为例,基于Flood Area模型模拟此次洪水的动态演进过程。通过对比5组不同试验结果,发现数字高程数据精度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采用经过填洼的DEM高程数据得到的模拟结果更为准确,粗糙度系数在取值范围内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小。模型最终采用经过填洼的DEM高程数据,反距离权重雨量栅格分布、泰森多边形计算的面雨量文件以及加入嵌入河道的粗糙度参数模拟茶坪河流域此次洪水过程,模型较好的模拟出了整个洪水的动态淹没过程。模拟结果与实地灾情对比:上游考察点附近河道最高淹没深度为5.8m,下游考察点最高淹没深度为3.83m,均与实际灾情较为吻合;对两个考察点逐小时淹没水深与1~8h累积面雨量求相关,得到上游千佛镇预警时效为2h,下游晓坝镇预警时效为6h。考察点位置不同,使得累积面雨量预警时效不同。   相似文献   
4.
使用1972—2011年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建立了新的华西秋雨逐日监测指数,并对新指数的空间、时间适用性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华西秋雨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利用实际气象灾害记录确定了华西秋雨区主要发生省份的秋雨偏强年,与新华西秋雨监测指数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大多数年份两者是一致的。另外也有不一致的情况,有的年份监测指数显示秋雨偏强,但是并不在灾害记录确定的偏强年里,通过进一步查找文献和对比实际降水资料,发现监测指数符合实际情况。还有一些通过灾害记录确定的偏强年,秋雨监测指数不强,进一步研究指出这些异常年份的秋雨灾害往往发生在较短的几天里,其余大部分时间内华西秋雨正常或偏弱,所以并没有在全年的监测指数中得以体现。气候平均状况下华西秋雨强度9—10月随时间在波动中减弱,包含3个偏强时段,其中9月6一16日为最强的一个时段。9—10月华西秋雨的季节内变化存在较大的年代际差异,其中20世纪70年代华西秋雨有2个显著时段(9月13—22日和10月4—8日),80年代华西秋雨有3个显著时段(9月3—17日、9月25至10月8日和10月13—25日),90年代华西秋雨有3个显著时段(9月12—22日、10月3—7日和12—20日),21世纪初有3个显著时段(9月1-10日、9月21至10月7日和10月11—16日)。个例应用表明,监测指数能直观清晰地表现出华西秋雨发生、发展和消失的整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1—2009年中国160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温度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在分析其与降水及气温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差异,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951—2009年,中国北方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部分地区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这些地区干旱化趋势的产生与降水年际变差大、年内分配不均,降水持续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东南、西南地区及西藏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湿向干的趋势转换,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初期有明显的干向湿的趋势变换,但于90年代同样出现湿向干的趋势转换,并一直持续显著的干旱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9~2011年华西地区气象台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 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MTM-SVD)方法, 研究了华西秋雨的准4年周期特征及其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协同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华西秋雨具有显著的准4年周期, 其典型循环表现为"偏强, 略偏强, 偏弱, 略偏弱"的特点。在准4年周期上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华西秋雨的协同变化表现为"偏低, 略偏低, 偏高, 略偏高", 这种协同变化从初夏就体现出来, 并一直持续到秋末。同时在准4年周期上, 华西秋雨对ENSO事件也存在一定的响应, 但是主要体现在发生强ENSO事件时。准4年周期的环流分析表明, 夏季到秋季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偏低(高)时, 秋季500 hPa高度场出现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波列正(负)异常,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 华西地区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和孟加拉的水汽输送偏多(少), 华西秋雨偏强(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