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位移与速度的函数关系 ,讨论地震观测系统中速度记录与位移记录的波形特征。进一步分析速度记录在地震观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震观测方法目前被广泛用于海底油气田勘探开发与CO2地质封存过程监测.比较了海面拖缆地震观测与海底节点地震观测方法的差异.海底节点地震观测方法能够采集多分量、全方位、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数据,同时具有数据定位精度高、采集可重复性以及数据采集性价比高等优势.在回顾海底节点地震观测方法发展过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海底长期节...  相似文献   

3.
OMNI软件系统主要用于三维地震勘探规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它能以人机交互方式设计和选择最佳的观测系统,达到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目的。根据三维地震勘探基本理论,探讨OMNI软件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并用实例说明应用OMNI软件设计三维观测系统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根据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今地震观测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长江三峡及邻区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及活跃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将持续79a,活跃期内的最大地震震级不会超  相似文献   

5.
VSP技术是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重要地震观测方法,如何有效地分离上、下行波,是应用VSP资料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VSP波场分离方法原理及其实现步骤,利用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库Qt,开发了VSP波场分离系统。系统操作界面友好、功能强大,已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随采地震技术将采煤机作为震源,实现了动态精准、绿色智能探测的技术构想,可用于工作面内部静态地质异常体与开采动力地质灾害的超前探测。针对常规随采地震观测系统存在的成像盲区问题,提出孔–巷联合的随采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案,有效提高成像范围;基于地震干涉原理,采用频率域相关算法,对随采地震信号进行脉冲化处理,获得随采地震等效炮集;为解决随采地震CT层析成像中绝对走时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直接利用相关时差进行CT层析成像的方法,求解过程中无需计算发震时刻,降低对初始速度的依赖。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测试结果表明:孔–巷联合观测系统有效扩大了成像范围;基于相关时差的随采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可以对工作面内部进行速度成像,实现对静态地质异常体的探测;利用随采地震连续监测、动态成像的特点,还可实现对工作面内由于采动引起的应力集中区的实时动态监测,对工作面安全监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集集地震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收集、整理了台湾集集大地震前后福建、台湾地区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大地形变测量以及板块运动的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内容涉及集集大地震的序列特征、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地壳形变、断层动力学、板块运动、地震成因以及前兆现象等。可供深入研究集集地震参考。  相似文献   

8.
AVO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地震波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规律,三维地震资料的偏移距分布情况直接影响AVO处理的效果.老资料在设计施工时并没有兼顾AVO技术的特殊需要,造成AVO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AVO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的要求,提出了一种AVO观测系统,既适合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又能满足AVO技术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荆山洼地震台24年地应力观测经验,同时通过对一定范围内地震前的异常分析,讨论了电感地应力在地震观测、预报中的相关经验及应震能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煤田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现状,指出常规的的评价参数已不能完整反映观测系统的性能。在煤田精细构造和岩性勘探中,还需增加对采集脚印、反射弥散、目的层照明度和照明率等属性的分析。通过对几种观测系统从循环节、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等属性的分析讨论,认为:①对目前常用的1/2横向滚动的束状观测系统应通过减少滚动线数进行优化;②在低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突出、勘探目的以构造为主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构造成像的窄方位观测系统,在高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不突出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宽方位观测系统;③同类型观测系统就其面元属性而言,斜交型观测系统普遍优于正交型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而言,地震反射方法的纵向分辨率较高,横向分辨率较低。为提高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解决探测倾角较大的地层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隐伏岩体等问题,在这里进行了地面地震层析技术的试验应用研究。针对非线性地面地震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就该方法对地震地质模拟记录和实际地震记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保真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真度是指输出结果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所能保持的真实性程度,它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包含空间域、时间域和频率域三个方面的意义。对数据采集的保真要求是从早期的地震勘探就开始的,但对数据处理的保真却是现代地震勘探的要求。地震勘探的发展史就是数据的量纲级增长史。从早期的1D 勘探,到目前的3D、4D 勘探,还有3分量、9分量接收,地震数据是按量纲级增加的。这种海量的数据是精细结构和岩性信息的地震描述所需要的,在采集和处理中如果不精确考虑其保真度,确保质量,将会付出惊人的代价。从采集和处理两方面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高保真问题及对现代开发地震的意义。认为数据保真应该同高分辨率勘探一样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从采集到处理成为一个连续化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检测地震剖面同相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地震勘探中,经过各种处理后最终得到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些图像。这样,就可以从图像处理的观点来看问题,图像的特征有边缘和区域,那么,地震反射同相轴在地震剖面图像上,可以看作是一边缘。人工神经网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可以进行二维图像的边缘检测,基于这一点,把神经网络边缘检测技术应用到地震剖面上来检测地震反射界面,压制地震剖面上的随机干扰,从而改善地震图像的质量,达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目的。运用该技术对实际剖面进行了处理,效果很好,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收集了晋江市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针对晋江市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从地震地质背景、历史震害的影响出发 ,依照相应规范和地质类比等方法 ,通过对晋江市区地震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震边坡效应、地震断层破坏效应的评判 ,结合地层、地形地貌分布情况 ,进行震害效应分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工作区内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确定了场区周围九个潜在震源区,分析计算得出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用概率论的方法,以洪华生等人提出的《断层—破裂模型》计算得到上海市南部地区地震烈度年超越概率以及10、20、50、100、200、300、500年内场区的地震影响烈度超越概率,并对这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6.
介绍近年来潞安矿区煤矿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情况和解释方法。根据精细解释结果与原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实例对比情况,说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的效果及必要性。随着煤矿开拓的进行,地震资料需要根据揭露情况进行方案的及时调整,及时的探采对比及实时解释将极大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及利用率,也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解释人员的解释水平,为矿井生产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推动地震勘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陆相储层稠油热采时移地震监测数据开展的互均衡处理结果表明,此项处理有利于有效时移地震异常的识别与热前缘位置的准确确定。当原始采集资料的一致性极差时,互均衡处理虽然可以改善资料的一致性,因此,提高野外采集震源子波和采集资料的一致性,是陆相薄互层油藏时移地震监测顺利实施的关键。振幅属性是陆相薄储层油藏时移地震监测的主要标志之一,笔者在振幅处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定向裂缝对地震波速度和振幅影响的比较—实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利用垂直定向裂缝模型和MTS岩石物性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材料和不同状态裂缝模型的地震特征响应。对特征响应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发现,虽然波的传播速度,振幅,吸收衰减,主频均可用来检测裂缝的特征参数,但是裂缝变化对振幅的影响大于对速度的影响。因此,利用地震波的振幅、衰减等属性参数检测裂缝特征比利用速度参数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地震沉积学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延续发展。最近10多年来,地震沉积学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地震沉积学理论、陆相碎屑沉积砂体、海相沉积砂体、碳酸盐岩和混积岩刻画、地震成岩相预测、砂体精细表征和开发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RGB(Red-Green-Blue)地震属性融合、储集层预测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雕刻地质体等10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未来地震沉积学应该关注地震地貌学理论模型、地震岩性学新方法、勘探地震沉积学、开发地震沉积学、地球物理反演新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地震沉积学理论方法,拓展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油气勘探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许多  李正文  王玲 《矿物岩石》2004,24(4):99-101
复杂储集层问题属地震勘探中难题.由于受地震信号频带及子波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难对其以分辨和识别,用最大熵伯格算法.在频率域对有效地震信号进行谱外推和谱整形从而达到实现时间域分辨率的目的,而不同于传统的伯格反褶积方法也无需提取子波,实例证明该方法对提高分辨率识别薄层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