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地理学报》2016,71(6):1059-1074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旅游地由主体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多个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论文选择皖南旅游区为案例地,探讨了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 1979-1990年是空间聚集体形成阶段,以黄山和九华山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聚集”,旅游空间结构开始呈现集聚发展特征。② 1991-2000年为空间聚集体增长时期,黄山景区和九华山景区进一步发展,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西递、宏村景区的快速发展推动新的空间聚集体形成,空间聚集体的规模和数量同时增长。③ 2001年以来,皖南进入空间集聚体涌现阶段,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强,多种新兴发展要素涌现;新兴发展要素和传统发展要素共同催生了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动皖南旅游区空间演化发展。未来,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将推动皖南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全域化的利用,文化性、生态性、乡村性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皖南旅游发展主流方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的建设将加强皖南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皖南将以全域旅游方式,整体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之中,成为长三角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安徽省具有黄山、九华山、古民居等世界级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然而,安徽旅游商品业发展滞后,旅游辅助作用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安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对此,应结合安徽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界定旅游商品的概念,分析安徽目前旅游商品供给现状和存在问题,立足现状,强化特色,准确定位,提出发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策略,使安徽旅游商品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旅游经济扩散区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运用栅格分析技术和场强模型对2000-2010年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度进行演化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安徽旅游经济扩散强区和极强区面积在扩大,从9.6%增至31.08%,但其比重仍小于弱区和极弱区,旅游经济发展仍较落后;安徽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区空间布局发展模式愈加清晰,2010年皖北已形成散块向条带过渡的模式,皖中呈现大团块模式,皖江城市带为大条块模式,皖南呈现网状模式。据此提出了安徽四大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4.
祝亚雯  胡文海 《地理科学》2016,36(11):1722-1728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结合GIS技术,研究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在东西方向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初期区域呈现随机型分布,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机性因素影响越来越弱。从整体上来看,示范区空间等级差异虽不显著,但“两山一湖”板块仍是区域核心旅游板块,引导区域旅游发展有向其靠近趋势;从局部来看,以方特主题公园为主的东北部有成为示范区门户的趋势,黄山周边景点空间联系紧密,而安庆并没有完全融入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格局,距离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资源丰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晓丽  史杜芳 《地理科学》2017,37(5):766-772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示范区各地市文化资源丰度进行测度,得出如下结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黄山、安庆、宣城、池州4市的文化资源赋存丰度为优级;马鞍山、芜湖市为良好;铜陵市为差级,优级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西部,南北差异明显。从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来看,黄山市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最好,品牌资源众多,开发潜力巨大;其次是宣城、安庆和池州3市,资源类型齐全,组合状态较好;马鞍山、铜陵和芜湖3市较差,类型相对单一,开发难度较大。建议政府部门及旅游业界据此结果,科学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方向,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示范区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构建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定量评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成效,研究发现:(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显著促进了区内7个城市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2)人均GDP、科学技术财政支出、环境保护支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道路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城市建成区面积对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长影响作用不显著;(3)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显著促进了一日游人次、一日游收入、过夜游人次和过夜游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皖南旅游区公路交通网络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拓扑学知识对皖南旅游区公路交通网络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区内公路交通网络密度以宣城、池州和黄山3地数值较高;交通网络连接性不断得到完善,连结度β指数由2000年的1.92上升到2008年的2.17;公路交通网络连通度γ指数由2000年的0.69上升到2008年的0.78,区内各节点连通水平较好;公路交通网络回路性α指数由2000年的0.53上升到2008年0.67,目前处于中等水平;公路交通通达度有较大提升,平均径路长由2000年的3.26减少到2008年的2.61,其中马鞍山市、当涂县、池州市和黄山市通达性提高最大,芜湖市、铜陵市、南陵县和泾县提高较小,其他县市居中.分析认为,近10年来皖南旅游区公路交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安徽全省公路交通发展中的优势并不突出,优先发展包括公路在内的交通网络体系是皖南旅游区未来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   总被引:85,自引:4,他引:85  
陆林 《地理学报》1994,49(3):236-245
山岳风景区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相当规模的客流量。因此,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重要性日趋明显。笔者以安徽黄山为例,进行山岳风景区客流基本规律研究,揭示了山岳风景区客流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预测了未来客流规模;探讨了客流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山岳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安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生态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通过价值转移法对安徽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探讨了2003—2014年间安徽省湿地生态经济协调度(EEH)。结果表明:安徽省2014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 550.57×10~8元,相当于同年全省GDP的36.22%,安徽省湿地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效益。2003—2014年,安徽全省EEH整体处于较好的协调水平。其中皖中和皖江经济区的EEH值2003—2008年分别0.97、1.15,2008—2014年分别为0.77、0.78,两个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存在潜在恶化危机。安徽全省应加强湿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皖中、皖南经济区须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因地制宜,实现安徽省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文海  程海峰  余菲菲 《地理科学》2015,35(11):1412-1418
利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等方法,以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规模呈现不平衡态势,各地市间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 示范区内各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和旅游总收入差异小于国际旅游收入差异;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30~0.41之间,处于相对合理区间,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50~0.67之间,差距较大,甚至很悬殊; 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城市首位度指数始终介于1.2~2.2之间,相对较大,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而国际旅游收入城市首位度指数大部分时间介于3.0~9.5之间,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绝对的压倒性的规模优势。通过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成因进行分析,表明区域旅游经济规模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区位条件好坏、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通过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研究了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认为黄山、九华山已经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参与阶段,目前正处发展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黄山、九华山向着生命周期成熟阶段演化是可能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吸引着大量来自中国各地乃至国外的人员、资金、信息的汇集,这种汇集在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处于北部湾经济区中心的钦州市旅游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地分析了钦州在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之下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程晓丽  祝亚雯 《地理科学》2013,(9):1082-1088
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分析测算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于吉海 《地理教学》2010,(9):7-10,12
去年以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的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目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陕增长。它们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部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75,自引:1,他引:74  
旅游资源是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的物质依托,其空间结构影响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该文运用最近邻指数R、β指数、γ指数、通达度指数、平均径路长、紧密度指数6种分析技术,对皖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以J支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性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目前皖南旅游区内各景区点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加强和加快构建皖南旅游区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性水平,是皖南旅游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紧密度指数C=0.74表明,较为紧凑的区域形态为改善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性能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对台旅游的前线,而泉州"五缘"优势突出,是闽南文化保护区和两岸文化交流的主体所在,泉台旅游必然成为对台旅游的桥头堡。在对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研究述评基础上,运用此理论分析泉台旅游空间发展现状,提出泉台旅游空间发展对策,以期拓展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为泉州市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落实"先行先试"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以成渝经济区275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分布状态,在分布形态上表现为双核结构,并与地貌结构有密切联系;在成渝经济区九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不均衡性显著;在规模等级结构上表现为纺锤形结构;旅游景区与客源市场的配合程度较高,呈远城集聚形态。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交通发展对旅游业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是旅游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原因之一。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紧靠长三角,正积极发展旅游业,融入长三角广阔旅游市场。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安徽交通运输业与旅游发展关系,结合分析安徽旅游交通限制性条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和对策,即要转变观念,完善铁路网络,快速发展高铁,提高公路等级和密度,发展航空事业,支撑各具特色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施成片开发战略,使交通规划与长三角实现全方位对接,建立旅游通道,全面拓展省内外中长距离旅游客源市场,促进全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从中原地区的发展基础、战略地位以及承担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支撑沿海地区发展的双重任务考量,中原经济区应定位为综合型、重点发展类经济区。其功能定位应为:粮食生产核心区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试验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现代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文化旅游创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