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流体与油气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通过流体势分析,油田水化学分析,包裹体测温和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丰度及比值研究,确定塔中地区晚海西期油气主要来自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在中段形成塔中4油藏,并通过流体运移方向分析,认为塔中4油藏在喜马拉雅期受淡水冲洗破坏,使油所储量大大减少,轮南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南部的满加尔凹陷和两侧的哈拉哈塘凹陷和草湖凹陷,其中草湖凹陷两次供油气,而其他两个凹陷三次供油气,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油气的分布规律,对确定勘探的有利区带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为一典型的断陷湖盆。凹陷古近系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了寻求油气勘探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勘探的主攻方向和区带,急需深化对研究区油气二次运移的认识。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对目的层的油源区、输导体系、构造及流体势特征等多种地质信息进行处理,在大尺度条件下以流体势模型为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模型模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揭示,油气在砂体发育状况的约束下,鼻状构造控制油气相对运移方向,油气向其脊部运移汇聚。最后,依据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及对成藏条件的认识,优选出台家庄鼻状构造带、雷家庄南部鼻状构造带以及西曹固南、北鼻状构造带4个长期继承性的鼻状构造带为成藏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南部高台子油层成藏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为核心,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高台子油层现今流体势进行计算和古流体势恢复。结果表明:高台子油层古-今流体势在大安凹陷-长岭凹陷一带始终为一个高势带;高流体势带构成了盆地南部一级流体分隔槽,流体分隔槽以西流体势等值线形态简单,以东则较复杂。依据流体势场,在中央分隔槽以西划分出1-2个它源(自源)开放成藏动力系统,以东划分出2-3个它源(自源)开放(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每个成藏动力系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汇聚单元。利用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结果,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高台子油层的油气充注过程和聚集规律。发育于斜坡区和近凹陷隆起区的各类圈闭,由于流体势梯度大,有利于形成各类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曹青  柳益群 《岩石学报》2007,23(9):2309-2314
通过镜下观察,并对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不同包裹体组合特征和显微测温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产状内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关系,同时依据烃类包裹体特征可以分析储层的烃类组成、烃类充注史、古流体压力和古流体势。根据三塘湖盆地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组合类型以及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不同微裂隙内的包裹体按照其产状可分为两类:网状微裂隙内捕获的包裹体和单向微裂隙内捕获的包裹体。根据不同产状内的包裹体特征,分析得出它们是由不同流体来源在不同时期捕获的。根据古地温演化趋势图,通过测温数据推算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内大量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时间在晚侏罗世,马朗凹陷内大量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时间在晚白垩世。在计算包裹体流体势基础上做出古流体势图,显示各凹陷的北部较利于油气聚集,预测位于油气运聚路线上的马中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5.
大港油田板桥凹陷构造变换带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伸展断陷盆地中,构造变换带对油气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附近往往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伸展断裂沿走向上发生伸展量呈消长关系变化的部位通常是构造变换带发育的部位。由于地层的沉降幅度在构造变换带附近具有减小的趋势,沿构造变换带走向上地层沉降幅度的差异造成了大港油田板桥凹陷“凸、凹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构造变换带附近往往发育断鼻等正向构造,因此,构造变换带也常常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研究发现,板桥凹陷构造变换带较为发育,且其附近断鼻构造圈闭发育,并处于生烃洼陷之中,因此,构造变换带成为板桥凹陷油气较为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6.
板桥凹陷主要烃源岩为沙三段地层暗色泥岩,而沙三段砂岩为板桥凹陷主要储层之一.在恢复板桥凹陷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的基础上,定量模拟沙三段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特征,模拟结果利用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地层温度和63口井钻探结果验证.模拟结果表明:(1)板桥凹陷现今的热流值在59.8~61.7mW/m2之间,古热流演化经历了早期(65~50.4Ma)持续升高和晚期(50.4~0Ma)逐渐降低两个阶段,在距今50.4Ma达到最高;(2)东营组沉积末期,板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Ro)大约在0.5%~1.25%之间,现今成熟度(Ro)范围大约在0.5%~1.8%之间,在距今大约35Ma开始生烃,距今30Ma开始达到生烃高峰;(3)沙三段烃源岩在距今大约31Ma开始排烃,距今31~26Ma为主要排烃阶段,距今26~0Ma为少量排烃阶段;(4)板桥凹陷油气主要运移路径主要受控于古构造面,凹陷区以发散流为主,北部陡坡带以平行流为主,汇聚流主要存在板桥凹陷南部缓坡带.在板桥凹陷沙三段存在6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聚集区Ⅰ和Ⅱ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相似文献   

7.
场势作用与复式油气区的形成:场环对应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总结东营凹陷36年的勘探成果,从古生物场,古地温场,古应力场及古流体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四场”与油气环带状分布的内在联系,揭示场势作用与复式油气区形成的关系,提出了场环对应理论,指出古生物场提供沉积有机质,古地温场提供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的能量,古流体势及古应力场为烃类运移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8.
裂缝介质中石油运移物理模拟结果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套裂缝网络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石油在饱水裂缝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模拟实验,从石油运移角度研究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不同缝宽、不同原油粘度等因素对石油运移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在裂缝宽度不同的多裂缝体系的石油运移过程中,宽度大的裂缝方向控制着石油运移的方向和原油在裂缝介质中的分布。同时发现,当流体势降低方向(驱替方向)与宽缝方向一致时,运移速度、运移量与粘度的大小尚能呈现出一定的关系:油的粘度越小,运移速度越快,运移量越大,反之亦然。但当流体势降低方向(驱替方向)与宽缝方向垂直时,变化趋于复杂。根据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油气成藏研究和油气分布预测中,油气运移高峰期的古流体势分布和古应力场分布研究的配合,是判断油气运移方向、确定有利聚集区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流体势和天然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从东濮凹陷桥白地区出发,研究了流体势和天然气运移方向、聚集的关系。指出了东濮凹陷储集岩地层水压力系统属压实作用引起的沉积水压系统,水流方向为离心流。流体势特点为油、气、水势等势面在水平面投影轮廓近似。油气一般聚集于低势区,但又往往因岩性而出现局部高势区高产天然气。本文最后从烃水界面倾斜度分析了油气聚集条件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地层流体受两大流体系统的控制:压实流和重力流。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由于琼东南盆地地质务件极其复杂,海洋油气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成本高,石油地质研究水平也比较低,分析认为区内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前景,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程均不清楚。用地下流体力场和势分析的方法可以统一处理和定量解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明确预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显著提高钻探成功率。综合本区剖面、平面流体势及压力特征,结合其他有关地质资料,找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位。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运用Basin2盆地模拟软件,对南堡凹陷进行的温度场、压力场的模拟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主体属常温、常压范围,仅局部地区存在轻微程度的温、压异常,综合其它资料说明其具有富油、贫气的特征;流体势模拟结果显示,南堡凹陷的烃源岩主要来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含烃流体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发生在东营组一段以及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地层沉积期间,且流体势的低值区应是有利的成藏区,是今后勘探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2.
多年油气勘探表明,黄骅坳陷板桥地区沙河街组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传统分析方法,包括古地貌分析、重矿物特征和砂体分布等资料,对区内沙二段的物源区及其母岩性质、物源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板桥凹陷沙二段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北部燕山构造带和西部沧县隆起,且在盆内发生交互混源,而南部港西凸起物源作用较小。此次物源研究对该区下一步进行沉积相带的划分及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和盆地模拟,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史,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表明,本区有三期成藏: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研究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烃,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分析表明,GOI>5%的区域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其中的圈闭应成为下步首选的钻探目标,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就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张枝焕  曾溅辉 《沉积学报》2000,18(4):560-566
盆地内地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导致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发生变化,影响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本文分析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孔隙流体的化学和动力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根据地层中矿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对成岩过程中地层古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推测。并通过对典型油田泥岩层和砂岩层中矿物组合及其在地层剖面上的变化规律的实例剖析,揭示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阐述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把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滞流型和封存型四种类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流体动力系统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强调在不同类型的流体动力系统中,油气藏形成的机理不同,在成藏动力学研究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加强重力驱动型和封存型流体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对我国南方海相盆地和其它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深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mudston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Es3) are the primary source rocks in the Banqiao Depression of Bohai Bay Basin. They are rich in organic matter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up to 3.5%. The sandstones in the Es3 member are the deepest proven hydrocarbon reservoir rocks with measured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values ranging from 3.6% to 32.4% and from 0.01 md to 3283.7 md, respectively. One,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basin modelling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analyse the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Es3 member in the Banqiao Depression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rial, thermal and maturity history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maining potential of this petroleum province. The modelling results are calibrated with measured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borehole temperatures and some drilling results of 63 wells in the study area.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 with thermal maturity and borehole temperatur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day heat flow in the Banqiao Depression varies from 59.8 mW/m2 to 61.7 mW/m2 and the paleo-heat flow increased from 65 Ma to 50.4 Ma, reached a peak heat-flow values of approximately 75 mW/m2 at 50.4 Ma and then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from 50.4 Ma to present-day.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Es3 member are presently in a stage of oil and condensate generation with maturity from 0.5% to 1.8% Ro and had maturity from 0.5% to 1.25% Ro at the end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Ed) deposition (26 Ma). Oil generation (0.5% Ro) in the Es3 member began from about 37 Ma to 34 Ma and the peak hydrocarbon generation (1.0% Ro) occurred approximately from 30 Ma to 15 Ma. The modelled hydrocarbon expulsion evolution suggested that the timing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Es3 member source rocks began from 31 Ma to 10 Ma with the peak hydrocarbon expulsion shortly after 26 Ma. Secondary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Es3 member of the Banqiao Depression are modelled based on the structure surfaces at 26 Ma and present-day, respectively. The migration history modelling results have 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petroleum occurrences within the Es3 member of the Banqiao Depression based on the calibration with drilling results of 10 oil-producing wells, one well with oil shows and 52 dry holes. Six favorable zones of oil accumulations in the Es3 member of the Banqiao Depression are identified especially oil accumulation zones I and II due to their proximity to the generative kitchens, short oil migration distances and the presence of a powerful drive force.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地层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黄骅坳陷仅在南区的王官屯地区发现过确切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地层。上世纪 90年代初 ,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曾根据个别单井孢粉化石资料 ,怀疑黄骅坳陷北区的北塘凹陷局部分布有沙四段。但由于当时的勘探程度较低 ,化石证据不足 ,因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中区板桥和歧口凹陷过去从未发现沙四段。通过对板桥凹陷地层的系统古生物分析 ,发现中北区沙三段下伏原来部分归属中生界的地层中含大量的藻类、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化石 ,依据它们的生物群特征 ,这套地层应属于沙河街组四段 ,且为沙四段上亚段。  相似文献   

18.
板桥凹陷沙三段沉积体系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桥凹陷位于黄骅坳陷中北部,沙三段是区内的主要生储油岩系。根据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及重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分析,板桥凹陷沙三段沉积期在湖盆的陡岸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深湖沉积体系以及近岸水下扇-深湖沉积体系,不同的物源区通过边界断层的运动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发育。在盆地的裂陷兴盛期,北部燕山褶皱带物源经过北唐凹陷和海河断层,于长芦一带形成扇三角洲,并进一步向板桥凹陷中央推进,形成板桥深水浊积扇沉积体;西北部的沧县隆起物源则沿着不同的入口,在沧东大断裂下降盘形成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它们也可进一步向凹陷深处推进而形成深水浊积体。应用沉积体系分布与油气聚集的规律,处于沉积体系的中间相带的扇三角洲和深水浊积扇,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组合,是断陷湖盆中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南堡凹陷北部东营末期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依据翔实的勘探开发资料 ,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 ,计算了南堡凹陷新生代东营末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进而计算出流体势的分布特征 ;探讨了应力作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分析了地应力与孔隙压力和流体势的关系 ;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20.
巴彦浩特盆地是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流体势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始终未进行研究,限制了区域成藏研究及勘探目标的优选。文章探讨巴彦浩特盆东部坳陷石炭系流体势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从油气运移动力学角度分析巴彦浩特盆地东部坳陷油气运聚规律及原因。以盆地主要成藏时期晚白垩世的构造演化活动为基础,结合该时期的构造格局,计算出巴彦浩特盆地东部坳陷晚白垩世时期石炭系流体势,明确流体势场表现出的油气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晚白垩世时期石炭系总体上表现为自坳陷东部及南部向西部及东南部降低的规律,高势区分布范围较小,主体位于坳陷的东部及南部。在此基础上,可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区8个油气运聚单元。上述流体势特征有利于油气长期运移聚集,较好的油气运聚单元是未来巴彦浩特盆地东部坳陷勘探的主要潜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