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山东省沂水地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演化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尚国  顾德林 《岩石学报》1997,13(3):331-345
山东沂水麻粒岩相岩石出露于断裂带中,它是断裂带中最古老的岩石。主要岩石类型有孔兹岩(石榴石-石英-条纹长石-夕线石片麻岩)、紫苏辉石麻粒岩(紫苏辉石-斜长石-厂长央片麻岩)以及紫苏花岗岩等。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变质反应,温压条件得出本区麻粒岩相岩石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前阶段为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温度条件为T=575℃ ̄600℃,P=0.59GPa;峰期他阶段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峰前阶段为角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早元古代高压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对原五台群北金刚库组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三期变质作用,即经历了弧陆碰撞导致的初始的构造埋藏变质作用(M1)以及随后深埋到42km深度的峰期高压变质作用(M2),压力可达0.8-1.4GPa,随后经历了快速抬升所导致的近等温的降压过程(M3)到0.5-0.7GPa,整个过程为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与造山带型P-T-t轨迹型式相同。  相似文献   

3.
北大别木子店石榴辉石岩的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泽明  钟增球 《地球科学》2000,25(3):295-301
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和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计算表明, 大别变质地体北部角闪二辉麻粒岩是石榴辉石岩在其抬升过程中经历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的产物, 峰期变质作用至少是发生在高压榴辉岩相条件下, 而且地温梯度较低.石榴辉石岩的退变质作用p-t轨迹以早期的近等温降压、中期的近等压升温和晚期的降温降压为特征.这一结果表明北大别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作用并非仅达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兴安岭区中生代火山岩的产出特征,分布,岩相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以及岩石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并对比分析已知构造活动带的火山岩特征,建立了新的火山岩成因类型──边缘陆块型火山岩及边缘陆块这一新的陆板块内部活动构造单元类型。  相似文献   

5.
董杰  魏春景  张建新 《地球科学》2019,44(12):4004-4008
南阿尔金造山带是目前报道的具有最深俯冲记录的大陆超高压变质带,其内出露有高压-超高温麻粒岩,它们对深入理解大陆地壳岩石超深俯冲与折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长英质麻粒岩和基性麻粒岩的岩相学、矿物化学、相平衡模拟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成果.其中基性麻粒岩主要记录了深俯冲大陆地壳折返过程的变质演化:包括高压榴辉岩相、高压-超高温麻粒岩相、低压-超高温麻粒岩相及随后的近等压降温演化阶段;长英质麻粒岩除了记录与基性麻粒岩相似的折返过程外,还记录了从角闪岩相到超高压榴辉岩相的进变质演化过程.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确定超高压榴辉岩阶段峰期条件> 7~9 GPa和>1 000℃,可达到斯石英稳定域.锆石年代学显示两种岩石类型的原岩和变质年龄均分别在900 Ma和500 Ma左右.变质作用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南阿尔金大陆地壳岩石在早古生代发生超深俯冲至200~300 km后,折返至加厚地壳底部发生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随后被快速抬升至地壳浅部发生低压-超高温变质作用并经历迅速冷却.   相似文献   

6.
郑建平  孙敏 《地球科学》1999,24(4):400-404
通过对华北地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结合部位豫南信阳北超基性火山角砾岩管中基性麻粒岩、榴辉岩和石榴石辉岩捕虏体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和对比,发现这些基性岩石捕虏体中大多存在着因抬升降压而发生的转换反应作用。这些转换反应可能与华北地块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抬升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两广交界地区花岗岩中包体的类型,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保成 《矿物岩石》2001,21(1):8-13
据包体岩相学及矿物学研究,包体岩石为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副变质岩,岩石类型有麻粒岩,变粒岩,片麻岩和富云包体,角闪岩相包体形成的温度为633度,压力为460Mpa-550MPa,麻粒岩包体形成的温度为781-883度,压力为530MPa-710MPa,包体为部分熔融形成寄主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石列余,其中大容-十万大山地区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包体岩石为区域动热变质成因;云开大山地区麻粒岩包体岩石为热穹隆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8.
何政伟 《矿物岩石》1995,15(3):24-31
在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存在再造太古宙基底,它经历了太古宙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早元古宙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再造作用,再造太古宙基底岩石即为再造岩系,它是一套混合岩化变晶糜棱岩。再造岩系中混合岩化作用与再造作用同时,亦受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
张宣高变质花岗岩-绿岩带内早期花岗质侵入体是以英云间长岩和花岗间长岩为主体的TTG岩系,经历了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改造,已变质成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片麻岩类岩石。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390±19Ma。紫苏花岗岩属典型岩浆成因侵入岩,其侵位成岩时代为2390±24Ma,是区域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期间长英质熔浆直接结晶的产物。钾质花岗岩类具多种不同的岩石类型,为一系列小规模的富钾质花岗岩侵入体,是与紫苏花岗岩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事件的产物。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时代的一致性,表明了本区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早期,由于大规模构造运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由峰期变质条件向相对低温低压条件演化、花岗岩-绿岩带基底岩石由地壳深部向地壳浅部抬升、并同时伴随紫苏花岗岩及钾质花岗岩等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的区域地壳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中麻粒岩包体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第三纪火山岩中的麻粒岩包体为深部地壳岩石捕虏体。麻粒岩具有石榴石、斜长石、紫苏辉石、普通辉石、石英等矿物组合,为变质峰期的产物,其原岩为富含泥质的沉积岩。麻粒岩的形成温度和压力经估算为1061℃~1222℃和1.010GPa~1.124GPa,相应的深度为36.7km~40.9km。上述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麻粒岩是在陆内板块挤压碰撞、剪切、地壳叠置增厚的条件下,由动热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武川高级片麻岩地体中石榴基性麻粒岩的变质用与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于揭示阴山陆块新太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它们主要以不规则透镜体或变形岩墙/岩脉群的形式赋存于新太古代晚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或变质表壳岩系之中,并切割近南-北向的区域性片麻理。岩相学观察、矿物相转变分析与矿物化学研究表明,武川石榴基性麻粒岩保留了十分典型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铁-钛氧化物。其中,粗粒石榴石边部常发育微弱的扩散环带,表现为从幔部至边部,镁铝榴石组分不断减少,相应地铁铝榴石组分不断增加,而钙铝榴石与锰铝榴石组分基本不变,指示晚期冷却降温作用对石榴石成分产生一定影响。斜长石具有细粒包体型与粗粒基质型两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具有十分相似化学成分,均为An=35~45的中长石。在NCFMASHTO(Na_2O-CaO-FeO-MgO-Al_2O_3-SiO_2-H_2O-TiO_2-Fe_2O_3)体系下,利用THERM OCA LC 3.33软件,对两件石榴基性麻粒岩样品进行了相平衡模拟,模拟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铁-钛氧化物,与岩相学观察十分一致。采用石榴石中最小x(g)Fe~(2 +)/(Fe~(2 +)+Mg))与斜长石是中最小ca(pl)(Ca/(Ca+Na))等值线,将本区石榴基性麻粒岩峰期高压麻粒岩相的温压条件限定在P=1.31~1.40GPa,T=770~840℃的范围内。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件石榴基性麻粒岩麻粒岩中发育的变质锆石分别记录了2517±6Ma(BT58-1,MSWD=0.66,n=21)与2512±16Ma(LH66-1,MSWD=0.26,n=42)的加权平均年龄,与阴山陆块其它新太古代岩石记录的约2500Ma变质年龄一致,被解释为本区石榴基性麻粒岩遭受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结合本区其它新的研究资料,本文认为武川石榴基性麻粒岩形成可能与区内新太古代晚期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豫南高压镁铁质麻粒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位于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北缘桐柏信阳地段的豫南高压镁铁质麻粒岩块体主要由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类组成。其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曾经历过温度T/K>1261.15±50,压力p≥2.0GPa,2.0GPa~1.6GPa和T/K>973.15p=1.4GPa等多阶段近等温减压变质作用,有着似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很陡的顺时针p-T轨迹。它们形成于地壳增厚深埋和隆升减薄过程中,而终至抬升折反剥露地表的动力学,可能和壳底逆冲韧性剪切拆离伸展等多种构造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南新生代玄武岩中麻粒岩相捕虏体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东南地区女山、桂子山、西垄和麒麟等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新发现的麻粒岩相捕虏体。研究显示女山存在多种岩石类型的捕虏体,其中本次研究新发现的石榴子石麻粒岩与二辉麻粒岩在矿物化学和形成条件上明显不同。石榴子石麻粒岩的次透辉石(富Al2O3,Na2O)、紫苏辉石(富Al2O3) 形成于较深(>40km)的下地壳,厚的地壳和较低的地温梯度(20-24℃/km)表明当时女山处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环境;女山二辉麻粒岩的次透辉石和紫苏辉石(贫Al2O3,Na2O)形成于较高地温梯度(31-34℃/km)的构造背景,指示当时女山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或裂谷环境。复杂的岩石类型和不同的形成条件表明女山的下地壳是由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组成。广东麒麟和雷州的二辉麻粒岩的次透辉石以低Al2O3和低Na2O为特征,温压估算显示它们形成于较浅部(23-27km)和高地温梯度的地质背景,指示当时华南处在强烈的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浙江西垄和新昌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矿物学特征和形成条件介于女山和广东的麻粒岩捕虏体之间。女山麻粒岩捕虏体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条件与华北太古代麻粒岩地体和汉诺坝麻粒岩捕虏体相似,而与华南的明显不同,表明女山的下地壳隶属于华北板块。在华南沿海从北到南基性麻粒岩的发现,显示中生代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条高温高压变质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明国 《岩石学报》1998,14(4):419-429
高温高压变质岩是指高温(热)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石榴角闪岩的变质序列。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陆碰撞或陆-弧碰撞带,而不形成于与洋壳有关的汇聚性板块边缘。中国境内有三条典型的高温高压变质带,它们是桑干-承德变质带,大别山-苏鲁变质带和南迦巴瓦变质带。变质时代分别是2500Ma,210~240Ma和17~14Ma。大别山-苏鲁变质带是中生代陆-陆碰撞带根部变质杂岩,代表了华北与扬子两个陆块拼合的界限。年轻的南迦巴瓦变质带是陆-弧碰撞带变质岩系,高压麻粒岩除了在冈第斯岩浆弧的根部以透镜体出露外,主要代表了被掀斜抬升的印度陆块的基底下地壳岩石。桑干-承德变质带是华北克拉通内的高压麻粒岩-榴辉岩转换相的变质带,表明在晚太古代已有与显生宙相似的形成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大别山铙钹寨超镁铁岩体中石榴辉石岩的研究表明,铙钹寨岩体经历了从尖晶石-富铝辉石相(750度,1.1GPa),尖晶石-石榴石相(850度,1.5GPa)到麻粒岩相(800度,0.85GPa)的变质演化,该岩体与南大别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演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它基本上处于一较高温地热体制之下,属于南大别俯冲陆壳的上盘杂岩,铙钹寨岩体及其它超镁铁岩体的普遍麻粒岩化与区域麻粒岩相的相关性可能说明大别变质基底已被彻底改造,北大别(安徽省内)目前所展示的高级变质作用仅是印支期后麻粒岩相变质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简平  程裕淇  刘敦一 《地学前缘》2001,8(3):183-191
岩相学在研究高级变质岩 (含深熔片麻岩 )的锆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内容主要包括锆石的形貌和表面特征 ,锆石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 ,与主晶的关系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基于大别山地区的一些榴辉岩相岩石、麻粒岩相岩石和片麻状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研究 ,阐述了继承锆石、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变质增生、深熔增生和后期流体改造的基本岩相学特征。结合大别山地区的 4个实例 ,说明了高级变质岩中锆石的岩相学研究方法和步骤 ,并初步提出了高级变质岩锆石U -Pb年龄解释的岩相学标志。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事件   总被引:45,自引:55,他引:45  
翟明国  彭澎 《岩石学报》2007,23(11):2665-2682
本文讨论了华北克拉通的古元古代表壳岩系、高压麻粒岩和孔兹岩系的若干问题,提出了(1)华北克拉通在约2500Ma太古宙结束时已基本形成.在2300Ma之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2)2300~1950Ma期间,华北克拉通经历了一次基底陆块的拉伸-破裂事件,在克拉通内部发育了晋豫、胶辽裂陷盆地和丰镇陆内凹陷盆地;(3)约1900Ma期间,有地幔上涌并伴随辉长岩浆的底侵作用,引起大青山-丰镇地区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底侵的辉长岩浆作为岩体和岩墙在下地壳就位,并发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4)约1850Ma期间,华北克拉通经历了一次挤压构造事件,导致了裂陷盆地的闭合和焊接,形成晋豫和胶辽两个类似于现代陆.陆碰撞型的造山带;(5)在华北克拉通的北缘,华北克拉通可能与其北部的另一古老陆块或岛弧拼合,其拼合带应位于白云鄂博以北.现在已残缺不全.孔兹岩系可能代表了平行于北缘造山带的一条构造带.与北部造山带的俯冲碰撞相关的陆内深部逆掩造成了麻粒岩相岩石的形成和抬升;(6)白云鄂博群、化德群和渣尔泰(-狼山)群是与长城系相同时期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7)1850~1700Ma期间,华北克拉通进入伸展构造体制,导致基底抬升,产生裂陷槽、基性岩墙群和非造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
赣杭地区中生代两类不同成因火山-侵入杂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对比,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赣杭地区中生代I型和S型两类不同成因火山-侵入杂岩的存在。I型火山侵入杂岩分布于江南元古宙岛弧之上,S型火山-侵入杂岩则分布于江南元古宙岛弧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间拼接带的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一侧,S型火山-侵入杂岩中过Al副矿物的出现、岩石化学上Al过饱和以及较高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110-0.7139)和低的εNd(t)值(-7.5--9.4)等特征表明,它们是由富含沉积物的大陆地壳经部分熔融的产物。I型火山-侵入杂岩在上述诸方面均与S型火山-侵入杂岩呈鲜明对比,表明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此外,还对本区S型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岩浆作用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江南元古宙岛弧在印支-燕山早期向南东方向朝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之下俯冲有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书介绍     
《地质论评》2000,46(6)
沈其韩等著.山东沂水杂岩的组成与地质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6开,180页,图版6幅,定价:35元。该书详细介绍了山东沂水地区早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特征和演化历史。阐述了本区麻粒岩地体的组成、原岩性质和形成环境,表壳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变质作用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岩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特点和演化,表壳岩和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麻粒岩地体的抬升速率和冷却时间及主要地质事件的演化过程。联系人:100037,北京百万庄路26号,地质研究所耿元生。  相似文献   

20.
大型斑岩铜矿不仅可以形成于陆缘弧和岛弧构造环境,而且还可以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然而,对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矿斑岩的成因仍存在很大的争论.本文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从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含矿斑岩岩石成因.结果表明,含矿斑岩属于钾玄质岩石,同时具有埃达克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是由至少100km深处的二辉橄榄质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石榴石单斜辉石岩脉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金沙江区域性走滑断裂系统,并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最终诱发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而形成含矿斑岩.它对于进一步认识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矿斑岩的起源以及斑岩型铜矿的成因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