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目前,在青岛地区从国外引进的大米草(Spartina)有Senglica和S.pate““。它们具有较强的耐盐性,甚至在海水中也能生长,但一般都适宜生长在潮间带,有护堤作用,又可以作为海鸟和其他动物的栖息地。它们的种子很小,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其茎和叶是牛羊等动物的饲料,  相似文献   

2.
牙鲆的人工繁殖和培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S.)是我国近海习见的大型比目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黄、渤海区较多,属动物食性鱼类。由于它肉多味美,致经济价值较高,且其生长快、回归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我国海鱼的增养殖对象之一。关于比目鲜类的人工繁殖工作,国际上对鲆、鲽鳎类有过不少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欧洲的一种大型比目鱼一鲽pleuronecles platessa L.,在控制条件下,可在池中自行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南极大陆上,已经辨认出来的地衣大约只有400种,苔藓有7S种,茸类植物和开花植物目前发现的不超过10种.其中地衣类植物在这严酷的环境中分布最为广泛,连海拔2000米高的霍利克山脉的露岩上也有生长,它们地球最南端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体内钴镍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Co)和镍(Ni)是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1],它们与动物体内许多酶的活性与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2].缺Co将影响维生素B12的合成速度和丙酸的代谢过程;缺Ni则使淀粉酶与肝脏脱氢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氨基酸的代谢[3].关于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在生长过程中Co,Ni的含量与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笔者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体长的天然对虾和养殖对虾体内Co,Ni的含量,并通过多元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Co和Ni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其体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取饥饿处理时间不等(3、6、9和12d)、但总持续时间相等的方法研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 (Dunker)稚贝在饥饿处理后的生长和存活.结果表明,S12组(饥饿12d)的存活率最低,恢复期的壳长和体重最小,表明饥饿强度大会对其生长和存活造成较大的影响;饥饿处理后的稚贝都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S9组(饥饿9d)的特定生长率最高,S3组(饥饿3d)的最低,但饥饿组间的差异不明显,其壳长和体重大小排列为S3>S6>S9>S12,恢复期延长,其生长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硝态氮(NO-3)、脲氮(urea)和无机磷(PO3-4)等营养元素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与初级生产力及它们的粒级结构的潜在影响.调查海区表层海水叶绿素a含量在近岸养殖区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其粒级结构有较大的季节差异;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与叶绿素a含量在春、秋季均较一致,其粒级结构与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在春季基本一致,但在秋季有较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 NO-3、urea和PO3-4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及它们的粒级结构有不同的潜在影响,并存在季节差异.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显示氮(NO-3或urea)对浮游植物生长仍有潜在限制作用,其中NO-3和urea作为不同氮源的潜在影响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会开花的动物海葵属海洋腔肠动物,与其说它们是动物,倒不如说它们更像娇嫩的花。海葵靠强有力的底部吸盘附着于海底泥沙或岩石上,其管腔上部的色彩斑烂的花冠状触手生长在口的周围,在海水中伸展时,形如葵花。生活在温暖水域的海葵,形体相对不大,它的管腔直径很少有超过3~5厘米的,但是,热带海洋里的大海葵,口盘直径一米有余,口盘周围排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全因子设计,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3个绿卵雌鲍和10个雄鲍为亲本,构建30个全同胞家系。随机选取608个二龄F1代样品,以微卫星标记为家系鉴定手段,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亲子鉴定。在亲子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生长性状分析各家系的优劣情况,并对壳长、壳宽、总重三个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8个高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排除87个污染个体,成功将521个皱纹盘鲍个体分配至单一家系,S3D1和S7D3家系个数最多,其次是S7D1;通过各家系生长性状的对比发现,S3D1、S7D1、S10D3三个家系的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他家系,但S10D3家系子代个数少,S7D3家系各生长性状指标虽比S3D1、S7D1、S10D3家系略差,但并无显著差异;三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均位于0.35-0.40之间,属于中高等遗传力;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呈现正相关,遗传相关范围在0.977-0.992,表型相关范围在0.888-0.923。研究表明,S3D1、S7D1、S7D3三个家系可作为优良品系选育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将为培育皱纹盘鲍高产、抗逆新品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凤螺科包括的种类大多数都是典型的热带性海洋动物区系。它们主要栖息在珊瑚礁环境或泥沙质的浅海,在我国南海诸岛附近海域种类相当丰富,它们中有些体形较大,有许多种肉味鲜美可供食用,有些种珍珠层较厚、色彩鲜艳可供观赏,且又是贝雕工艺的良好材料,是水产部门收购的对象。我国海域内凤螺科的种类。迄今仅有零星记载:缺乏系统的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南海诸岛的海洋生物的生态特点及其动物地理的分布情况,遵照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关于“没有调査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1950年迄今,先后在我国近海进行过多次生物调查,获得了不少标本资料。本报告除根据上述调查材料外,还包括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到的底栖动物标本,经整理鉴定共发现25种和亚种,分別隶属于四属和十个亚属,其中有4种在我国沿海为首次记录(目前尚缺台湾省的标本)。这25种和亚种,绝大部分与我国邻近海区分布的种类相似,22种和亚种也分布在日本,20种亦分布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见表1)。这科动物种类暖水性较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仅有少数种类向北可以分布到浙江南部及福建的平潭。 前人零星记载产于我国的种类计有36种,其中有11种我们未采到,其中5种记载产于台湾省,2种除台湾省外其他地区也有分布,4种记载产于中国近海。 除以上11种外Tan(1930)记载我国台湾省尚有S. australis Gray。这个种是大洋洲的地方种,Abbott(1960)已将它列为S. vomer iredalei 的同物异名。Tan的记载可能是其他种之误,我们怀疑可能是S. aratrum的变异 Küster(1845)记载的S. latus Gmelin和Kiener(1843)记载的S.dilatatus Lamarck(not Swainson)都称在中国近海有分布,实际上,后者是前者的同物异名。此种仅分布于西非,在印度太平洋没有分布(Abbott,1960)。Küster和Kiener记载中国和菲律宾的产地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此外,阎敦建(1942)记载的S.maculatus可能是S.mutabilis。根据Abbott(1960)的记载,此种未分布到我国以及邻近海区的日本和菲律宾. 此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分別在广东省海南岛新村(渔民拖网)和西沙群岛的中建岛采到长笛螺(Tibia fusus Linnaeus)和蝎尾蜘蛛螺[Lambis scorpius( Linnaeus)]。  相似文献   

10.
海洋有毒动物,在魚类中有河(?)和鬼鲉;在棘皮动物中有毒棘海胆;在腔赐动物中有水螅、水母、海蜇、海笔和海葵等。这些动物有的直接影响它们周围的动物,给海津养殖业带来危害;有的直接彩响人们的健康,甚至危害生命。我国沿海渔民曾因误食有毒动物而受害,其中尤以食河(?)受毒者为数较多,而且常有中毒致命的事故发生。因此,今天对海洋有毒动物进行研究,对于海洋养殖事业及人休健康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仅以河魨为材料进行毒性实验,作为有毒动物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海水淡化法虽然很多,但从有关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来衡量.它们不仅需要许多设备。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热能。这些方法,如果与自然界中某些动物的海水淡化本领相比较,那就大为逊色了。生活在我国沿海的海鸥和信天翁。人们常见它们把海水一口一口地渴进去。然后再一滴一滴地吐出来.它们是这样的喝喝吐吐吗?不是的。那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2.
彩色血液     
水产动物中的血液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呢?这是因为,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血液中含有不同的色素所致。虽然各种水产动物的血液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输送氧气等新陈代谢功能。现略举数例介绍如下:(1)甲壳类。海洋里的甲壳类节肢动物如鲎,它的血液是蓝色的。(2)贝壳类。海淡水中的贝类如河蚌、蚬等,它们的血液是淡蓝色的。(3)软体动物。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如海蛸、墨鱼等,它们的血液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鳗弧菌生长和胞外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一种水产动物的重要致病菌,鳗弧菌分泌的胞外蛋白酶是该菌的致病因子之一.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鳗弧菌W-1生长及胞外蛋白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鳗弧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菌体生长量在21 h达到最高,胞外蛋白酶的活力在24 h最高.在37℃培养时,菌体生长和酶活力显著降低;添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碳源物质均能显著促进菌体的生长,但对于胞外蛋白酶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1 mmol/L EGTA对茵体的生长和胞外蛋白酶表达没有明显影响,而1 mmol/L的EDTA强烈抑制鳗弧菌的生长及其胞外蛋白酶的表达.添加不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对菌体的生长及其胞外蛋白酶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6年夏季正值8号超强台风"桑美"影响后大渔湾海域范围内15个取样站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分析研究了大渔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台风影响后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54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为22种,软体动物为22种,甲壳类为5种,棘皮动物为3种,其它类为2种.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分布都在5~20种,其中S6站种类出现最多,达20种.大渔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9个/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得出,该区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Ⅰ为西格织纹螺-小头虫-小荚蛏群落;群落Ⅱ为奇异稚齿虫-不倒翁虫-西格织纹螺群落;群落Ⅲ为西格织纹螺-圆筒原盒螺群落;群落间的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本次调查分析得到的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及数量值与1980年和1982年调查得到的结果相比,均有所增加,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陆源营养物质的输入,使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得到较好的生长.尽管本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与以前调查的有所差异,但构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的主要成分还是多毛类和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15.
人造海绵的崛起,使得真正的海绵反而鲜为人知。然而,海绵那奇特的结构、兴旺的家族和“助人为乐”的秘密,却一直受到许多海洋生物学家的关注。真正的海绵是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然而,在占代,海绵究竟是海洋中的植物,还是海洋中的动物,对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学者们曾经争论了整整2000年。直到近代,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后,才最后揭开了海绵归属的秘密,确认它们是海洋中的动物。海绵的内部结构简单而奇特,它们没有组织分化,只有个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桡足幼体现场摄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足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在食物链中处于中间环节,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桡足类幼体获取的营养直接影响其发育, 进而影响桡足类成体补充乃至种群的稳定。本研究于2015年夏季分别在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S1 (进水口水域)和S2 (排水口水域)站进行了调查采样,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桡足幼体现场摄食食物组成。结果显示: 1)两个站的桡足幼体内共检测到16种不同食物, 包括浮游植物(硅藻)11种, 后生动物2种、真菌、Ichthyosporea 和卵菌类各1种共5大类, 其中硅藻(47.30%, 克隆数百分比, 下同)和被囊动物类后生动物(41.89%)是其主要的食物类群; 2)在S1和S2站桡足幼体内分别检测到9种和10种食物, 但主要食物类型有差异, S1站较多后生动物(61.54%), 而S2站较多硅藻(68.57%); 3) S2站的桡足幼体杂食偏植食程度更高, 其杂食性系数(0.31)低于S1站(0.72)。结果表明, 桡足幼体能根据食物环境有选择地摄食植物饵料和动物饵料, 调节食物营养结构; 温排水影响水域桡足幼体更偏向植食性, 尤其是硅藻, 暗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桡足幼体食性偏移。  相似文献   

17.
以初始体重分别为(20.19±0.32)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20.11±0.47)g溯河型硬头鳟(O.mykiss)幼鱼为实验材料,以淡水组S0为对照,研究了S2(+2/d)、S4(+4/d)、S6(+6/d)和S8(+8/d)4种盐度驯化方式(即每日升盐幅度分别为2、4、6和8,直至30),对2种鱼的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比较了2种幼鱼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经过40 d的实验发现:(1)2种鱼的存活率均以S0组最高(100%),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其中,S2组下降了23%~28%,S8组下降了62%;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成活率高于虹鳟;(2)2种鱼的生长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S2组虹鳟与S0组差异不明显,但高于其他3个盐度驯化组(与S8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生长显著低于对照组,S2和S4组的生长显著高于S6和S8组;S2组虹鳟的生长显著高于S2组的硬头鳟;(3)2种鱼的摄食量(FC)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S2组虹鳟的FC与S0组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S6和S8组;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FC显著低于S0组,S2和S4组显著高于S6和S8组;相应盐度驯化组的虹鳟和硬头鳟的FC差异不明显(S6除外);(4)2种鱼的饲料转化率(FCE)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降低;S2组虹鳟的FCE显著低于S0组,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盐度驯化组;S2组硬头鳟的FCE显著高于S6和S8组,与S0组差异不明显;S0和S2组硬头鳟的FCE显著低于S0和S2组虹鳟。实验结果表明:日升盐幅为2至海水盐度30的驯化方式对20 g左右的虹鳟和硬头鳟的存活皆产生影响,对虹鳟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了硬头鳟的生长,这些影响与摄食量、饲料转化效率发生变化有关。研究表明,20 g左右的虹鳟和硬头鳟不适合入海养殖。  相似文献   

18.
林道 《海洋世界》2001,(7):21-21
世界上有一些动物尽管名字叫鱼,实际上它们并不是鱼。鱼是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的水生脊椎动物。而有些动物,虽然也叫鱼,但并不具备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寻求食饵而进入海洋的企鹅、鲸类、海豹等海鸟和海兽是高度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但它们还没有从必须用肺呼吸的困境中得到解放,它们既要进行潜水摄食,又必须在水面上进行呼吸。一般动物的潜水能力,取决于体内氧气的贮存量和消耗量。依靠呼吸吸进体内的氧气作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被贮藏起来。海鸟、海兽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量非常多,单位体重的血红蛋白是人的3倍,肌红蛋白是人的10倍。这些动物体内贮藏氧气的能力高,而且在潜水时又具有抑制氧的消耗量的功能,即在潜水时一边减少心搏数,一边限制部分血液的循环,潜水时  相似文献   

20.
聪明的海獭     
正海獭属于鼬科动物,与陆地上的黄鼠狼是亲戚,但它们可比黄鼠狼的体型大多了。成年的海獭体长1.3~1.5米,体重为30~45千克。海獭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是食肉目动物中最适应海中生活的物种。它们长着小脑袋、小耳朵、滚圆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海獭最突出的变化是后肢,长且宽扁,脚趾之间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