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监测是研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基本方法。针对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工作已经比较完善,但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国内外都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需要,在介绍美国巴尔的摩和凤凰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长期监测工作实践,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3个目的(为研究长期演变、为探索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数据)、5个原则(综合与重点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前瞻性原则、与城市相关部门监测融合原则、面向科学研究原则和长期一致性原则)、4项内容(生态要素、生态格局、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功能)和4种方法(遥感监测、长期调查样地监测、定位观测站监测和社会经济调查监测),将为我国开展长期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科学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和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系统的长期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在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格局、过程和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评述了近些年来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学术观点,比较了Phoenix、Baltimore和北京3个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在研究目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并介绍了这3个城市生态站的一些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指出了今后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是从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创新,将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经济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水体生态规划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亮 《水科学进展》2005,16(6):784-787
对城市环境水体生态规划的目标、原则及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环境水体生态结构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利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的基础上,根据环境水体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利用方式、不同的开发潜力,研究生态功能区划、环境水体生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城市环境水体进行综合规划.通过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设计,实现城市环境水体的生态功能和目标,构建良性的、完整的及可持续利用的水体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唯一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除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与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外,还必须具有一种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体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合理的人口规模应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载体,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则是城市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特点,利用OECD(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将信息熵(IE)理论引入指标权重的确定,建立了城市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选用综合健康指数法(CHIM)进行城市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并应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湖的实测资料,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杜倩 《地下水》2019,(3):52-53
探讨了城市调水工程中调水建筑物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具体调水系统对城市主要河网水质的影响。得出:大坝等水利工程对河流的割开以及局部区域气候的改变,城市引水工程常常会破坏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利用MIKE11建立某市水动力和水质模型,数值模拟和分析了城市调水系统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调度运行,城市主要河网中水质能得到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本质是要实现有效的径流控制,不仅要从形成雨水径流的源头着手,而且要考虑城市“海绵体”的岩土性质,其渗透能力(降雨渗透系数)、储存雨水能力(地下含水层储存空间大小)及储存雨洪的危险性(诱发环境地质问题)等。这些问题与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密切相关,不可或缺,是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前的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演化与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质环境是城市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概述隐国城市的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论述了城市大规模建设,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和城市垃圾污染所引起的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和控制对策,并对加强我国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这是从地质环境管理与控制方面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昭通市未来城市建设层的适宜性和发展方向应该受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 3个方面因素的控制 ,它们决定了城市建设层的功能的需求。通过影响昭通市建设层的自然环境状况、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和在建或将建的几个重大工程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 ,对昭通市城市建设层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划分了城市建设层的适宜区和功能区区划。文章认为 :(1)昭通市所处的地质、地理环境是相对脆弱的 ,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与地质、地理环境的优化已经具有很大的不协调性。 (2 )原来的昭通市城市发展规划中把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为以褐煤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经济风险。 (3)昭通市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表明本区经济结构正处于重大调整阶段。促使城市发展调整的动力 ,有经济发展的本身需求动力 ,也有外部机遇的刺激 (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 )。本区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后者。但是重大工程的实施 ,必将带来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文章综合研究认为 ,现阶段褐煤的大规模开发策略是不可取的 ,水利、交通等的发展才是首要选择。 (4 )昭通市将来的发展更可能是以高效农业为基础 ,利用其区域中心城市、物资集散地、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 ,充分发展运输、资讯、商业、娱乐、休闲等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荣 《地质与勘探》2020,56(5):1072-1079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施工、运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安全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现状和不同地下空间设施类型的安全事故类型及产生原因,对地下空间施工、运营和管理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因素诱发的工程事故,地下空间运营期间结构老化、外部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安全问题,地下空间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安全事故,并提出从管理和技术层面、监管层面、法律层面等多维度的防治建议,即:需要完善地下空间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环境地球化学风险性评价已经成为地球化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地球化学工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完善的系统评价体系与方法。结合济南市发展现状,尝试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地质环境角度,提出城市地球化学系统评价体系的模型,以期协调城市化进程中人为扰动(工程活动等)和地质环境的对策,也是对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工作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特点及其生态环境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速度快、规模大、资源能源消耗高,从而带来一系列水环境和热环境问题。系统梳理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热岛和生态水文灾害等生态环境挑战,提出要以城市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和手段,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实现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3.
王明章 《贵州地质》2004,21(4):251-253,228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地质环境子系统作为水圈和生物圈的载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生态环境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地质环境也就构成了“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生态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的相互影响效应,才能从根本上提出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整治的方法,提出生态预测和控制的方法和途径,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Urbanization is a worldwide historical process. Although China's urbanization started late, it is fast, large in scale, high in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eads to a series of water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problem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ese cities under the dual pressur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such as water shortages and water pollu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urban heat island issues and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disasters. It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theory and means of urban ecohydrolog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realize livable cities.  相似文献   

15.
Accurate modeling of urban climate is essential to predict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in cities. Urban datasets, such as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 canopy parameters (UCPs), are key input data for urban climate models and largely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 However, access to reliable urban datasets is a challenge, especially in fast urbanizing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high-resolution national urban dataset in China (NUDC) for the WRF/urban modeling system and evaluated its effect on urban climate modeling. Specifically, an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building morphology was proposed to classify urban land use types. The key UCPs, including building height and width, street width, surface imperviousness, and anthropogenic heat flux, were calculated for both single-layer Urban Canopy Model (UCM) and multiple-layer Building Energy Parameterization (BE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rived morphological-based urban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the socioeconomic-func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The UCPs varied largely in spatial within and across the c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ed urban land use and UCPs datase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urban canopy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ing to a more accurate modeling of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wind in urban areas. The UCM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modeling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hile the BEP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modeling of wind speed. The newly developed NUDC can advance the study of urban climate and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urban environmental risk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陈仲全 《水科学进展》1995,6(3):243-247
为了在降水不足的旱作农业区,充分接收、贮存大气降水,减少无效蒸发和因径流引起的水、土、肥的流失,笔者设计了作为农田土壤、作物、大气连续系统的调节措施之一,旱农沟种垅覆集水试验;提出了旱作农田沟作地段的水分平衡方程.通过试验说明,该措施使作物沟地的水分收入增加,支出减少,土壤增墒、保墒能力增强.它既有利于抗旱增产,建立稳定的节水型旱作农业,又减少了径流引起的水、土、肥的流失,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多样性与丰度的分布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较系统地探讨了整个南海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随着水深而增加, 表明南海较深水处的放射虫壳体溶解现象不明显; 上升流活动和海底火山喷发有利于放射虫的大量繁殖, 产生区域性的沉积富集; 反之, 较深水的陆坡区沉积物中出现放射虫种类与丰度异常减少, 可能属浊流搬运再沉积的结果, 物源来自陆架或上陆坡; 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特征为主, 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冷水种或极区种, 表明在特定海区的古环境分析中采用单一指标判断可能会造成误解.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综合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南海的生态与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规划不仅需要适应区域气候,更需要通过城市自身的合理空间配置来缓解因城市化引起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城市景观格局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市下垫面的大气环境效应、大气数值模式、遥感应用技术以及城市规划的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综述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应用于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城市景观组分的大气环境效应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但是景观组分的空间组合,即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仅仅处于起步的阶段。为了推动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并应用于城市规划之中,除了需要深入研究“格局影响过程”的机制外,还需要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寻找能够用来研究城市景观格局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的格局参数;二是确认具有一般意义的理想城市景观格局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王作堂 《四川地质学报》2005,25(1):16-18,26
从生态环境地质的角度出发,指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在缺乏生态屏障保护下,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天然植被的大量掠取,诱发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防治对策,并提供了典型实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