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地理课程兼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个学习领域,其基本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传统教育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强于人文教育,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在科学发展和道德精神之间寻找平衡,反映在教育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并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章玲 《地理教学》2012,(5):30-31
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说过:“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至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界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怎样引导学生把现代文明与传统美德融合起来,塑造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与人文构成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双翼,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到来,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怎样协调发展?教育界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把现代文明与传统美德融合起来,塑造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地理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和思考,而且,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地理教学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秀美 《福建地理》2001,16(2):60-62
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本文论述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5.
王西华 《地理教学》2006,(10):29-3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澳大利亚”一节,延续了前几章国家地理的编写体例:第一,打破了对自然和人地理的面画俱到,突出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第二,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创造条件;第三,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通过探究完成教材的三个组成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本文论述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7.
缪敏 《地理教学》2005,(9):45-46
“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目标,立足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环境,构建地理教学的地方特色,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8.
张雷  杨波 《地理研究》2018,37(8):1485-1494
资源环境既是人类诞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发育与成长的物质平台。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育最早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长期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资源环境要素综合与地理开发条件的集成分析表明:① 中国的资源环境本底及其开发条件总体上决定了国家人文活动的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由沿东南—西北走向的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三大区域组成;② 决定上述三大区域格局的关键不仅在于资源环境本底特征的差异,更在于地理开发条件的优劣;③ 这一资源环境基础的结构框架始终决定着国家人文活动空间格局的主体走向,无论是在农耕文明时期,还是在工业文明时期,国家人文活动空间的总体格局依然没有跨出资源环境要素构成及其开发条件所设定的门槛。  相似文献   

9.
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倡导和建立了化学地理研究机构,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推动了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环境容量和环境治理等理论和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长期进行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调查及其环境病因与防治的研究,为上述疾病的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的医学地理学研究体系。2000年以后,在持续开展西部地方病地理流行规律和稀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重金属等污染物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拓展了区域碳、氮、磷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强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健康保护的技术研究。实现了从化学地理到环境地理、从医学地理到健康地理的转变。未来的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将以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为重点,以人口健康保护为核心,探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在整体上协调的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的位置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最重要进展有: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平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研究,遥感的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自然地理定位观测,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等。最近,并已开始研究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对中国的影响,使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紧紧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时至今日,人类自身的发展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我们中学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除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使他们初步建立环境意识外,还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3.
杨珂 《地理教学》1997,(3):17-17
学生们在未来生活的各种角色中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如:1.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2.怍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对经济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被认为人类自觉关心环境的开始;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形成;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制订世界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一次被真正地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增林  狄乾斌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34-1537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以海洋经济地理为研究平台,围绕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岛地区发展及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在推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梳理总结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分析厘定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获得实际上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历史与社会》是多门学科的综合,注重了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关注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的参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科学问题,而是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人文诸多方面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所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引起了相关学科领域越来越深的参与,愈来愈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要素综合集成研究的趋向。过去的科学实践已证明地理学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力量。地理学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不完全归因于它在探讨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综合研究的学科特性,部分原因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强调我国人文地理学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初步讨论了人文地理学要关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文地理学参与的途径及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刚 《自然资源》1995,1(6):8-12
本文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资源与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保护资源与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造福于今、造福于未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单位。人文地理学的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60多年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从以人文地理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逐渐向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纵深拓展,形成了文理工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思维和人文地理学科体系,创建了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开拓创新,对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产业区位与区域产业演化、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住房与房地产经济、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村镇发展规划、城市社会地理、时间地理与行为地理、历史地理、旅游地理研究与规划、计量地理、交通地理和交通规划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城乡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继续包容发展,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为国家战略决策的服务能力和人文地理学科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