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GIS的山地林道网优化配置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选择永安元沙国有林业采育场的部分林班为示范,建立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以ARC/INFO为开发平台,以山地林道网理论为指导,应用G IS技术、DBMS技术与数学规划集成技术,使用AML语言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山地林道网优化配置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林道网配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环境友好的木材物流系统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集材段运输成本、合理林道网密度等经济模型为基础,建立木材物流系统最低费用模型,计算分析了5种物流模式的费用;依据在研究区定位测定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计算各集材方式对林地的生态干扰程度;采用专家调查法对5种物流模式进行社会效益评价;应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5种木材物流模式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索道集材 汽车运材”物流模式最优。为构建环境友好的木材物流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对安徽山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其山地风景名胜区划为三个等级,最后提出该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近50a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樊宏 《山地学报》2002,20(1):64-69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区的研究,揭示我国西南山地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本文通过对岷江上游大量历史材料和数据的分析确定:耕地大幅度增加和林地内部结构的剧变是50a来岷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点。本文在对二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岷江上游山地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有以下结论:(1)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受山地自然条件控制,将继续以林地与草地为主体;(2)通达性的改善往往是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大规模变化的开端;(3)土地覆被变化存在一个演替序列;(4)土地利用效益增长潜力较大的土地覆被类型快的速度增长。此结合可指导研究萄生态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5.
邓祖涛  陆玉麒  尹贻梅 《热带地理》2004,24(3):242-245,250
山地垂直人文带是叠加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上的一种人文现象,包括文化、民族、宗教、语言、人口、聚落等人文事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我国山地垂直人文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山地土地利用、山地农业、山地人口、山地聚落、山地民族等方面.今后对山地人文带的研究应加强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新技术、跨学科知识的应用.研究方向也应作适当调整,山地聚落类型的机理与模式研究、山地文化在垂直方向上的研究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统计基础上,指出广东省丘陵山地遭受的各种“合法”破坏行为.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全省丘陵山地林业在经历了3次大破坏之后重新获得恢复和发展,然而自90年代末开始又遭受到大种桉树的影响;近10年来为占用耕地作建设用地,山地丘陵被以“易地开发”、“易地保护”的合法手段大肆“开发”;近期更是提出“25°以下坡地开发规划”,这将使丘陵山地遭受全面破坏.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严禁利用水源林地、水保林地等生态林业用地种植尾叶桉;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加强用地监控;严格土地开发审批的相关手续,发挥群众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作用;对非法滥用土地的相关领导实行问责制;切实追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造假和腐败行为,以从源头上整治对丘陵山地的“合法”破坏并保护好耕地和山地资源.  相似文献   

7.
田瑾  明庆忠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5):1071-1081
山地旅游在全球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外山地旅游文献发表时间、地理信息等特征进行数理统计以分析其特征;同时对关键词进行突变词和共现分析,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索国外研究热点和趋势;最后,为避免共词分析方法的盲区,对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以分析学科的知识结构。结果表明:游客满意度、国家公园、遗产旅游等内容是国外研究热点,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目的地开发管理、社区研究、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旅游方式是自然旅游和乡村旅游,而在方法上国外较为偏重定量研究。通过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山地旅游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的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为止,中国的山地空间范围尚没有一致的划定和界线.在众多影响山地和非山地划分的因素中,山地的界定标准和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最为重要.山地是一个令许多科学工作者难于严密定义的科学对象和学术用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山地定义出现.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4种关于我国山地的定量界定标准,结合作者关于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的研究,分别得出4种定义下的我国山地的范围和面积.通过与现有资料(《中国地貌类型图》)的对比和分析,确定适合于我国的山地定量界定标准,并最终计算出我国山地面积为658.8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8.2%.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对亚热带山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桔园)、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小,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规律,其中木荷有机碳含量最高,茶园最小。林地随着粒径增加,土壤团聚体碳贮量呈增加的趋势,>2 mm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导致土壤及其团聚体中有机碳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②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③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④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相似文献   

11.
风蚀对土壤养分及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风蚀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风蚀使土壤中的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促使地表养分的再分配,促进碳(C)循环。土壤颗粒团聚体稳定状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风蚀度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分布及C在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循环。针对过去对土壤风蚀引起的土壤养分及碳循环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当注重:(1)土壤风蚀环境效应;(2) 土壤的潜在风蚀微观机理;(3)风蚀物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间的互馈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下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壤侵蚀空间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利用ArcView3.2和ARC/INF0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提取西南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的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大雨日数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的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度。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中,15°25°坡度上的土壤侵蚀最强,其次为8°15°坡地和4°8°坡地;>25°坡地上则较小;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不同,总体上,旱耕坡地的土壤侵蚀较草地严重,而草地又较林地严重;在各种土壤类型中,黄壤和石灰土的土壤侵蚀最为突出,其次为红壤、黄棕壤和南方水稻土等;河流两侧和道路两侧的土壤侵蚀都较整个流域要严重,而河流两侧又略重于道路两侧;当多年平均大雨日数小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基本上随大雨日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大雨日数大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反而较小,原因在于前期大雨冲刷侵蚀,带走了地表的疏松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针对性地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和水库淤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欢  高江波  侯文娟 《地理学报》2018,73(9):1674-1686
土壤侵蚀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与前沿议题,然而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进行定量归因仍需加强。以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手段和RUSLE模型模拟土壤侵蚀,综合土地利用、坡度、降雨、高程、岩性、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进行土壤侵蚀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及因子间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差异显著,其中土地利用和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空间异质的主导因子,但在山地丘陵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升高,坡度的控制作用下降,即地理探测器q值表现为中海拔丘陵>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生态探测器显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因子有显著差异;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土地利用与坡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达到70%以上;对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检验,风险探测器显示在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等地貌形态类型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因子分层组合数占比至少55%。因而,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治理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影响机制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Soil eros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worldwide, and slope land is the main source of soil erosion. As a primary cover of slope land, crop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on slope lan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on slope cropland. Crops mainly impact splash detachment, slop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is review paper, the effects of crop growth and rainfall on the splash detachment rat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lash detachment are summarized. Crop growt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lope gradient can influence the level of erosive energy that causes soil erosion. Furthermore, other factors such as antecedent soil water content, soil properties, soil surface physical crust, and soil surface roughness can affect soil anti-erodibility. The vary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crops and with different influence mechanisms on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ir ability to influence erosion under different external conditions should all remain focal points of future research. The effect of crop vegetation on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on slope land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large-scale soil erosion systems, and in-depth study of this topic is highly significant fo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道路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龙熹  张科利  张卓栋  张卫 《地理研究》2008,27(6):1271-1280
通过GPS野外实测黄土高原纸坊沟小流域的道路特征,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支持下研究了流域内各级道路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道路可分为4级,2级以下的土路是小流域的代表路型。各级别道路总长度都随级别增大而增加且累计总长度与道路级别线性相关,道路平均长度和密度则随级别增大而减小。道路网系和流域水系在结构规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级别道路分布范围受地形特征影响不同。爬坡道路坡度与地表坡度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次级道路分布受主路控制;典型爬坡路在大于25°坡度范围内多呈"之"字形弯曲,随坡度的减小道路弯曲跨度和与等高线夹角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定量模拟黄土高原地区道路分布特征,并为土壤侵蚀模型中道路影响因子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Land degradation resulting from land-use changes and soil erosion has been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Ethiopia. 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slope position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Gelana sub-watershed, Northern highlands of Ethiopia. A total of 63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using a two-way ANOVA. Results showed that clay, soil pH,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exchangeable base content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01)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forest land, while soil bulk density, available phosphorous, and percentage base saturation were higher for cultivated land than forest land. In general, soil fertility declines as land use changes from forest to grazing and cultivated lands. Sand, clay, bulk density, soil pH,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carbon:nitrogen ratio, available phosphorous,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exchangeable cations, and percentage base satur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due to slope position differences. Therefore, the study reinforces the need for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脆弱带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石敏俊  王涛 《地理学报》2005,60(1):165-174
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模型,探讨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土地退化的机制,并重点就当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所带来的生态经济效果进行分析。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利用玉米及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扩大舍饲动物饲养,或者扩大种植葵花或油料作物等商品作物以替代自给性作物糜子,将可以在不加剧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增加农户收入。模型结果还显示,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时,农户会减少坡地垦殖。这表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区沙地高速公路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晓彬  党兵  符亚儒  郜超  郝新忠 《中国沙漠》2010,30(6):1247-1255
榆靖高速公路穿越毛乌素沙地腹地,风沙对公路的危害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风沙对路面和路基边坡的风蚀和沙埋。提出了榆靖高速公路两侧防风固沙林综合防护体系,从公路路基向外依次为平整固沙绿化带,上、下风侧带宽都为20 m;草方格沙障与植物固沙带,上风侧带宽为260~330 m,下风侧带宽为100~150 m;前沿阻沙带,设置1~1.2 m高的高立式栅栏,走向与主风方向垂直;封沙育林育草保护带,上风侧带宽为300~500 m,下风侧带宽为200~300 m。4个防护带融为一体,起到了降低风速,固定流沙的作用,发挥出强大的防风固沙效益,极大地减少了风沙对公路的危害,保证公路畅通无阻,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20.
林地是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资源。林地变化可能导致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壤侵蚀,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和逻辑回归模型为基础,探讨了京津冀地区1985-2000期间林地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林地景观破碎化正在下降和林地形状变得越来越规则。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这项研究旨在探讨这一区域1985-2000期间林地变化的重要变量。对于京津冀地区1985-2000期间林地变化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5°),到最近村庄的距离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研究表明,空间异质性会影响到林地变化的逻辑回归模型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