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定襄泉水氡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省定襄泉的地震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水氡的主要干扰因素和年动态变化特征以及趋势异常的判定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关系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水氡观测的主要干扰是降雨的淡化,水氡的年动态变化规律为春低秋高型;该泉自1979年投入观测以来,共出现3次趋势性高值变化,每次变化均与山西地震带及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有对应关系,表明水氡异常变化与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增强、调整过程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区水氡(流量)异常与周边中强地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及周边地区是一个中强震多发区,该地区的前兆异常对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强震活动有着敏感的反映.1980年以来该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20余次.多次地震前,甘肃地区的水氡资料出现了大量的中短期异常.分析了甘肃省目前仍在继续观测、观测环境较好、仪器稳定的水氡测点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前资料的变化情况,发现多数测点在多...  相似文献   

3.
多年的观测实践表明,水氡观测点有灵敏和不灵敏之分。只有那些灵敏水点在地震前才会出现明显的水氡异常变化。1983至1984年我国开展了水化学方法预报地震的清理攻关,发现在几次强震中有异常反映的水点仅占监视区全部水点的1/3左右。努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华北16年来水氡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深入总结了华北近年来三次七级以上强震(渤海、海城、唐山)的水氡异常,确认了一些可信度较高的水氡震例,提出了水氡预报强震三要素的定性判据,并对现有预报能力提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下水化学预报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林颐耀 《地震学报》1981,3(1):55-60
我国利用水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已有十年实践历史,通过多次强震的检验,说明地下水化学方法是一种可用的中短期预报手段.本文以华北地区三次大地震为重点,试图通过总结我国近期几次七级以上强地震的水化学前兆反映特征,探讨地下水化学在地震预报过程中的作用及前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化学预报地震的前兆机制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前兆异常识别的X^2统计检验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青  石绍先 《地震》1998,18(3):257-264
阐述了采用一定时间域前兆观测值的样本分布与其背景分布形式显性的X^2统计检验法识别前兆异常的思路,利用云南地区1994-1996年的部分台站的水氡观测资料,彩 上述方法提取了前兆异常,并与地震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表明强震前震源区附近水氡具有明显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7.
郑文俊  邵永新  田山  董晓阳 《地震》2006,26(4):29-36
开展了水氡前兆异常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 并以其提取的结果为输入, 对1985~2002年华北水氡异常参数分布做了全时空扫描, 继而将全部图像与华北地区构造活动性评估的数字化图像进行了叠加, 实现了水氡异常动态扫描与区域构造活动性背景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 1985年以来华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的水氡短期图像演化情况做了全面分析, 提取出判别异常区的指标以及地震短期异常演化特征, 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前水氡短期前兆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地震前兆的模糊描述和模糊识别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前我国50余眼井孔的水氡含量变化资料。结果表明:(1)从属函数曲线比原始观测值曲线更易判别前兆异常;(2)通过模糊从属函数计算,增强了对异常可靠性的识别能力。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临震前兆,在距震中50公里范围内反映不明显,而在主震破裂方向的东北端和西南端有高异常区;(2)邢台地区的水氡含量异常在震前的同步增强表明邢台地区是华北的一个“应力窗口”;(3)震前水氡含量变化与应力变化呈一致性;(4)通过比较泉水及自流井的水氡异常与浅井中水氡异常,认为震前水氡含量变化是深部应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前云南地区水氡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大姚地震前云南地区水氡中短临异常分布范围、数量及其与发震时间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对未来强震水氡异常的识别和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对长时间平静后的强震中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强震前水氡异常台站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王晓青  李志雄 《地震》2000,20(1):39-44
研究了华北地区6级左右强震前水氡观测值异常的时空非均匀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震前水氡观测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发生显变化,Cv值明显的和蔼同过程。这说明,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异常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强,变得更加不均匀,这可能邮地壳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从给定地区的地震目录中识别出地震簇.这些地震簇由一系列时空相关的地震组成,每一次强震前都可能有其地震簇出现.两次地震的函数由以下公式来确定:eij=1e-1t+2e-2s计算出某一地区所有 MM0地震相互之间的联系强度,并取一个经验参数之后,就可以根据编网原则识别出地震簇.利用地震簇,可以把强震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识别得更清楚,简单和定量化.此方法曾用于我国大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地震簇识别与地震活动图象研究.清楚地识别出了13次大震(M6.5)的地震簇.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近似建立了 lg△t,lgL,lgS 与震级 M 间的线性经验关系,此处△t,L,S 分别表示地震簇的前兆时间(持续时间)及其震中分布的最大线度与面积.显然,这些关系式对地震预报研究可能有一定用途.   相似文献   

12.
应用地震活动加速指数AI算法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L≥6.0地震进行了回溯性研究。 利用该方法统计中强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频度, 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上能够反应出中小震活动频度的异常。 另外, 应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 对ML6.0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进行了研究, 此方法对AI算法的计算结果在时间上给予了支持。 结果表明: AI指数能够量化地给出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相对增强或减弱程度, 中强震的S值在震前表现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或上升。 S值的异常点与AI扫描值的异常结果在时空分布上相辅相成。 在地震目录完整的情况下, 中强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震前1 a的中小地震活动与之前3 a、 5 a的活动背景相比, 出现明显的“加速”或“减速”现象。 利用这两个参量的变化, 可为该地区中强震的预测分析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3.
地震非均匀度方法在华北地区中强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桂萍 《地震》1999,19(1):52-58
根据1997年10月初全国范围内地震非均匀度(GL值)方法的空间和时间扫描结果,在内蒙古中部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明显高值异常,提出这2个地区未来1年存在发生5 ̄6级地震的可能。此后在1997年10月18日和1998年1月10日在上述2个异常区域分别发生了内蒙古临河Ms5.0和河北省张北-尚义Ms6.2地震。通过对这2次地震前GL值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初步提出了中强地震前GL值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和强震远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初步分析了乌鲁木齐9、10号泉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远兆特征。结果表明,中强震源兆具体表现为震前1~ 2年观测点的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临震前可能出现转折或反向,震后恢复正常;绝大多数中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仅有部分测项出现短期异常变化;而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少数映震性能较好的几个测项出现同步性较好的中期前兆异常;强震(群)远兆则主要表现为个别映震较好的测项出现前兆异常。并对震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图象识别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中。盖尔芬德(I.M.Gelfand)、普雷斯(F.Press)等人将它用于地震危险区的划分。本文将图象识别方法用于地震预测中,以识别强震发生的时间。 按一定标准将所研究的全部时间划分为危险时间段D和不危险时间段N。以问题表的形式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特性,然后分两步进行图象识别: 1.学习。对P个时间段m个问题的回答是mp的矩阵,回答以二进制(是或非)表示。通过学习,识别出一个、两个或三个问题组合的新特征,称之为D和N的性质。 2.投票。D和N性质数目的差是△,当△大于或等于某阈值时,则识别为危险段D,否则为N。 结果表明,大地震发生前的一定时期内,中等地震活动增至一定水平、相差半级的中等地震活动水平的比值较正常情况增高以及大震前中等地震活动随时间增强等性质的综合,表明未来时间段內可能发生大地震。 此外还作了控制试验,说明图象识别结果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呈现长期(几十年)多阶段中强震起伏和中长期(10~30年)强震活动平静,甚至无5级以上地震情况下突发大地震等显著特点.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中期(几年至10年)中强震增多和中短期(1~3年)成组大震活跃等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中国南北带东边缘带M≥7.7的11次大地震(含汶川8.0级)归属于中长期多阶段起伏、中短期突发型地震,相应的另一种大震称为中短期渐进型地震.围绕这一认识,对汶川8.0级地震活动特征作回顾性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研究》1995,18(2):125-134
本文采用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一些临震预报实验结果与地电实际观测资料。发现在强震与部分中强震前,震中附近的台站,除能预测到有关地震的地电阻率日突变序列的短期异常变化外,在瞬时突变序上还能看到临震前明显的突变现象,还是震前三个月里的最大瞬时突变,从它的出现至发震所需的时间,将随震中距的减少而缩短,且与震级有关,对于强震多集中出现在震前一个月内,中强震为十天内,并有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趋势,其平均收缩  相似文献   

18.
唐山7.8级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的模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模糊集从属函数方法,处理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辽地区30余眼井的地下水位资料,约6300多个观测数据。结果表明:在唐山地震之前,地下水位的趋势异常不明显;但在该次地震前存在着明显的短临异常,而且越接近于地震发生,异常井孔越多,越集中于震中地  相似文献   

19.
Sompi谱分析方法在处理数字地震记录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化然  冯德益 《地震》1995,(4):359-364
使用数字地震记录,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20个地震5和1988年7月-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1990年7月23日唐山ML4.9震和4.9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L6.1地震P、S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地震前P、S波频谱的卓超频率fd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1995年7月12日至1996年2月3日短短7个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中缅边境7.3级、武定5.5级、丽江7.0级3次强震,本文研究了近期这几次强震前5个地震台地震图垂直分量S、P波最大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动态追踪了振幅比明显偏离平稳态的突变过程。发现主震前5—8年,7级大震震中10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低)值突变,6级强震震中13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值突变,当振幅比的突变在缓升(降)的背景上骤升(降),或突变异常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则中长期异常进入中短期阶段。在强震震中130km范围内的地震台(近台)振幅比值高达15.2以上,而远离强震震中250km以外的地震台(远台)振幅比最大值仅为9.8,近台的突变幅度至少比远台大30%。而强震成组发生前一年半时间内,位于强震震中110km范围内的近台振幅比的突变幅度比远在250km外远台大55—75%。对振幅比的突变和时空演化特征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成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