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贵州省地矿局原总工程师、原地矿部地矿司技术顾问、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通讯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何立贤研究员因病于2014年6月16日21时28分在四川德阳市逝世,享年95岁。何立贤简历何立贤先生1920年6月12日生于贵州水城,矿床地质学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  相似文献   

2.
上扬子板块沉积改造金属矿床赋存深度问题的讨论@何立贤¥贵州省地质矿产厅上扬子板块沉积改造金属矿床赋存深度问题的讨论何立贤①(贵州省地质矿产厅)看完本刊1996年第3期“问题讨论”栏刊登的“上扬子板块沉积改造金属矿床赋存深度问题”(以下简称“赋存深度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10,27(2):81-90
何立贤先生是跨越了若干历史时代的贵州籍著名地质学家,阅历广阔,学养深厚,成果丰硕,积极进取,思想活跃,乐观向上,健康阳光。本文回顾了何立贤先生90年的人生历程和70年的地质生涯,反映了他为人为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貌,特别是执着于地矿事业、为家乡贵州地质矿产勘查、科技管理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言其行,其道德文章,其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言传身教,教育培养了贵州几代地质勘探队员。作为老一代地质学家的代表,他所反复强调的"重视野外工作,倡导求实学风"正成为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的精神理念;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找矿突破中具有深远意义,需要传承和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3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在“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陈国达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发言指出:“陈国达先生首创的丹霞地貌术语,从今天看来,经济和人文价值无法衡量,给中国带来了亿万财富”。  相似文献   

5.
1988年9月6日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在12月1日于北京两山饭店隆重举行了纪念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地质科研、教学和生产的地质专家、地质矿产部的领导和谢先生的生前友好共约300人。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陈毓川主持了纪念会。郭文魁先生首先发言,他回顾了随谢先生学习和工作的历史,赞扬谢先生为中国地质事业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6.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金华山副县长在1959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議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当代建筑创作及设计(上海)国际论坛于7月7日~9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建设部外事司李先逵司长作了关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建筑论坛的开幕发言,上海市建委宣传处韩强处长致欢迎词。宣读了原部长萧桐先生及原部总工许溶烈先生对论坛的贺词,以及论坛主题致辞。会上由:①本纳道·霍先生作了题为《走向明天的新建筑》、②时匡先生作了题为《建筑壳体的转化》、③蔡镇钰先生作了题为《中国化与生态化》、④邢同和先生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上海  相似文献   

9.
97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年会于5月13日起至6月18日分别在苏州市、贵阳市、石家庄市、宜昌市分四片(华东片;西南、西北片;华北片;中南、东北片)召片。吴凤池副理事长在年会开幕式上讲话,单庆云副秘书长作了前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吴奕良理事长在闭幕式上做总结发言。建设部领导十分重视协会的工作和这次会议的召开。叶如棠副部长、林选才司长出席了华北片会议。叶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现刊登叶副部长的讲话和吴奕良理事长的总结发育。在这次年会上还有十多个单位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由于其发言材料在会上都已发给与会同志。因此本刊仅刊登其简短摘要,主要是供未参加会议的单位了解会议的概要。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2月28日)主席、各位同志、各位同行:这次会议是在华北地调中心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地质研究中心”、“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两个中心的会议,我衷心祝贺她们的成立。请我发言勉为其难,利用20分钟写了个题纲,关于前寒武纪地层,我1933年夏季大学毕业那年,在西山填3幅地质图时就开始接触了。我在1931年4月在清华大学当学生的时候,曾随着谢家荣先生,冯景兰先生,以及一位德国地貌学家科罗教授到五台山去过,以后工作中断断续续地搞,对前寒武纪地质开始有感性认识。解放以后,我做了大量的岩石学工作,并且在管理工作中多少也接…  相似文献   

11.
1987年12月4~5日,在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举行了由该校地学院中美地质科学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地构造专题讨论会。其专题包括:大地构造格局、古地磁研究、构造和沉积演化、缝合线四个问题,共有23名学者发言。本文将简单介绍发言的要点(已在中文杂志上发表过的除外),并做一些评述。  相似文献   

12.
《岩矿测试》2009,(6):528
2009中国(北京)国际地质技术装备展览会暨论坛已于2009年9月16—17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召开,在2009年9月17日落下帷幕。在为期两天的展会中,举办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首日的开幕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宝才先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山先生、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总经理关键先生、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于海峰先生、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先生、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曾绍金先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先生、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志方先生、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Mr.Rao Giuseppe、法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Mr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上,建筑精英汇聚一堂,畅谈我国建筑设计大事。在分组讨论会场,一位中等身材、面色红润、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的发言琅琅有声。他的发言言简意赅,触及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引起会场上阵阵热烈的掌声。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高新建筑  相似文献   

14.
黄汲清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质和地质教育学家,本文简述了先生的生平及在中国地质学方面的成就与地位;概述了先生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方面的指导思想;概述了先生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建立上的作用;论述了先生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上的成就贡献,着重介绍他在1948年发表的《30年来的中国地质学》,以弥补这一段中国地质学发展史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石正礼 《物探与化探》1989,13(5):391-391
1989年8月30日,由地矿部勘查技术司主持,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了金矿化探物探成果汇报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的地矿局(队)、院校,以及部机关的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共计77人。有19个省的28位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发言,汇报本省找金情况。大会未发言的代表,在小组会上也介绍了本省的找金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杨继良 《地质论评》1958,18(4):327-327
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编辑的“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中有一篇王乃樑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有关甘肃东部(陇东)新构造运动的一些材料”。我由于以前曾经到过这篇文章中谈到的—些地点进行过观察,并阅读过几篇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改进构造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四光 《地质论评》1965,23(4):245-255
1965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理事长在全国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会议上做了总结发言,现将其中有关改进构造地质工作的一段讲话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第10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于2003年9月8~1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来自全球岩石力学界的学者、专家、教授近400人出席了本次大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以理事长钱七虎院士为团长,一行34人组团出席了会议。 本次大会由南非岩石力学学会承办,会议采用大会发言与分组讨论形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冯夏庭所长和清华大学李仲奎教授在大会上发言,东北大学唐春安教授等5名中国学者在分组会上发言。大会组织工作井条有序,组织者充分利用会议资源,在信息宣传、产品介绍、论文张贴方面均有特色。本次大会中国代表人数仅次于主办国南非,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地质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国第一位撰写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是鲁迅先生(1903年10月以“索子”笔名撰写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近来,据我们考证,第一位撰写中国地质文章应是虞和钦先生。这篇文章以《中国地质之构造》为题发表在1903年4月和5月出版的《科学世界》第二、三期上。较鲁迅先生的文章早半年。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今天正式成立(2004-08—30),这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在学术组织层面上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是值得庆贺的事。会议的领导人要我在这个会议上做一个发言,恭敬不如从命,我就拟定了现在这么一个较为宽泛的题目。从2003年8月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讨论会开始,我曾在若干次有关会议上就不同的侧面对这些问题发表过一些看法,这次的发言就是把过去的看法做了进一步的综合,而在形成此篇文稿时又作了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