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地球物理所与声学所合作建立玉皇山地声观测台网的技术总结。介绍了台站的地震地质背景,系统的设计思想、技术特点、监测能力。对干扰的类型和排除方法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利用水井测量地声的方法中存在的一些物理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以期不断改进地声现场观测技术。  相似文献   

2.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地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治真 《地震研究》1992,15(2):193-204
本文介绍了有关地声观测技术和前兆地声机制的综合研究结果,为了获得连续可靠的地声信息,研制了四路慢速磁带仪等地声极微震记录仪。经过四年连续野外观测记录证明了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了解决地声源定位问题,在山东莒县及云南洱源建立了标准地声台网,进行了连续四年记录,取得了可靠的资料;为了解决地声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全国地声数据处理中心,及相应的时间序列和地声资料处理程序库。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和全面的基础研究。通过观测,获得了可靠的前兆地声信息,特别是第一次用仪器记录到了可听前兆地声,提前时间为3—15分钟。观测研究表明前兆地声确实存在,地声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地声的主要频谱特征,同时探讨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地声的实时监测从而实现对地震的临震预报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地声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了地声和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地震波频谱、场地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阐述了声音作为特殊震源判定场地特性的可行性;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利用合成地震图技术对地声进行精确的量化研究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取大震前(微破裂和蠕滑)连续可靠的地声宽频带信息。进而研究大震孕育过程中地声的基本过程、基本类型及其谱特征。逐步开展传播规律和时空关系的研究。同时注意探索震源物理力学过程。从而探讨地声与大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探讨地声与诱发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以及探讨地声与大型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系。我们开展了深井地声技术系统的研究和观测研究。近十年来进行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震前地声的历史记载以及震前地声的产生机制和特征.还有如何利用震前地声观测结果对地震发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并针对震前地声监测所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地震临震预测的地声监测系统,该系统可详尽、完整地记录震前地声的强度、频度、频谱,并可通过在地震易发区域的大规模密集布点,组成这一区域的震前地声监测网络,以监测大地震孕育过程,以及对大地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7.
回 目 作 者 问 页 ·地曹专揭·地声记录事件的性质 郑涪真执笔13震前地声的谱特征和时空特征 田时秀 孔繁永等18浙江湖南镇水库地震序列的近场地声观测和初步研究 李建国 刘祖源等118音响计数式地声探测器的震区试验 王乐群 孙怀义等126介休井下地声观测 胡祖揭 焦凤翻等134昔阳4.9级地震前地声异常简析 焦凤翻 129地声和极微震基本观测系统的设想 陆其鸽 卫 40自适应数字滤波技术在地声现场观测中的应用 曲存让 144地声频度与地声能量变化率 郑延令 149微计算机控制的地声观测…  相似文献   

8.
声发射技术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被动的、动态的监测手段,在工程和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日益受到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状况。首先,简要介绍了声发射的基本原理和声发射信号处理方法;其次,详细分析了声发射技术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研究成果,包括钢筋混凝土桥、钢结构桥、桥梁结构关键构件和无线声发射传感器及其网络等;最后,分析了声发射技术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声发射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震后,我国出现了自发的群众性地声观测研究活动。这项研究的基本依据是:一、地声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二、地声的生物效应现象;三、岩石破裂或断层粘滑过程声发射现象的研究。 历史记载和传说中的地声大多是伴随地震的宏观现象,对地震预报的实际意义不大。只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三月下旬,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在蓟县召开了“地声专业座谈会”。会上,除比较广泛地交流浅井地声观测研究结果外,代表们还对天津市地震局深井地声观测现场和所获得的新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定和鉴别。这一新资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现场观测是获得自然界物理过程规律性信息的基本手段,对地声,地震这种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现场观测占有更显著的地位。 地声现场观测总是在环境干扰背景下进行的。在地震活动的平静期,地下岩层中岩石随机微破裂形成的声发射,以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噪声源,构成地声现场观测的基本干扰背景,我们称之为环境地声。 现场观测表明,时域内环境地声过程是一个平稳的有色随机序列。地声信号,尤其是弱P波,常常被环境地声淹没,抑制环境地声,加强地声异常信号的优势,对地声信号检测、声源定位、信息提取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介休地声观测站地质构造、井孔状况、抗干扰实验和地声与地震相关性的观测实例,证实地震前确有前兆地声出现。为进一步进行地声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岩石变形声发射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探究声发射的物理特征,需要不断发展声发射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技术。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声发射观测系统的记录能力在成倍提升,实验中产生的数据量也大幅增加,这对声发射数据存储、处理和系统地开展岩石变形声发射实验提出了挑战。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文中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积累,还实现了数据处理方法的积累和共享。加之与设备无关的声发射数据访问接口的实现,降低了数据访问与处理的门槛,提高了数据的使用率和处理效率。该系统能够满足科研和程序开发用户的需要,能够减少现有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可以将其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于其它实验数据,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岩石力学声电特性研究以及解决现场岩体工程地声监测而研制的智能遥测地声机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并对整部机器的八个组成单元的原理及结构作了比较详细地介绍。列举了利用该机进行测声所得的结果,提出了现场地声监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声发射技术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4):312-322
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开展,岩石力学与地震预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声发射技术是岩石力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本文对声发射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评述了它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用声发射技术研究地震序列和破裂机制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作者几年来在唐山地区进行的地声观测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不同观测点的频谱特征;地声的方向性及其序列特征。分析表明,地声的优势频率和震中距有密切的联系,特别在震中区有高频地声存在,此外地声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征也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3年11月27日~12月2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的地声专业座谈会的情况,综述了国内地声研究进展概况,文章从地声事件的性质、地声的频率、地声声源的定位、地声与动物异常、极微震与地声、地声观测中的干扰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地声研究的主要结果;并从研究思路、记录系统标准化、建立标准地声观测点阵、地声数据处理中心诸方面介绍了近期地声研究的规划。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评述了1982年前我国地声研究的主要情况和结果.提出了当前地声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根据小的水声探头地声台网的慢速磁带记录,讨论了地声记录中多种事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徐慕玲  蒋锦昌 《地震学报》1988,10(4):415-422
本文比较研究了小白鼠对主峰频率200Hz的前兆性轰隆声和对粉红噪声的记忆反应。结果表明,小白鼠不仅能对这种地声信号产生明显的记忆反应,而且受训鼠对这种地声信号敏感性显著增高。 1.地声组(Gs.G.)和噪声组(N.G.)穿门反应的时间-强度曲线(TIC)都近似指数衰减。在1——5s內(SPL 10dB)的峰值强度分别为0.71和0.40。对照观察(Con.)的TIC近似随机事件的正态分布,1——5s內的反应强度仅为0.13,11——15s內的峰值强度为0.32。 2.地声组对10dB的地声信号穿门反应的潜伏期为2.450.5s,即比噪声组平均短0.86s;对10——30dB的地声信号穿门反应的潜伏期比噪声组约短2s。 3.地声组穿门反应的群体效应明显增高。以3只鼠和4只鼠的群体穿门反应的比率分別为Con.的1.6倍和2.9倍。 4.地声组的受试动物对250Hz纯音反应的TIC仍接近于对地声信号的反应,而对粉红噪声的反应明显地失去原来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20.
郑治真 《地震学报》1984,6(4):461-468
本文首先评述了1982年前我国地声研究的主要情况和结果.提出了当前地声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根据小的水声探头地声台网的慢速磁带记录,讨论了地声记录中多种事件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