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运用大量数据和资料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变化、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基地的产品、市场结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类型以及在不同区位类型下形成的企业内国际分工性质。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岩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3):32-37,58
区位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区位选择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相似文献   

3.
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国内外区位条件与企业战略和投资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跨国公司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的基础理论,初步判断了近期日本对外投资动机的结构特征,对比日企在华投资的主要动机及其演化趋势,并引介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从我国整体要素环境的时序演化和主要省份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两个层面,讨论日企自述投资动机与我国显示要素禀赋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此探究日企在华投资动机与我国区位因素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判别不同省市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要素禀赋,吸引相应体量的日资企业入驻。研究发现:①日本对外投资动机持续转型调整,海外生产销售网络构建和市场开拓,仍是日资企业在各地区入驻的首位动机,而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指向型的OFDI,则让位于架构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实现在地内部化并强化区域一体化功能的资本输出。②日本对华投资动机向海外生产销售网络构建、产品设计研发、区域一体化功能提升等方面升级调整,投资动机结构开始向发达国家的结构类型靠拢。日企在中国内部投资动机结构的层级性特征,响应各省市的现实体量和职能结构,投资动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呈现由多元化向单一性的过渡。③我国传统生产要素对日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价值链顶端环节的要素禀赋对日资的引致作用愈发明显;日企自述投资动机与各省市显示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程度各异,据此将中国15个日资集聚的主要省市划分为拮据协调、拮据勉强协调、拮据濒临失调、拮据失调、低水平耦合失调五种类型,以期为各省市充分发挥显示要素禀赋,多渠道拓展对外开放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之一,解析跨国公司在华(再)投资过程有助于认识外资在东道国本地化扩展的策略和行为。在刻画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初次投资进入路径和再投资网络扩张的基础上,基于双重嵌入和动态演化视角,构建来源国、东道国和企业自身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在华(再)投资的多尺度、多维度、多机制过程。研究表明,不同国别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路径存在差异,与中国制度等距离较大的北美、西欧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从跳板城市进入中国,而日韩公司更倾向于直接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在华再投资呈现双重嵌入特征:一方面,来源国与中国制度距离对跨国公司再投资具有促进作用,但经济等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再投资行为也受制于在华初次投资区位及中国城市间的网络关系。此外,再投资过程表现出路径依赖和动态演化特征,对投资城市认知和投资行业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拓展再投资的空间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5.
曾刚  林兰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98-105
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得海外资金和转移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不同尺度上,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溢出地技术溢出的影响因子、途径与效应存在着不同。在宏观尺度上,主导影响因子为溢出地的技术势能与宏观技术扩散通道(即宏观技术区位),主要通过东道国从跨国公司母国进口高技术设备等硬件技术来实现,技术扩散的强度高.但对提高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明显:而在微观尺度上,主导影响因子则为溢出地的微观技术扩散环境(即微观技术区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与供货商、销售商发生前、后向联系,并通过培训员工、与溢出地的大学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软技术渗透,技术扩散的强度较低,但对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作用显著。本文阐述了不同尺度技术区位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影响,并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企业的分析研究后发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微观尺度的技术溢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海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方式获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势能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广告业是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必然结果,世界发达国家的广告业具有明显的创意和文化产业之特点。我国广告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恢复和快速发展。以深圳为例,将广告业作为文化产业服务与生产体系,采用广告业业内人士的分类框架,建构和分析了深圳广告产业的基本结构特点。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识别了广告业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和集群形态。结合对广告公司的深入访谈,提出广告业集群的形成和关联机制具有广告主主导型、媒体依赖型、产业关联型、成本导向型、环境氛围导向型和社会关系型等6种模式。由“广告公司-广告主-广告媒介”组成的三角博弈关系以及三方各自可能到达的地理空间范围,共同作用,构成了广告公司生存、发展、区位选择、空间流动和地域拓展的核心动力机制,任何一方的实力和地理空间变化都可能影响一个城市和地域整体广告业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7.
针对对东道国的国际研发投资不能再无限二次分割的困境,将决定东道国目的城市以点带面能力的网络位置因素,纳入到了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投资一国区位决定的因素框架体系。实证研究发现,传统立足单一区域视角提出的供求因素如外商直接投资(FDI)、研发投入等未能很好反映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投资在中国的区位选择格局。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投资在中国的区位选择,不是由中国目的城市某孤立“点”上的因素决定,而是由目的城市可带动的“面”上因素决定。对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投资在中国的区位决定研究,因此不能再基于传统的“点”对“点”的视角。北京、上海等在中国国际研发投资中占据的绝对主导位置主要与它们在中国城市交通、创新等网络中所处的绝对核心位置有关。这些发现有助于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投资区位决定,并对中国的引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跨国R&D投资机制与研发资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战略出发,通过重新审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基本理论框架,对跨国R&D投资的形成阶段、动因、模式和区位选择及与研发资源的关系作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进一步吸引海外R&D投资的几点启示,以期为利用外资外资提高我国综合技术创新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区位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研究与开发能力作为跨国公司最基本的财富,它构成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优势的源泉。长期以来跨国公司普遍将其研究与开发职能高度集中在国内,在空间上则具有的国内指向型。但最近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海外区位特征,对我们研究各国各地区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轨迹中所处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全球尺度上考察跨国R&D投资的宏观(国家)区位选择。采用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各东道国的R&D支出数据,从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的规模和特性、东道国技术资源状况和东道国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考察影响跨国R&D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流向主要受公司本身的FDI流向、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科技人才的供应、技术设施的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区位行为及其空间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熊世伟  葛越峰 《地理科学》2000,20(3):229-235
跨国公司的兴起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现象之一。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上海的产业、行业分布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区位行为是由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战略共同决定的;(跨国公司的区位行为对上海城市形态及其空间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倾向于布局在交易成本和转形(生产)成本较小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区域政策减小了跨国公司的交易成本.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政策的梳理,分析了区域政策变迁与跨国公司布局的时空演变,发现跨国公司在长三角空间布局一直呈扩散趋势,具有和区域政策变迁同步的3 个阶段:① 初始阶段,跨国公司布局与区域政策关联较弱,集中在区域中心上海;② 集聚阶段,跨国公司在生产成本低、政策强度高的沪宁沿线城市集聚;③ 网络化阶段,跨国公司在生产成本低、政策强度高、早期集聚的区域形成区域性生产网络,并向长三角的边缘区扩散.不同阶段跨国公司布局机制存在差异,降低交易成本的区域政策的影响变得显著,区域的集聚效应、科技水平历来受到重视,而区域经济效率和劳动力成本、交通等传统要素成本对跨国公司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Urban geography》2013,34(3):268-281
World-city literature often relies on a priori assumptions rather than quantifiable measures to discern the global urban hierarchy. In search of comparable international indicators, many studies use the corporate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as primary locational data. Recognizing that MNCs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 we argue that reliance on headquarters locations alone distorts the contours of the urban hierarchy. The method overstate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center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conomies dominated by large corporations; conversely, it underestimates the importance of lower-level circuits of regional communication, transaction cen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ities in less-centralized economies. This bias is not simply a technical matter: it asserts the power of the core economies, while understat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global interactions. We propose to include MNC first-level subsidiary locations in a more refined measure of world-city status.  相似文献   

14.
薛汉喜 《地理研究》2002,21(4):519-527
中国企业集团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大型企业组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研究其国际化扩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详细介绍Hayter的国际企业区位进入理论的基础上 ,以海尔集团为例 ,分析了企业集团的国际化扩张过程 ;其次 ,分析了海尔集团所具有的进入优势以及所面临的空间进入壁垒。海尔集团所具有的进入优势有管理与文化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产品质量优势、营销优势 ,但还面临着心理距离、企业规模小以及东道国政策的限制等空间壁垒。最后 ,提出了有关企业集团国际化扩张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spectacular financial collapse of Enron in 2001, Enron and Shell's Rio San Miguel‐Cuiabá gas pipeline gained international notoriety for degrading the last, most intact dry tropical forest in the world, Bolivia's Chiquitano forest. The paper uses specific case studies, including the case of the Cuiabá pipeline, to examine how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ponsored by the 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nd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 facilitated the entrance of multinational oil corporations that have caused significan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Bolivia.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ultinational oil corporations on Bolivian state institutions, particularly their ability to regulate and address impacts caused by developments in the hydrocarbons sector. It concludes that neoliberal policies, which resulted in partial privatisation of the state oil company and in expanded control over natural resources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were detrimental to sensitive ecosystems and indigenous inhabitants.  相似文献   

16.
深圳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深圳市2007—2017年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数据,通过全局墨兰指数、核密度分析与热点分析研究深圳市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化特征,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高新电子信息企业全局集聚强度进一步升高,其分布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的变化过程;企业空间集聚由“双核共振”转变为“三足鼎立”格局,并形成“高新园区型”、“老工业区型”和“龙头企业型”三种集聚模式;园区政策、产业集聚一直是深圳电子信息技企业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交通和区位等基础因素影响相对偏弱;影响因素的变化显示出产业集聚、对外交通因子的影响显著提升,知识技术因子的影响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eas with numerous group homes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that cater to a variety of user groups. An overview of patterns of locational concentration precedes the results of an ecological analysis for the Minor Planning Districts of the City of Toronto. The pattern of ecological correlates among the three group home types analyzed supports results obtained elsewhere, but cautions against inferring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identified for one sort of facility to other facility types, The conclusion questions the suitability of present areas of locational concentration of group homes as host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反映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统计 (1990~2003 )和基本单位普查 (2001 )数据,实证分析了东莞市第二产业分散化空间格局前提下,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多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成功港资企业"两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以及镇区工业集团总公司"园区型"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探讨了东莞金融服务业"无强中心,分散化"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乡村人口收缩的现实,苏南地区提出了一系列引导乡村空间收缩发展的政策。以常熟市为例,基于2005年和2017年乡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定量分析县、镇、村不同尺度下乡村人居空间变迁特征及差异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发现,常熟市乡村人居空间利用集而不约;乡村人居活动和乡村人居空间的变化特征存在不同尺度的差异性;镇域层面人居空间变化存在城镇化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交通主导型、产业-交通复合主导型、政策主导型等五种类型;城镇化、产业、交通和政策是引起乡村人居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可以从精明收缩视角为苏南地区乡村人居空间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实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贺灿飞  肖晓俊 《地理学报》2011,66(12):1669-1681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内部实现功能空间分离.伴随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进程,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逐步在中国实现地理扩张和功能扩张.本文基于1979-2008 年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产业的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研究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已有投资的城市追加投资,不同功能呈现一定差异性地理分布,但功能之间共聚趋势明显.区域性总部和商务功能聚集在一线城市,生产功能布局于省会和一线城市周边地区,研发功能追随生产功能.条件逻辑模型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存在显著的公司内集聚、跨公司集聚、来源国集聚以及跨功能共聚现象.市场潜力及城市行政地位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集聚效应较制度优势更为重要.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地理集聚提升一线城市的功能,强化顶级城市的领导力和聚集力.跨国公司的功能片段化布局既依托我国的城市等级体系,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体系按价值链等级进行专业化分工并推动区域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