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太湖北部沉积物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太湖北部柱状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以深层沉积物作背景样品,揭示了重金属垂向变化特征及指示意义。中深层沉积物中重金属Pb、Cu、Ni、Cr与Li呈显著正相关,反映了沉积物来源为流域基岩风化产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Ni、Cr与有机碳具有良好正相关性,表明了沉积物受近年来环湖工农业活动影响。中深层沉积物与流域基岩在稀土特征上表现出亲源性;而表层沉积物稀土特征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根据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分布和分层调查资料,阐述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这是介形动力在温长的历史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另一表征。介形类整个类群的丰度存在着白天下降,晚间上升的昼夜垂直移动总趋势,而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昼夜垂直运动型式。此外,从宏观上看,各物种具明显的层状分布,并形成上怪分布型、中层分布型、次深层分布型、深层分布型和广深分布型等五种垂直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3.
南沙群岛海域深层海水碳垂直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物质在海洋中由一个深度向另一个深度传输的通量是决定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定量研究海水中碳的垂直通量是了解上述总通量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碳循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兴趣[1~5].定量研究深层海水中碳垂直通量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武昌 《海洋科学》2000,24(11):18-21
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DVM———DielVerticalMigration)是指浮游动物以24h为周期有规律地分布在不同水深的现象。它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1)大多数种类白天在水体深层 ,晚上上升到表层(Nocturnalmigration) ;(2)有的种类傍晚和拂晓在表层 ,其他时间在深水 ,叫做“晨昏迁移(Twilightmigra tion)” ;(3)少数种类白天在表层 ,晚上在深水 ,叫做“反向迁移(Reversemigration)”。这些表现形式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谱。浮游动物垂直…  相似文献   

5.
黄海冷水域水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夏季深层冷水(简称黄海冷水), 又称为黄海冷水团, 已为海洋物理学家进行过较多的研究。该水域化学研究开展较晚,近年来顾宏堪首先报道了黄海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与黄海冷水密切相关。黄海冷水与其它水团一样,理、化、生物等特性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遗憾的是,迄今尚未见到有关于此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报道。 本文根据1959年海洋调查资料,对黄海冷水域主断面水文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该冷水形成及诸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南海夏季不同深度层次的各站位的温度,盐度,pH,O2,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磷酸盐,硅酸盐等水化学参数作为变量,实施Q型多维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南海的水团可划分为南海表层水,南海次表层水,南海中层水,南海深层水和南海深海盆水等5种类型,聚类分析结果与温盐点聚图解所得的结论完全一致,南海夏季调查的多维聚类分析及T-S点聚图一致表明,南海的海水有着良好的成层结构,自海面至海底的水体运动自然形成了化学性质各异的五个水团。  相似文献   

7.
南海溶解氧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解氧在生物活动较小的情况下,与温盐相似,同样具有保守性。本文基于WOD05数据集中实际观测的溶解氧标准层资料,对南海溶解氧的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进行阐述,指出在浅水陆架区、中央海盆和吕宋岛以东深水区,溶解氧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特点。重点分析了深水区的溶解氧垂向结构,发现其极大值存在季节性变化,量值在冬、春较大,夏、秋较小,出现的深度夏季最深,超过50 m,秋、冬较浅且现象不够明显;极小值基本不存在季节变化,出现的深度约860 m;对比温盐关系曲线,发现溶解氧极大值对应着南海次表层水团上界、衰减缓慢的稳定阶段对应次表层水团高盐核心水层、而极小值则对应中、深层水团的交界。  相似文献   

8.
溶解氧在生物活动较小的情况下,与温盐相似,同样具有保守性.本文基于WOD05数据集中实际观测的溶解氧标准层资料,对南海溶解氧的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进行阐述,指出在浅水陆架区、中央海瓮和吕宋岛以东深水区,溶解氧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特点.霞点分析了深水区的溶解氧垂向结构,发现其极大值存在季节性变化,量值在冬、春较大,夏、秋较小,出现的深度夏季最深,超过50 m,秋、冬较浅且现象小够明显;极小值基本不存在季节变化,出现的深度约860 m;对比温盐关系曲线,发现溶解氧极大值对应着南海次表层水团上界、衰减缓慢的稳定阶段对应次表层水团高盐核心水层、而极小值则对应中、深层水团的交界.  相似文献   

9.
海洋水温的时空分布是海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利用1970-1999年World Ocean Database的6-8月水温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水温垂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水温垂直分布有年代际的变化,上层和下层水温差异有增大的趋势。深层冷水区出现的位置和范围大小也存在变化,以80年代的范围最大。以△T/△z≥0.2°C/m作为跃层判断标准,黄渤海存在明显的夏季温度跃层。温度跃层强度在不同海域有较大的差异,也存在年代际的变化。渤海的温度跃层强度变化较小,基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黄海的温度跃层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认识马里亚纳海沟溶解有机物的垂直变化特征,本文于2015年12月采集马里亚纳海沟从表层至深层的水样,分析其DOC含量和CDOM的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站位DOC含量范围为37.12~58.30μmol·L-1,以表层最高,2 000m次之,之后维持较低含量。CDOM吸收系数a(320)以8 727m处最高,为0.48m-1;4 000m处CDOM的a(320)最小为0.14m-1。CDOM相对含量从表层至4 000m层与DOC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底层则与DOC不同,呈现升高现象。根据CDOM荧光光谱解析出3种类腐殖质和4种类蛋白荧光组分,其中类腐殖质组分荧光强度从表层至底层相对稳定,类蛋白组分荧光信号变化较为显著,尤其2种短波激发类蛋白荧光组分荧光信号的变化与表层较高初级生产、2 000m有机物再生产,以及底层物质的缓慢降解和汇集作用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滨岸潮滩柱样沉积物与孔隙水中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长江口滨岸潮滩柱样沉积物及孔隙水中NH4^ -N、NO3^--N和NO2^--N的剖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孔隙水中NH4^ -N,NO3^--N和NO2^--N剖面分布基本一致,其中NH4^ -N含量最高,这说明有机质的降解反应主要是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中进行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NH4^ -N含量线性相关;NO3^--N和NO2^--N在剖面中以0~20cm变化剧烈,说明表层和深层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赤道深层射流动力模型,研究赤道深层射流对深层浮力源的响应特征,指出线性、连续层化海洋中浮力源驱动下的单一垂直模态建立深层环流的过程等介于线性浅水系统中深水源驱动的深层环流的建立过程。分析赤道深层射流对深层浮力源响应解的某些特征,结果表明,在给定确定波数量值的诸参数下,浮力源在纬向上范围的大小对赤道深层的射流  相似文献   

13.
东海西湖凹陷深层具有广泛发育低渗—致密砂岩气的地质条件。广覆式深埋含煤系烃源岩持续富生烃,为深层低渗—致密气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宽缓海陆过渡相浅水厚层洁净砂岩为主的储集体广泛发育,且深层、超深层砂岩储层依然保持着有效的储集性能,与烃源岩和盖层呈"三明治"交互式叠置,为深层低渗—致密气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与有利的运移和保存条件;深层普遍发育的异常高压为深层低渗—致密砂岩气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充足烃源、叠合连片厚砂岩、异常压力"是西湖凹陷深层低渗—致密砂岩气大规模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  相似文献   

14.
两个吕宋深层入流口对南海北部深层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研究表明南海深层呈现显著的气旋式环流结构并伴有强的西边界流,该气旋式环流由两个入流口进入的吕宋深层入流所驱动。本文利用逆约化重力模成功模拟了南海深层环流,紧接着利用该模式设置了一系列实验探讨南北两个不同吕宋深层入流口对南海北部深层环流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吕宋深层入流口的贡献主要取决于输入的流量大小,但北入流口比南入流口对驱动南海北部深层环流更有效。当吕宋深层入流全部从北入流口进入南海时,南海深层环流和西边界流显著增强;相反地,当吕宋深层入流全部从南入流口进入南海时,南海深层环流和西边界流相应减弱,这可以用位涡守恒理论来解释。拉格朗日轨迹模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吕宋深层入流口可能对南海北部沉积物输运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990年10月日本以南海水重金属垂直分布的一些结果,讨论了溶解态铜、镉和镍的浓度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表层水中溶解态铜的浓度比500m以浅层的浓度高;在4000m以深,溶解态铜达最大值8.2nmol/dm3.溶解态镍的浓度由表层的3.4nmol/dm3变化到深层的8.5nmol/dm3.最高值出现于较冷的水体中.溶解态镉的垂直剖面属良好的营养盐型分布,溶解态镉与磷酸盐呈线性相关,原子比是△Cd:△N:△P=3.5×10-4:14:1.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上碳酸盐岩油田开发难点及面临的挑战,以XX油田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的ODP实施为例,提出了深层生屑云岩储层预测方法。通过古地貌及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综合研究,建立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窄薄储层的配套研究技术,并在该技术的指导下成功完成对XX深层碳酸盐岩油田的储层预测。实践证明该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指导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对于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1983年11月在黄,东海调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温,盐度垂分布类型的地理分布,详细地讨论了秋季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得出,在研究海区内,引起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原因有:(1)海面失热冷却产生的垂直对流作用;(2)秋季季风已转变为北风,在北风(特别是北风大风)的驱动下,迫使表层水向南向外扩张的影响;(3)深层暖平流(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向岸向北伸展或切入的影响;(4)在锋区,高温  相似文献   

18.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水团及水交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于2018年1–2月在南极半岛周边海域获得的温盐、海流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调查区域主要水团及水交换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区域内主要存在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暖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底层水。威德尔海的暖深层水、威德尔海深层水通过南奥克尼海台东侧的奥克尼通道、布鲁斯通道和南奥克尼海台西侧的埃斯佩里兹通道进入斯科舍海,其中奥克尼通道的深层海流最强,流速最大可达0.25 m/s,密度较大的威德尔海深层水可以通过此通道进入斯科舍海;布鲁斯通道海流流速约为0.13 m/s,通过此通道的暖深层水位势温度较高;埃斯佩里兹通道海流流速约为0.10 m/s,通过此通道的暖深层水位势温度最低,威德尔海深层水密度最小。在南奥克尼海台东西两侧均观测到南向和北向的海流,但整体上来看,向北的海流和水交换更强。水体进入斯科舍海后,沿着南斯科舍海岭的北侧向西北方向流动,流速约为0.21 m/s。德雷克海峡中的南极绕极流仅有一部分向东进入斯科舍海南部海域,且受到向西流动的暖深层水、威德尔海深层水的影响,斯科舍海南部海域的绕极深层水明显比德雷克海峡中绕极深层水的高温高盐性质弱;受到南极绕极流的影响,南斯科舍海岭北侧的威德尔海深层水比南侧暖。南斯科舍海岭上的水体可能受到北侧绕极深层水、暖深层水,西侧陆架水,东侧冬季水的影响,因此海岭上水体结构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丁宗信 《海洋科学》1994,18(2):47-51
用1983年11月在黄、东海调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温、盐度 垂直分布类型的地理分布,详细地讨论了秋季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 得出,在研究海区内,引起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原因有:(1)海面失热冷却产生的垂 直对流作用;(2)秋季季风已转变为北风,在北风(特别是北风大风)的驱动下,迫使 表层水向南向外扩张的影响;(3)深层暖平流(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向岸向北伸展 或切入的影响;(4)在锋区,高温(或低温)高盐(或低盐)水沿等面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和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南海西沙海域深层存在较强的近惯性振荡,其生成源为台风过境能量输入,绝大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在海洋浅层耗散,不向海洋深层传播;仅在少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的80%~85%耗散在500 m以浅区域,有大概15%~20%继续向海洋深层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