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融入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英国伯明翰市中国旅居群体为例,着重探求文化融入与生活质量间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生活质量与英国文化融入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86,与国际认可的Ward系数基本吻合;在文化融入的众多指标中,"与本地居民交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中国旅居群体在伯明翰的文化融入状况处于从"基本生存"向"身份认同"转化的过渡期,希望与本地居民交往并得到认可与尊敬,但是这种需求远远没有实现,致使整体生活满意度偏低。为了缓解文化冲击带来的焦虑,中国旅居者特别是"分离"等类型的群体十分依赖中国文化并从中寻求各种支持,表现为居住的集聚及族裔经济的繁荣。但研究表明,对母国文化身份的坚守与生活质量提升并无直接关联;而"整合"与"同化"人群英国文化融入的行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较强的情况下,生活质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王金莲  苏勤 《地理研究》2021,40(2):462-476
第二居所旅居在流动谱系中介于短时性旅游与永久性旅游移民之间,是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地理学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宏大的结构叙事向后现代的多元与微观化转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借鉴符号互动理论,探析第二居所旅居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差异的建构及其对社会互动的作用过程与机制。结果发现:旅居者与当地居民所处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内在差异,使得三亚市存在着明显的“三亚人”与“东北人”之间“我者”与“他者”的对视;这些内在差异经过“人”的定义与解释被赋予特殊意义,并基于“外地人”与“本地人”身份符号意义建构出新的内涵,影响两者的互动实践;其具体作用过程包括:不了解对方、污名化对方、不愿与对方交往3个阶段。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互动的内在运作机制,有利于宏观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旅居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浩然  安宁  朱竑 《地理科学》2020,40(10):1627-1635
流动性重塑了人地关系,地的再领域化过程可以视为一种跨阶层的垂直流动。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原有的城市行政结构体系。撤县设区是典型的城市的垂直流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县城本地居民的身份政治,以及他们与县城、新城之间的关系亦随之改变。以广州为例,通过研究撤县设区中本地居民与领域空间的关系重构,进而探讨流动性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变化。研究发现: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其身份政治在再领域化的过程中,从旧领域的多数群体转变为新领域的少数群体。这种转变导致本地居民排他策略的形成,并由此形成了新领域中的一个抵抗空间,重构了本地居民、旧领域和新领域之间的人地关系。研究城市的再领域化过程是对地理学探讨流动性的有效补充,有利于从地的视角更深入理解流动性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丽  张拓  胡玲玲 《热带地理》2021,41(5):1034-1045
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即“村改居”)给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化,特别是迁入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混合居住对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类居民在不断互动与融合中重新形成地方认同并成为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以灵宝市Y社区为例,运用统计检验、因子分析法、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本地居民和迁入移民在地方认同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的地方认同水平高于移民居民,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的社区参与、情感性的社区意义以及决策性的去留意向方面;2)本地居民更加重视社区参与,移民居民虽然关心社区生活环境,但社区参与行为明显缺乏;本地居民和移民居民的情感认同分异显著,前者形成自我建构联结型情感认同,而后者产生他者凝视依附型的情感认同;去留意向表现出户籍-年龄异质性,本地居民比移民居民的去留意向更为明确,年轻居民搬离社区的意愿更强烈;3)地方认同差异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中,社区管理制度、地方自然、文化环境以及居民身份差异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姜辽  苏勤 《地理科学》2014,34(7):840-847
在建构主义研究范式的指导下选择多元话语分析方法,以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为案例地,对古镇文化身份的脆弱性进行社会建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政府旅游发展政策的改变、开发商的本质、传媒与专家系统的推力、游客凝视及对文化的态度、外来人群及其影响下原住居民的交往方式和价值取向共同建构了古镇文化身份脆弱性的形成过程。最后提出改造物质与生活环境、营建文化共同体、提倡理性交往等古镇文化身份脆弱性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建构主义研究范式的指导下选择多元话语分析方法,以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为案例地,对古镇文化身份的脆弱性进行社会建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政府旅游发展政策的改变、开发商的本质、传媒与专家系统的推力、游客凝视及对文化的态度、外来人群及其影响下原住居民的交往方式和价值取向共同建构了古镇文化身份脆弱性的形成过程。最后提出改造物质与生活环境、营建文化共同体、提倡理性交往等古镇文化身份脆弱性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以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市南长街为例,对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与居民身份重构的关联分析中,居民对旅游影响下的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3种类型空间演化感知影响度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2)旅游空间生产下社区性的转变对居民主体产生了明显的“挤出与吸纳”效应,使得南长街居民类型更加复杂化。(3)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存在被动性的心理审视视角,同时对南长街旅游空间生产存在“我者、他者”并存的感知心理。(4)对南长街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游离或融入”的心理定位分析发现,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空间演化存在感知度、融入性均较高的表达状态,而对生态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旅游实践则持以游离性的旁观者角色。  相似文献   

8.
周榕  石磊  庄汝龙 《地理学报》2023,(6):1553-1572
旅居养老是养老需求升级的产物,有效契合了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把握旅居养老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推拉理论构建发展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乡村旅居养老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揭示和剖析了典型发展模式。研究发现:(1)旅居养老是老年群体出于深度体验与生活居住的双重目的,前往旅居地持续性居住的养老方式,对其内涵的把握需厘清行动主体、行为动机、时间界限、移动距离等关键性问题。(2)在时间维度上,中国乡村旅居养老经历了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表现为类型结构优化、社会资本参与度提升、市场发展细分化的趋势。(3)在空间维度上,旅居养老的发展与“胡焕庸线”呈强关联性。2005—2020年间高密度核心区由长三角“单级核心”向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足鼎立”格局演化。(4)在“推力—拉力—中间障碍”的分析框架下,现阶段中国旅居养老的发展以拉力为主导性驱动力,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旅游度假区数量等影响因素。(5)基于对地域发展因素的综合研判,将乡村旅居养老归纳为自然依托型、文旅依托型、康养依托型与多元混合型4种典型发展模式,并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发展路...  相似文献   

9.
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即"村改居")给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化,特别是迁入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混合居住对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类居民在不断互动与融合中重新形成地方认同并成为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以灵宝市Y社区为例,运用统计检验、因子分析法、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本地居民和迁入移民在地方认同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的地方认同水平高于移民居民,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的社区参与、情感性的社区意义以及决策性的去留意向方面;2)本地居民更加重视社区参与,移民居民虽然关心社区生活环境,但社区参与行为明显缺乏;本地居民和移民居民的情感认同分异显著,前者形成自我建构联结型情感认同,而后者产生他者凝视依附型的情感认同;去留意向表现出户籍-年龄异质性,本地居民比移民居民的去留意向更为明确,年轻居民搬离社区的意愿更强烈;3)地方认同差异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中,社区管理制度、地方自然、文化环境以及居民身份差异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语境中,流动群体因其承载的源地文化基因与在地饮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地陷入维系源地饮食与融入在地饮食的两难境地,从而引发了饮食调适与身份焦虑等问题。尽管学界探讨了流动群体在不同饮食文化影响下的调适策略,但大多将固守源地文化与接纳在地文化进行对立,忽视了个体能动的协商过程。论文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以广州流动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跨地方饮食适应过程中采取的多元策略及身份协商。研究发现,在不同地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下,流动群体跨地方饮食适应的策略包括饮食同化、饮食融合、饮食隔离与饮食边缘化。在不同策略之下,流动群体的日常饮食实践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并使得原本单一的源地身份认同趋于复杂化。论文提出了跨地方饮食适应的分析框架,讨论了饮食适应的多元策略与身份协商之关系,为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移民与饮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在实践层面上有利于促进流动群体的饮食适应与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视角下的出国旅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谨  白凯  孙星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48-1158
近年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出国旅居现象正逐步升温。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关于出国旅居问题的研究文献, 总结出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海外留学、跨文化冲突与融合, 及旅居者启程前与归国后的适应。相关文献显示, 虽然以往的出国旅居研究没有地理学背景的学者介入, 但其中却存在或隐含了一条明确的地理学“人—地—时空”研究脉络, 旅居者随着空间改变对新地区文化的适应甚至认同, 就是旅居者产生“地方感”的过程。由此提出, 应将出国旅居明确纳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从地理学视角来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A geomagnetic precursor to the 1979 Carlisle earthquak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mmary. A study of horizontal field transfer functions, in the period range 10–104s, has been made for the 2 yr period preceding the 1979 Carlisle earthquake (magnitude 5). The study using two sites, local to and remote from the earthquake epicentre, reveals that a precursory effect is observed at short periods (<102s) some 35 km from the main epicentre. The results indicate a change from two-dimensional geolectric anisotropy to a more conductive three-dimensional geoelectric configu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北京、深圳、成都和中山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抽样调查监测数据,采用计量模型探讨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与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生代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回流意愿,且不同类型(智力型、投资型和劳力型)在回流意愿和区位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2)其回流意愿受个体“客观属性”(人口学因素、经济因素)与“主观感知”(经济地位感知、社会心理感知)双重影响,特别是人口学因素和社会心理感知。3)就回流区位选择而言,人力资本是影响其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省会城市最显著的因素;主观感知中的城市社会适应、家庭“心理成本”和家乡生活方式认同与其选择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的地级市显著相关;客观属性中的人口学因素(性别和年龄)、在外务工时间主要影响其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的县(市、区)或乡镇;经济因素中的个人收入对各类回流地的选择均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回流区位的选择是综合“生存”与“发展”两方面需求的结果。建议未来精准施策,尤其要注意地级市的人口回流;在重视吸引人才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问题,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推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州外来研究生岭南文化融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高校密集地之一,广州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来此读研深造。异地求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融入过程。首先采用语义集调查法,明晰外来研究生对岭南文化的3个基本审视基点:高消费经济、学术氛围差、竞争压力大。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外来研究生群体对岭南文化的认知评价和适应范式进行了逐一剖析,总结得出其在岭南文化融入进程中表现出倾向于主动吸纳、自觉内化和行为仿同的融入特征,并呈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共存文化融入型态这一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5.
《Urban geography》2013,34(1):57-77
The concept of diaspora as an active agent in the making of transnationalism has been a subject of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nd heated debat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eterogeneous subethnic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s and their spatial manifestation, using Hong Kong as a case. With its colonial connections and strategic location, Hong Kong has functioned as a center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in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The great spatial mobility demonstrated by the Hong Kong sojourners or their "refugee mentality," as it is known, is found to be deeply rooted in their subethnic identity in the n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patial data collected in 1961 and 1996 reveals an uneven geography of subethnicity polarized by the elite English and Shanghainese on the one end and the local Kejia people on the other end. Despite the processes of deterritorization and displacement, the great spatial mobility of the Hong Kong sojourners and the diasporic landscape they have created have remained effectively shaped by their place-based ethno-linguistic identities. The seemingly "ungrounded empire" of Chinese diaspora capitalism, in which Hong Kong has played a crucial part, has been based on preexisting place-specif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鄂陵湖现代湖盆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德福  李世杰  陈炜  姜永见  聂欣 《地理科学》2011,31(10):1261-1265
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淡水湖。通过基于GPS-RTK的技术定位以及测深仪的水下地形测量,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遥感数据分析,应用湖沼学理论,对鄂陵湖的湖盆形态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发现鄂陵湖最大水深33.2 m,平均水深15.55 m,湖长37.49 km,湖面最大宽度32.3 km;平均宽度16.76 km,岸线长226.3 km,湖面面积628.47 km2,湖泊容积97.76×108m3,湖盆形态为接近抛物线体形式的构造断陷湖,而不具备第四纪冰川侵蚀湖盆的地貌特征。研究结果可以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黄河源区的水量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7.
张机  徐红罡 《地理科学》2016,36(7):1057-1065
以社会角色与角色冲突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云南丽江白沙村当地纳西族居民家的微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居民与游客在互动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游客在家空间的互动过程中,双方各自存在角色内冲突的现象,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两种角色间冲突现象。互动双方在处理这些角色冲突的过程中,既反映出当地居民对经济利益的诉求,也反映出当地居民与游客在家空间中的地位与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多层级定序因变量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传统经济学视角出发的个体生活满意度研究往往忽略了数据的嵌套性,多层级模型更适用于地理学中分析不同层级地理单元特征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采用多层级定序因变量模型,以北京为例,研究居民生活满意度在城市内部街道和居住小区尺度内的异质性,并研究了高层级地理空间单元的属性特征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在居住小区层级的异质性远高于街道层级,个体自身的社会经济属性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高收入、老年人、北京户口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更高。除个体属性特征以外,居住小区的类型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商品房小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保障房和单位房小区居民。  相似文献   

19.
谢涤湘  常江  朱雪梅  陈鑫 《热带地理》2014,34(4):482-488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热点,但其过于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受到普遍质疑。文章以广州荔枝湾涌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分别从景观环境、社会人文、旅游功能和地方依恋等4个维度对游客的地方感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游客更为关注景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景区给予的情感体验;逗留时间越长,对景区环境的评价更低;随着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游客的地方依恋逐渐下降。进而指出环境质量的提升使游客对荔枝湾涌的风景与环境有了较高的感知与认同,在对历史文化、景区特色及旅游秩序满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景区的商业及其他配套服务功能的失望。进一步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展示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质,加强地方性营造,完善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旅游市场定位,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持续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Immigrant and refugee acculturation has both behavioral and spatial manifest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acculturation process of Hmong refugees in California's San Joaquin Valle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the concepts and uses of space and plac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mong 120 H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settlement and use of space is trace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al practices in Laos through the refugee camp experience to the first and 1.5 generation enclaves. Each generation has recreated and adapted the immediately preceding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 such that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 use of space by the 1.5 generation only minimally resemble traditional culture, yet maintain its underlying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