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达  黄润秋  裴向军  刘卫华 《岩土力学》2008,29(5):1425-1429
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溪洛渡水电站某危岩体的两种可能失稳模式(剪切坠落或拉裂倾倒失稳),进而建立了相应的稳定性计算极限平衡力学模型,而且对危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危岩体抗拉裂倾倒稳定性较差,剪切坠落失稳的稳定性系数较高。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危岩体倾倒失稳时,安全系数为1.5时的锚固力,进而提出了危岩体加固方案:充填凹岩腔+填充裂隙+预应力锚索+锚杆联合加固,数值模拟表明此加固方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岩体蠕变效应的锚杆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国军  陈卫忠  王永刚 《岩土力学》2010,31(Z1):150-155
考虑岩体蠕变效应的锚杆应力分布及变化特征对研究工程锚固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首先从锚固微元体受力特点的角度出发,研究微元体在围岩蠕变条件下的受力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论:蠕变岩体下锚杆锚固力的变化趋势和岩体所受应力状态及其变形密切相关。当微元体受拉时,锚杆轴力随时间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当微元体受压时,锚杆轴力则随时间不断减小。针对锚杆在黏弹塑性围岩体中的受力分布,以解析方法推导了锚杆应力峰值所在位置与围岩体塑性区重合的重要结论,且从工程数值计算角度进一步验证了锚杆应力峰值的位置特点,并分析了地下工程中锚杆应力随围岩体蠕变而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Goodman-Shi的块体理论和A.R.Yarahmadi Bafghi的关键块体群理论,提出确定危岩边坡关键块体和关键块体系统的几何分析法和矢量分析法,建立边坡危岩的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分析危岩体破坏机理,针对不同变形破坏机理的关键块体系统提出合理、安全和经济的危岩边坡加固新方法--关键块体系统锚固法(KSA法)。通过建立集丹公路K49+790 m-K55+550 m段危岩边坡的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结合其坡体及岩体结构特征,分析边坡危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和锚固机理,提出顶部危岩清除、碎裂结构坡面喷射混凝土、块裂结构坡面挂网和块状岩体锚固的清-喷-网-锚联合锚固的系统锚固方案,加固该段危岩体。运用该法锚固方案较传统方法节省锚杆35%、SNS网32%及腰梁19%。  相似文献   

4.
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锚固工程施工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链子崖危岩体治理重点单元--“五万方”危岩体预应力锚索加固工程施工方案。在锚固设计中,推荐了1000kN、2000kN和3000kN三种预应力锚索,并给定了相应的锚索参数和施工方案。五万方危岩体现今稳定性极差,因此,锚索的张拉顺序及锁定锚固力的大小关系到锚固工程的成败,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考虑锚杆拉杆拉断、拉杆从注浆体中拔出、锚固段注浆体从岩体中拔出、外锚头破坏以及垫墩底岩体的压坏等失效模式,利用系统可靠性原理和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建立了双滑块边坡多锚杆锚固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基于蒙特卡罗随机抽样原理提出了该类边坡锚固系统破坏概率的直接求解方法。最后结合算例,分别基于中值安全系数和破坏概率指标分析了各计算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讨论了锚杆锚固角和被动滑块可能滑裂面倾角对锚固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重灾区,由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很多,其中危岩体稳定性判定为灾害治理重点工作。基于可靠度理论,针对坠落式危岩体稳定性极限状态特征,建立其可靠度判定概率极限状态方程,并采用现场量测及概率统计方法,对功能函数中危岩破裂面倾角、危岩等效摩擦角、单位长度危岩体重力、危岩等效黏聚力c、危岩体高度h等基本变量的均值、变异性及分布形态进行确定。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坠落式危岩体稳定性可靠度指标计算方法,同时对各基本变量的可靠度敏感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危岩破裂面倾角、危岩等效黏聚力c、危岩的高度h、单位长度危岩体重力、危岩等效摩擦角,研究成果为坠落式危岩体稳定性判定和治理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震诱发的边坡失稳是一种重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建立了一个边坡的数值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静力状态下锚固前后边坡的塑性区、水平位移和滑移面,地震作用下锚固前后边坡的塑性区、各个时刻的水平位移、锚杆轴力分布和塑性状态,然后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并探讨了边坡破坏的机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锚杆对边坡的加固效果十分显著; 锚杆在发挥锚固作用时主要受拉,且随着锚杆位置高程的增加,锚杆的轴力减小; 有无锚杆支护的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方式不同。研究结果为锚固边坡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变质片岩区的边坡破坏与结构面和坡面的组合密切相关,块体理论在分析结构面和坡面组合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秦岭北坡西安市黑河水库左岸108国道边坡为例,说明变质片岩区边坡稳定性的块体理论分析方法。作为准备工作,本文编制了块体理论相关程序和制作等密度图的相关程序。通过现场调查,本文将黑河库区108国道沿线边坡分成了15段,其中有4个潜在崩塌段。针对这4个潜在崩塌段,本文在每段中选取一个典型点,借助自编程序,使用块体理论分析方法寻找可动块体、关键块体并计算剩余下滑力。计算所得关键块体的结构面组合形式和实际相吻合,所得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表明4个潜在崩塌段中有3段崩塌危险性较高,且需要采取工程措施以防止崩塌阻断108国道。说明了变质片岩区边坡稳定性的块体理论分析方法,对变质片岩区其他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长黏结性预应力锚杆是一种结构和锚固机制新颖的全长锚固锚杆,已有的研究缺少锚杆孔壁形态对锚杆承载能力影响的分析。锚杆孔壁结构面起伏形态具有自仿射分形特征,详细分析了结构面抗剪强度、注液压力、张拉荷载与结构面分形维数D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自计算与分析方法,得出施加的注液压力应小于锚固围岩体的抗压强度,以及随着维数D增加,张拉荷载亦相应增加,确定了锚固承载层与岩体结构面失稳判断的准则。探讨了全长黏结性预应力锚杆锚固性能。研究为其设计、试验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渗透压力作用下加锚裂隙岩体围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李术才  王明斌 《岩土力学》2009,30(9):2843-2849
岩体中裂隙水的存在加剧了岩体结构围岩损伤;锚杆作为岩体工程的重要支护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岩体加固工程中。结合无损伤材料的柔度张量的概念,用裂隙附加柔度张量来表示裂隙对岩体的损伤影响;引入渗透压力附加柔度张量的概念来定义渗透压力对裂隙岩体强度的损伤影响;利用附加刚度来反映锚杆对裂隙岩体的加固作用,附加刚度求逆即得柔度张量。对渗透压力作用下锚固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损伤场相互作用及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能量互易定理,自洽理论等,分别在压剪和拉剪应力状态下推导了渗透压力作用下加锚裂隙岩体等效损伤模型,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应用半解耦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有限元程序化。在有限元程序中,将渗透体积力化为等效节点力,参与各单元间应力调整且表现为岩体变形过程中刚度的降低;锚杆锚固力等效为单元节点力,并体现为岩体整体变形刚度的提高。结合工程实际,着重讨论渗透压力作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渗透压力对岩体围岩变形破坏及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丙丽  张金厚  张路青 《地球科学》2022,47(12):4417-4427
地震是高位危岩体失稳崩塌主要诱因之一,而结构面强度与变形特性对高位危岩体稳定性起关键控制性作用.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高位危岩体动力失稳机制,基于数值试验研究结构面震动劣化效应,并利用极限平衡法对高位危岩体动力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构面的峰值抗剪强度随着循环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幅度愈来愈小,最终趋于稳定值;随着起伏角度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幅度随着循环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在同一起伏角度下,随着循环剪切幅值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基于回归分析法建立结构面震动劣化数学模型,并提出一种考虑结构面震动劣化的高位危岩体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高位危岩体动力稳定性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21,(3)
边坡危岩体是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选取景电二期四泵站厂后边坡危岩崩塌为研究实例,从工程地质条件、危岩体的特征、类型、成因、稳定性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效可行的工程处理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危岩体主要分为倾倒式、错断式和拉裂式。危岩体是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共有9处危岩体。多属不稳定,通过采取相应工程处理措施,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向家坝进水口高边坡系统锚杆受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家坝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地质条件较好,坡形较合理,设计拟采用系统锚杆对其进行加固。由于系统锚杆作用的被动性和边坡岩体变形的非均匀性,使得不同位置的锚件的应力出现较大的差别。利用有三维弹黏塑性有限单元法对向家坝进水口边坡中系统锚杆的受力状况进行了模拟和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边坡岩体不同部位的锚杆受力与被锚岩体的位移变形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设计采用的逐步开挖逐步锚固的施工步骤,使得先期锚入的锚杆受力随着后期开挖锚固的进行而逐渐加大。其计算结果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可回收式锚杆抗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有师  刘汉龙  龚医军 《岩土力学》2010,31(6):1813-1816
为了研究可回收式锚杆的锚固机制,结合实际边坡加固工程进行了不同长度锚杆的现场抗拔试验研究,得到可回收式锚杆的p-s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可回收式锚杆属于压力型锚杆,能较好地发挥锚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承载力较高,防腐性能好,回收方便;该锚杆存在着一个临界长度,当锚固长度超过其临界长度时,再增加锚固长度对锚杆抗拔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该锚杆杆体在回收后不造成地下空间的污染,尤其适用于临时性和短期工程加固。试验验证了该锚杆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对该锚杆今后的工程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郭见扬 《岩土力学》1991,12(2):23-30
采用常规的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对岩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对整体评价的结论掩盖了岩体内部潜在危险区和相对稳定区的差别。文中首先研究了分块的稳定性,对剩余下滑力ei=0的单元分块给予特别注意,并称之为零力单元(分块)。对零力单元的几何特征及其实际意义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并指出凡对跨越零力单元的大分块或整体评价为稳定的边坡岩体,应特别注意岩体内潜在不稳定区。文中进一步研究了作者称之为零力边界B0的问题。若岩体内存在零力单元(分块),当整体安全系数大于1(意味着岩体是稳定的)时,将存在一个零力右边界,其左侧(边坡临空一侧)岩体分块具潜在不稳定性;当整体安全系数小于1(意味着岩体是不稳定的)时,将存在一个零力左边界,其右侧岩体分块,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最后作者具体研究了陡坡极限高度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佳龙  贺雷  冯自霞  王宝齐 《岩土力学》2016,37(Z2):375-380
针对某220 kV变电站岩质高挖方边坡,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法,设置不同锚杆打入角度和长度方案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优化了锚杆设计参数,评价了坡顶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和锚杆应力监测对锚杆加固效果。结果表明,(1)随着锚杆打入角度的增加,边坡安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优锚固角度,确定22°为最优锚固角度;(2)边坡下部锚杆受力大于上部锚杆受力,设计时应有重点考虑下部锚杆参数。当边坡安全系数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增大下部锚杆截面尺寸或增加锚杆长度;(3)各排锚杆应进行不等长设计,锚杆长度通过极限平衡法量取潜在滑动面到坡面的距离进行确定和验算;(4)现场监测结果显示优化设计后的锚杆参数加固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7.
双滑块边坡锚固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昌富  成晓炜 《岩土力学》2012,33(1):197-203
考虑锚杆锚固段从岩体中拔出、拉杆拉断、拉杆从注浆体中拔出等失效模式,利用系统可靠性原理和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并基于Monte-Carlo抽样原理提出双滑块岩质边坡锚固系统破坏概率的直接求解方法。同时考虑锚杆钢筋的腐蚀与软弱滑动面抗剪强度c、? 的时变性,建立了考虑锚杆多失效模式双滑块岩质边坡锚固系统的时变可靠性模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软弱滑动面上的强度参数c、? 的时变性和注浆体与围岩之间的抗力时变性对锚固系统的破坏概率的影响较大,而锚杆的腐蚀对锚固系统破坏概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锚杆从锚固方式上可划分两种:端部锚固方式和全长锚固方式。全长锚固锚杆作为工程支护中的一种重要锚杆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非连续变形分析(DDA)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非连续变形的岩石断裂分析(DDARF)方法中锚杆为端锚形式,且只考虑了锚杆的轴向作用,而忽略了锚杆作用力对锚固岩体的侧向限制。为了更好地理解锚杆的支护机制,考虑锚杆的剪切作用,提出了DDARF中一种新的锚固形式--全长剪切锚杆支护形式。用改进的全长剪切锚杆支护方法对一公路隧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与端锚支护形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全长剪切锚杆支护方法是有效的,锚固效果比端锚支护更好。  相似文献   

19.
张伟  刘泉声 《岩土力学》2014,35(8):2231-2240
为了研究锚杆对节理剪切性能的作用机制和模式,开展了锚固节理岩体的实验室剪切试验,模拟了不同强度的岩体在剪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对比了锚杆加固前、后岩体的剪切变形规律,分析了节理岩体强度、预应力及锚固方式对节理的抗剪能力的影响,试验过程中通过应变片测点监测锚杆轴力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节理剪切过程中锚杆的轴向受力机制和变形特性。剪切试验完成后,取出剪切变形后的锚杆,统计了变形段长度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剪力-位移曲线存在明显的3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塑性强化阶段,曲线近似呈现双直线特征,弹性段锚杆主要发挥销钉作用;屈服段锚杆的轴向作用开始调动,锚杆同时存在销钉和约束作用;塑性段锚杆不再发挥销钉作用,只是依靠其轴向约束作用限制岩体的变形;曲线表现出韧性增强的剪切性能,这就使得锚杆锚固节理岩体的破坏特性由脆性转变为塑性,从而提高了岩体的稳定性和安全度。节理面的滑动对锚杆产生剪切作用,由于切向变形而产生了附加的锚杆轴向变形,锚杆的轴向应力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呈增长的趋势,变形剧烈区域集中于节理面附近,且距离节理面越近其轴向应力增大越多。  相似文献   

20.
柠条锦鸡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主要的护坡和水土保持灌木,然而对该灌木根系锚固作用机理及其固土护坡效应方面仍缺乏系统性认识。鉴于此,该项研究在阐明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根系对黄土斜(边)坡浅层土体稳定性贡献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内生长期为11 a的柠条锦鸡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根系挖掘试验、原位拉拔试验和理论分析,明确了假定滑动面条件下根系锚固力取值,并进一步定量评价了柠条锦鸡儿根系对黄土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根系在地表没有“锚头”结构,故在确定滑动面几何特征的情况下,柠条锦鸡儿根系所能提供的实际锚固力大小取滑动面以下锚固段根系最大抗拔出力和滑动面以上根系锚固反力之间的最小值较为合理;生长期为11 a的单株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于最大厚度为2 m的圆弧形滑动面不同条块上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增幅为0.018%~0.427%,当单株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潜在滑动面中上部条块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相对高于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最顶部和下部条块;当4株柠条锦鸡儿根系以2块条块的间距(约3 m)作用于潜在滑动面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可提高1.035%~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