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成  徐浩  郑颖人 《岩土力学》2010,31(Z2):260-264
针对近年来隧道近接建筑桩基的情况较多,且施工控制难度大和造价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计算了多种不同情况下桩基础与隧道相互影响的隧道安全系数,包括桩基距隧道水平距离的影响、桩基埋深的影响和桩基荷载的影响。总结并提出了有实际意义的安全系数变化规律,计算表明,隧道近接桩基的临界距离为1倍洞径,当隧道与桩基水平距离大于1倍洞径时,桩基与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桩基荷载的变化对隧道安全系数有较大影响,荷载增大1倍,安全系数约减小1/4。结论为隧道近接桩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岩溶地下水是诱发隧道发生突(涌)水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岩溶裂隙水对隧道围岩的危害越来越成为岩溶地区隧道建设中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基于目前岩溶裂隙水突出机制研究现状,运用岩溶地质学、工程水力学和断裂力学相关理论分析岩溶地区隧道水岩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了水岩相互作用对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发生突(涌)水的影响,揭示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前后过程的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岩溶隧道裂隙水突出是裂隙岩体在岩溶水及水压的持续作用下受施工外力干扰发生劈裂的结果,岩溶水和水压在裂隙岩体突水破坏过程中的力学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突水蓄势期岩溶水对裂隙岩体的软化溶蚀作用、水压对裂隙岩体的劈裂作用,突水失稳期水流的冲刷扩径作用、水压对突水量的动力控制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以断裂力学、弹塑性力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岩溶隧道岩溶裂隙水突出的最小岩石防突厚度概念,推导了其半解析解表达式,并为工程实例所验证,其结果可为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突水理论与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肖明清  孙文昊  韩向阳 《岩土力学》2009,30(4):1041-1045
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衬砌管片上浮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且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大直径盾构隧道的上浮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应用有限元法,对地层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注浆材料的性质等影响盾构衬砌环上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对衬砌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受力状态的分析,对衬砌环上浮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据此针对大直径盾构隧道的特点,提出了施工、设计过程中控制衬砌管片上浮的对策和措施,可为盾构隧道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丽  郑刚 《岩土力学》2011,32(Z2):621-627
采用对隧道洞室周边及开挖面的土体施加由盾构机引起的各种荷载的方法模拟盾构施工,通过变化隧道埋深、隧道数量及开挖顺序研究盾构法开挖隧道对邻近摩擦单桩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与桩的水平距离不变时,隧道埋深存在一个临界值,当隧道埋深为此临界值时隧道开挖引起的桩顶沉降、桩身侧移最大;隧道埋深较小时,隧道开挖会使桩产生较小的上移;隧道与桩的水平距离缩小相同值时,隧道埋深越小,开挖引起的桩顶沉降增加量越大;双隧道开挖引起的桩顶最终沉降量大于单隧道开挖引起的桩顶最终沉降量;双隧道同时开挖引起的桩顶沉降量、桩顶最大侧移大于双隧道先后开挖引起的桩顶沉降量、桩顶最大侧移;无论是同时开挖还是先后开挖,垂直双隧道引起的桩顶沉降量明显小于平行双隧道引起的桩顶沉降量。  相似文献   

5.
洪文之 《青海地质》1995,4(1):54-58
大坂山公路隧道位于青海西宁市-甘肃省张掖市公路,自南向北穿越大坂山主峰。隧道轴线长约1.538km。轴线走向29度,系国内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由于隧道址区所处的特殊地形地质背景条件,必须查明一些特殊的隧道工程地质问题,经工程地质勘探查明了:一、大坂山址区不存在多年冻土,仅发育季节冻土,对隧道工程危害不大;二、隧道围岩类型分类四类、11段,其中稳定性好的V类围岩占隧道全长51%,Ⅳ类围岩占15%,Ⅲ  相似文献   

6.
刘博  徐飞  赵维刚  高阳 《岩土力学》2022,(S1):452-468
近几年隧道工程向长大深、多场多相耦合方向发展,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时极易诱发结构失稳病害。针对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地铁隧道阐述隧道工程结构模型试验系统设计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山岭隧道模型试验考虑了隧道穿越不良地质体,承受高地应力、高岩溶水压力和高地震动等荷载条件,但受装置尺寸限制,无法模拟围岩高地应力水平。山岭隧道模型试验以平面应变模型为主,缺乏大型真三维应力条件下多种错动形式的活化错动断层的模拟。水下隧道模型试验已实现稳定的高水压力加载,但仍无法实现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真三维水下环境模拟且试验箱可视性较差,仅能通过洞口涌水量表征隧道的渗透水状态,无法得到围岩内部变形规律。城市地铁隧道运营时一般受列车动荷载、路面荷载、邻近施工扰动的共同影响,目前模型试验通常考虑单一荷载下隧道的振动响应,且往往忽视了管片接缝和裂隙等结构特征,需要设计新颖、高效的局部加载装置,得到管片薄弱环节的极限变形特征,保障地铁运营安全。最后,总结隧道工程模型试验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需要研制透明相似材料改善模型内部可视化功能,针对高地应力条件下不良地质条件研制尺寸可拓展的三维静动耦合加载模...  相似文献   

7.
桩基础荷载对邻近已有隧道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城市密集的高层建筑桩基础对临近隧道的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理解桩群荷载对已建成隧道的影响,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1)利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桩列荷载作用对邻近已有隧道的变形及受力影响,并研究了桩群参数变化(包括桩间距以及桩基础与隧道结构净距)对现存隧道的影响;(2)分析计算了上海太平洋2期广场工程对邻近地铁1号线隧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单侧存在桩列荷载作用时,隧道变形以沉降为主,水平位移较小,同时隧道结构向桩基础方向产生一定扭曲,这对于运营地铁是十分不利的;桩基础荷载造成隧道所受弯矩分布向桩基础方向偏转;随着桩间距、桩与隧道净距的增加,隧道拱顶下沉量以及弯矩变化最大值相应减小,沿隧道方向桩间距变化影响大于垂直隧道方向桩间距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隧道施工技术与市场展望地矿部勘查技术司安耀五一年多来,在为坑探市场服务中,接触了大量的隧道市场信息和招标工程。现做些介绍。1隧道工程市场概况隧道工程市场前景广阔,国家基础行业水利、交通、能源中有大量的隧道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九铁路、两纵两横4...  相似文献   

9.
达坂山公路隧道冻土工程问题和工程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玉 《冰川冻土》2006,28(6):833-837
达坂山公路隧道位于高海拔寒冷地区,自然条件非常独特(高寒、低氧、多雨雪、冬季较长等),地质条件又很复杂,这些不利因素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工程的冻害及水害的防治;隧道的开挖、贯通和营运,改变了原有的温度场、应力场和地下水的迳流排泄途径;传统施工方法受到挑战等.隧道工程的冻害及水害的防治是关系到隧道能否正常营运的关键.为了克服和解决以上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采取了必要的的工程措施和先进的施工方法,确保了该隧道的顺利竣工和正常营运,为建设同类隧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根据隧道掘进掌子面处突出性淹埋整个掌子面塌方的地质信息,建立GM(1,1)灾变模型,超前预报了其塌方的范围,经隧道掘进验证,预报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瓦斯系隧道建设中的不良地质现象,前期预测的成败是后期成功治理的关键。本文以董家山隧道勘查为例,探讨了在瓦斯隧道勘查中的关键问题,为同类工程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某公路瓦斯隧道综合勘察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斌  利奕年 《岩土力学》2011,32(4):1273-1277
瓦斯赋存位置的确定和瓦斯动态监测是瓦斯隧道勘察的两大关键问题。针对某公路隧道掘进过程中发现的瓦斯气体,采用地质调绘、施工地质预报(物探、地质超前钻探)、瓦斯监测等手段进行综合勘察,研究瓦斯储气构造,分析瓦斯成因,并对该隧道未开挖洞段的围岩瓦斯特征进行了预测预报,提出瓦斯风险段落。研究表明,虽然该隧道具有充分的瓦斯形成地质背景,但瓦斯赋存特点是分散型、浓度低、储量低;瓦斯通过单斜构造中的岩石裂隙、孔隙富集运移,分析认为,该地区不具备大量瓦斯生成的地质构造条件。综合勘察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预报精度,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对类似隧道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勇  孔令伟  郭爱国  周小生  樊友杰 《岩土力学》2010,31(11):3423-3429
根据杭州地区地下浅层气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特点,结合杭州地铁工程,设计了一套模型试验系统。借助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浅层含气土层中气体释放和再回聚对地铁隧道受力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浅层气地层中穿过的地铁隧道,土中气体的释放和再回聚会使隧道产生附加变形与附加内力;气体变化过程对隧道管片截面相对变形和内力的影响较弱,而对隧道整体变形则具有显著影响;气体释放后的再回聚过程对隧道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明显小于前期的气体释放过程。处于含浅层气地层区域的地铁隧道,应将隧道的整体稳定性作为控制重点,并且施工前,宜将地层中气体进行超前有控排放,以减弱后期给地铁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研究瓦斯地质固有属性及交叉学科相关特征;归纳总结规律,简要阐述灾害发生的机理;结合国内外的相关领域评价现状及发展前景,从我国以人为本的基础性应用研究开始,提出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瓦斯地质评价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提出瓦斯地质评价的手段、步骤、参数及指标;为行业建设提供专项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海东南山隧道地表钻探过程中发生高压气体突出事件,严重威胁工程安全。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地表调查、钻探、室内试验及地表通量测试等综合勘察手段,研究区域气体的成因机制和运移模式,评价重点地区隧道危险性,指导线路选线、设计、施工。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气体成分主要为CO2,属无机成因,以水溶离子相、水溶气相、连续气相赋存于地层裂隙,通过断裂运移;规划的越岭隧道方案部分区域存在揭露气体甚至形成高压气体的可能,工程通过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CO2气体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6.
龙泉山含油气构造带是川西油气区和川中油气区分界构造,地层主要为侏罗系和白垩系红层,属非煤地层,不具生烃能力;但穿越龙泉山构造带的多条隧道,施工中都受到了浅层天然气危害。为查明浅层天然气来源,更准确地预测非煤地层隧道中瓦斯分布特征,为隧道工程服务,文章以成都地铁18号线龙泉山隧道为例,采用现场成分测试、气相色谱、稳定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实验,对龙泉山含油气构造带浅层天然气的来源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龙泉山含油气构造带浅层天然气主要成分以CH4、N2、CO2为主,其中CH4浓度达到57.65%~75.23%;浅层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实验表明δ13C1δ13C2δ13C3的值分别在40‰、26‰和25‰上下;稀有气体同位素实验表明气样源岩年代介于225~249 Ma;生物标志化合物实验表明规则甾烷比值介于0.90~1.07。龙泉山构造带浅层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深部气体主要通过断层及节理裂隙向上运移,在浅部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区和局部构造高点富集,从而对隧道工程形成危害。成都地铁18号线龙泉山隧道横穿龙泉山含油气构造,隧道掌子面瓦斯绝对涌出量达到2.13~4.99 m3/min,浅层天然气的分布受龙泉驿断层、卧龙寺向斜、龙泉山背斜和马鞍山断层控制。龙泉驿断层和马鞍山断层是深部三叠系须家河组天然气向上运移通道,断层破碎带及其伴生、派生节理裂隙发育区以及龙泉山背斜转折端是浅层天然气有利富集区,浅层天然气浓度高,隧道风险大。  相似文献   

17.
杨飞  兰治林 《四川地质学报》2011,31(1):60-63,73
成都拟建新国际会展中心供气工程府河输气隧道埋置于府河河底以下40m,采用"竖井+隧道+竖井"方案。评价以勘察工作成果为基础,对区域稳定、地震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修建输气隧道;隧道围岩为白垩系灌口组泥岩,洞身稳定,不会出现隧道涌突水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大别造山带内发现的可燃天然气和发生燃烧的隧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中分布于磨子潭-晓天断裂以南的北大别杂岩带和信阳-舒城断裂附近的早石炭世变质石英片岩中,磨子潭-晓天断裂和信阳。舒城断裂是连通深部的气源通道断裂;推覆体之下的下寒武统凤台组和北淮阳型石炭系两套海相烃源岩是隧道可燃天然气的主力气源岩,其中下寒武统凤台组属大陆边缘沉积,其发育的海相泥质烃源岩具有高碳,高“R。”,高T…和低氯仿“A”的特点,已进入热演化的过成熟阶段;北淮阳型石炭系处于前陆盆地的沉积中心,地层序列齐全,其煤系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Ⅲ型干酪根为主,热演化程度很高,大量的油气已经生成,最重要的是研究其成烃过程与圈闭配套史的关系。大别造山带隧道可燃天然气的发现展示了合肥盆地区深部海相层系可能潜在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进一步勘探重心应从“中新生代盆地系统”转移到“深部海相层系”,以寻找“古生古储”或“古生新储”类型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9.
以遂宁至重庆单线铁路荆竹岭隧道为背景,详细介绍单线铁路隧道穿越岩溶、突水、突泥、瓦斯、石膏等不良复杂地层的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所述内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ZDY1000G型全液压坑道钻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DY1000G型全液压坑道钻机是一款主要面向坑道勘探而设计的装备,可用于煤矿瓦斯抽放孔、探放水孔和其他工程钻孔的施工。介绍了该钻机的设计思路、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并对具有复合缓冲张紧装置的双油缸链条倍速给进机构和具有减压钻进功能的双泵液压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