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静止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分析了1981-2004年6-8月发生在湖北省的14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特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水汽输送,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液态水输送,表现为特大暴雨区的上游方向,在850hPa和700hPa存在一个或几个中尺度的水汽(近饱和)和液态水(饱和)源,在这些暴雨过程的形成过程中,这些源持续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和液态水。特大暴雨的触发系统对应的云系多为中尺度涡旋云系和准纬向斜压叶云系。文章还分析总结了湖北省特大暴雨过程的若干卫星云图环境云场特点和形成过程的物理图像特征,进而讨论了特大暴雨的形成机理,认为特大暴雨是由中尺度涡旋或高空急流东移叠置在“露点锋”上或暖湿空气上触发而成,CISK是其主要作用机理。“露点锋”在特大暴雨的触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南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1960-1989年《台军年鉴》资料,从时特大暴雨、日特大暴雨、过程特大暴雨三方面统计分析了华南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基本特征。并采用相对落区分布图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路径华南热带气旋时特大暴雨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1985年8月27~29日桂南出现了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钦州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天气,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提高对暴雨天气过程的认识和预报能力,我们 对这次特大暴雨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一、暴雨概况  相似文献   

4.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清源  周春花  青泉  张驹 《气象》2008,34(4):39-47
针对西南低涡诱发的2007年7月9日川南特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非平衡动力强迫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方法,对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存在着一个向西南倾斜的、深厚的中-β尺度低涡,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暴雨典型垂直结构.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和高层中尺度辐散呈现出一种先逐渐加强然后逐渐减弱的演变规律,并且特大暴雨区逐渐向中尺度低涡中心靠近.在特大暴雨发生的初始阶段,西南低涡内的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且越临近特大暴雨发生,低层U相似文献   

5.
张飒  刘诗军 《山东气象》2000,20(2):22-24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4,对“99.8”山东特大暴雨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弱冷空气、地形、东南气流对本次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低层中尺度涡旋是造成本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其空间上的倾斜特征是本次特大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之一;弱冷空气是特大暴雨的直接触发因素;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是暴雨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东南气流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 4,对“99 8”山东特大暴雨进行数值模拟 ,探讨了弱冷空气、地形、东南气流对本次过程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 :中低层中尺度涡旋是造成本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其空间上的倾斜特征是本次特大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之一 ;弱冷空气是特大暴雨的直接触发因素 ;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是暴雨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 ;东南气流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过程期间的地面加密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地面中尺度系统对这场特大暴雨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经分析发现:特大暴雨发生在地面高压脊后部、低压槽前的两股偏南气流汇合处;鄂东处于辐合气流中,其地面常有中尺度系统生成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地面露点锋对鄂东特大暴雨起了触发、维持以及能量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暴雨调查概况1977年8月1日晚至2日晨陕西省与内蒙古毗连的毛乌素沙漠下了一次特大暴雨。为查清这场特大暴雨,黄委会、中央气象局、陕西省水电局、内蒙古水利局联合一起或单独到现场调查过五次。通过调查,确认该地区雨情严重,暴雨中心区雨量特大,必须认真慎重对待这场特大暴雨。调查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9.
改进的MM4模式暴雨实例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孝贞  李峰 《气象科学》1996,16(2):96-109
本文利用改进了水汽输送方案的中尺度模式MM4对三次暴雨过程作了试验。这三次过程包括两次长江中下游特大暴雨和一次华并暴雨。把三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实况和采用不同水汽输送方案所得到的模拟降水结果进行了对比,并主要分析了“82.6”湖北特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次弱对流引发局地特大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勇  王川 《气象》2005,31(8):14-18
对2003年8月28-29日宁陕特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合,不利于强对流发展的弱对流环境中。低层850~700hPa低涡倒槽为特大暴雨提供了辐合上升运动和充沛的水汽条件。850hPa几股来自不同方向、性质不同的气流相汇在宁陕上空,强水汽辐合是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市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1987-1998年5-8月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重点对1998年7月21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剖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以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天气动力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2001年9月18日绵阳特大暴雨与2002年6月7日遂宁特大暴雨)发生时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要素场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两次过程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指出低空急流和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MM5V3非静力模式对2003年8月25日12:00至26日00:00发生于鲁西南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再现了中β尺度低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较强的中尺度特征,暴雨区上空低层近东西向的切变线及其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高空急流核人口处右侧的辐散上升运动的耦合,是导致中β尺度低涡迅速发展而产生此次特大暴雨的触发机制,西南急流和低空偏东风回流的水汽输送以及层结不稳定对这次特大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东“8.11”暴雨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11”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冷空气活动、水汽、稳定度条件、中尺度系统和地形的分析,指出西风带弱冷空气与副高边缘热带风暴环流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大环流背景,特大暴雨的产生是热带风暴环流、热带辐合带、习冷空气与东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对局地特大暴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长江中游夏季持续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及其主要影响系统。通过对“98.7”与“91.7”两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对比分析,提出了长江中游夏季特大暴雨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发生时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要素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两次过程的相似及不同之处,指出低空急流和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关键,为今后类似的特大暴雨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滁州地区不同类型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晨  张雪晨  毛冬艳 《气象》2010,36(11):18-25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滁州地区2008年8月1日减弱台风特大暴雨(简称"0808"过程)和2003年7月5日梅雨期特大暴雨(简称"0307"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低空急流的增强对暴雨尤其是夜间暴雨的形成有提示作用;两次过程中都有次级环流的存在,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对高低空系统都有加强作用;其中"0808"过程中减弱台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对特大暴雨产生有重要作用,不需要很强的水汽输送就能产生强降水;特大暴雨强的水汽辐合中心都位于边界层内;冷空气的侵入对特大暴雨有重要作用;长时间降水回波的停滞是"0307"过程的主要原因。由强风暴造成的对流降水是"0808"过程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 1°×1°逐6h分析资料和湖北省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5月24日夜间江汉平原南部一场突发性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发生之前,高空急流南界先向北移出湖北省上空,伴随着强降雨的发展与减弱,急流南界又重新南扩到湖北南部;急流核在强降雨发生之前在35-40°N之间东移,特大暴雨发生时已位于暴雨区东北方向渤海湾一带.这次特大暴雨发生在边界层中尺度正涡度区合并加强过程中.暴雨过程伴随着高层惯性稳定度的减小与低层位势不稳定的维持:南海西北部到华中地区西南水汽通道的建立是特大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中、低层.特大暴雨发生之前低层正值湿螺旋散度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广西特大暴雨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1~2001年发生在广西的特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特点作一较系统的分析,得出广西特大暴雨的月际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多发区域在沿海地区;造成广西特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是热带气旋或热带低压系统。  相似文献   

20.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应用位涡守恒原理能较好地解释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是影响中尺度低涡和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45K湿等熵面上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揭示了东南暖湿空气沿等熵面爬升与扩散的冷空气相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