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江苏地质》2012,36(2):129-133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具有时代最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的特点。建议今后重点加强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深入开展早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皖南齐云山地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和尾迹化石“三位一体”,为世界罕见。描述了三大类5属7种(或未定种)恐龙化石的形态、大小、结构特点,分析了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意义。按化石产出层位,皖南有恐龙活动的时间约为4000万年。  相似文献   

3.
浙江白垩纪恐龙与恐龙蛋化石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调查表明,全省有9个白垩纪陆相红层盆地产恐龙和恐龙蛋化石,至今已发现有4科5属5种恐龙骨骼和7科11属24种恐龙蛋化石。浙江省恐龙和恐龙蛋化石主要分布在天台盆地和金衢盆地的东阳、衢州、龙游、金华、浦江、兰溪一带,主要产于天台群的赖家组,衢江群的金华组、衢县组。永康、南马、新昌、嵊州、仙居、诸暨、湖山等地永康群朝川组、方岩组中也有较丰富的恐龙化石。依据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在盆地内地层中的分布、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和相伴生的其他生物群特征等分析表明,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赋存地质时代以晚白垩世为主。此外,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在浙江的广泛分布表明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温暖,植被茂盛,水资源丰富,是恐龙及其他生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88-393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皖南恐龙类化石特征及其地层划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心起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278-284,T001
皖南齐云山地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和尾迹化石“三位一体”,为世界罕见。描述了三大类5属7种(或未定种)恐龙化石的形状,大小,结构特点,分析了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意义,按化石产出层位,皖南有恐龙活动的时间约为4000万年。  相似文献   

6.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15-223
四川是恐龙资源大省,自1915年首次科学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恐龙动物群组合、系统演化、集群死亡原因与埋藏环境、生活习性与行为方式、骨组织学与古病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并鉴定出的恐龙骨骼化石有35属48种,占中国恐龙骨骼化石种类的近1/5,恐龙足迹化石21属20种,占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种类的1/3。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恐龙足迹和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我们期待未来四川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将在早期和晚期恐龙的发现、绝对年代测定、系统演化、区域性对比、微观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58-560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四川是恐龙资源大省,自1915年首次科学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恐龙动物群组合、系统演化、集群死亡原因与埋藏环境、生活习性与行为方式、骨组织学与古病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并鉴定出的恐龙骨骼化石有35属48种,占中国恐龙骨骼化石种类的近1/5,恐龙足迹化石21属20种,占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种类的1/3。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恐龙足迹和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我们期待未来四川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将在早期和晚期恐龙的发现、绝对年代测定、系统演化、区域性对比、微观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地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陕西省恐龙足迹化石的分布特征和科学价值。陕西省目前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在11处地点,地层分布主要为中侏罗世延安组和早白垩世洛河组,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共有5属9种,造迹恐龙以兽脚类占绝对优势,个体普遍较小。陕西省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弥补了恐龙骨骼化石的匮乏,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种类,为不同地区相同沉积环境下地层对比提供了证据,表明造迹恐龙生活在季节性干旱-湿润气候交替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发现于甘肃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总结。基于恐龙化石的产出层位和组合成员的相似性,将两地的恐龙归入同一个恐龙化石组合——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中晚期—阿尔布早中期。另外,通过与辽西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进行对比,归纳出该组合的特点。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对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恐龙化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南西峡恐龙蛋壳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恐龙蛋壳化石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特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恐龙蛋壳化石的组织结构。对恐龙蛋壳化石做了碳、氧同位素分析,经研究发现,恐龙蛋壳化石碳、氧同位素异常主要与成岩次生变化有关。要从恐龙蛋壳化石的碳、氧同位素上去追索恐龙的食物类型、生态环境及其绝灭原因等,必须对恐龙蛋壳化石的原生碳酸盐矿物和次生碳酸盐矿物加以分离。  相似文献   

14.
胡绍斌  刘军平  曾文涛  王伟  夏彩香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3-2023050013
1938年,云南许氏禄丰龙的发现拉开了云南侏罗纪恐龙研究、发掘的序幕,恐龙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禄丰一带向外延展,陆续在云南晋宁、元谋姜驿、云南易门夕阳、武定万德、双柏安龙堡等地报道,但目前恐龙化石的报道均集中在楚雄盆地的中部及东部,而楚雄盆地的西部地区未有报道。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滇西祥云地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首次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产地,对该新化石产地开展初步化石剖面调查和修理,共发现有5层恐龙化石富集层,部分化石保存较为完整,未经过长距离搬运,以原地埋藏保存为主,骨胳化石主要有肠骨、椎体、坐骨及肱骨等。这一发现拓宽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填补了楚雄盆地西部无恐龙化石的空白,丰富了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库,为楚雄盆地西部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5.
江西赣州盆地晚白垩世茅店组和河口组发现大量恐龙动物化石,且化石分布集中,大多保存完整,尤其蛋化石成窝性较好,排列较规整,属原地埋藏。文章论述了该盆地内恐龙化石赋存的地层、岩性、化石保存形式及埋藏特征等,认为该盆地内恐龙动物群聚集或恐龙化石集中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茅店组和晚白垩世晚期河口组;茅店组—河口组,恐龙动物化石保存形式具有"单类型→多类型组合共存"和"不同类型恐龙蛋共生→蛋与骨共生"的规律,甚至出现含胚胎恐龙蛋、恐龙骨骼和龟鳖类化石集群埋藏,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16.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仃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oung et Y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其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  相似文献   

17.
河南汝阳恐龙化石群位于汝阳县东南15km处,主要分布在蟒川组地层中。恐龙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巨型蜥脚类恐龙的分布、迁徙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这些恐龙化石分布面积大,埋藏浅,已经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提出了对恐龙化石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皖南休宁地区恐龙脚印等化石的产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皖南休宁地区发现“三位一体”的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和尾迹化石。本文着重描述这批化石的形态大小和结构特点,并从古生态学方面对化石进行了探讨分析;按化石产出层位,对应的各类恐龙活动时间总计约为40Ma。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四川盆地不断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本文以四川省安岳县最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埋藏特征,初步探讨其环境意义。一、安岳恐龙化石埋藏特征已发现的安岳恐龙化石均埋藏在侏罗系上统上部地层中(图1)。我们重点对顶部马蹄寺和隆家崖化石点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20.
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 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 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