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利用一个全球九层大气环流模式,对大气CO2浓度倍增以及CO2浓度倍增同时海温升高进行了两个数值试验。主要分析了CO2浓度增加对我国夏季气候的影响。在仅仅考虑CO2浓度倍增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尤其在西北地区升温最多,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降温。考虑CO2浓度倍增后大气对海洋的感热作用使海表温度上升,所得结果基本相同,但升温幅度增大。大气中CO2浓度倍增后,我国降水分布有所改变,西北地区更加干燥,沿海地区更加湿润。  相似文献   

2.
带生物泵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邢如楠 《大气科学》2000,24(3):333-340
建立了一个带生物泵的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该模式在海气界面上与一个CO2充分混合的大气箱进行CO2交换,模式积分1 200年达到准稳定态的海水总CO2、碱度及溶解氧的浓度、表层新生产力、海气分压差等的分布与实测相接近。通过带生物泵和不带生物泵的对比实验,表明海洋生物过程在海洋吸收大气中CO2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范广洲  程国栋 《大气科学》2002,26(4):509-518
利用一陆面过程模式,初步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风盛行期植被生理过程与大气CO2浓度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气候以及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生理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高温、高温和高CO2浓度将加强高原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高原植被也可通过生理过程,产生净CO2呼收,降低大气CO2含量,起到调整温室效应的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当气温升高、大气CO2增加时,这种作用更加有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CO2浓度加倍,对高原地区气候的直接影响不明显。植被的存在也会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并可通过改变高原热源,进而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变化。文中还归纳出了植被生理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简单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二维海洋温盐环流碳循环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供了由二维温盐环流动力学模式得到的定常流场驱动的海洋碳循环模式。在认为海洋生物碳循环达到动态平衡的情况下,着重研究了无机碳的循环。在给定的工业革命前的大气CO2浓度强迫下,对海洋碳循环模式积分5000年后,使其达到稳态。对于人为扰动,采用给定大气CO2浓度作为上边界条件,结果是,1980年至1989年海洋能吸收人为排放CO2的36%。通过使用CO2的工业排放源和大气及海洋的联合模式,得到1980至1989年的边际气留比为0.66。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可推出在工业革命前存在着非工业源,即生物源;1940年以后,则还存在着一个未知的汇。  相似文献   

5.
一个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模式及其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行ENSO的模拟与预测,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有的较低分辨率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依赖于Richardson数的垂直扩散方案和太阳短波辐射穿透的物理过程,发展了一个较高分辨率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模式。利用该模式和1980~1995年大气强迫场的观测,进行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及环流的结构和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同时段的海洋同化分析,就海洋及其时间变化的三维特征,检验了模拟结果。首先,检验了该模式对ENSO事件的三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这16年间所有冷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均得到基本正确的模拟;海温异常的强度和结构特征与实况有偏差,尤其是次表层,距平量在赤道西太平洋和沿斜温层显著弱于实况;表层海温(SST)距平与实况较为接近,只是在日期变更线附近偏大。然后,强调海气耦合模式要成功预测ENSO,真正严峻的考验是海洋模式对次表层海洋的模拟能力,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SST的正确模拟。因此,为全面评估该海洋模式,探讨模式误差的原因,根据同化资料,找出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之后,检验了多年平均状态及其季节变化、年际变率及其季节变化等统计量。  相似文献   

6.
范广洲  程国栋 《大气科学》2002,26(4):509-518
利用一陆面过程模式,初步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风盛行期植被生理过程与大气CO2浓度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气候以及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生理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高CO2浓度将加强高原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高原植被也可通过生理过程,产生净C02吸收,降低大气C02含量,起到调整温室效应的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当气温升高、大气C02增加时,这种作用更加有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C02浓度加倍,对高原地区气候的直接影响不明显.植被的存在也会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并可通过改变高原热源,进而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变化.文中还归纳出了植被生理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简单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海洋对人为CO2吸收的三维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用包含海洋化学过程和一个简单生物过程的三维碳循环模式模拟了海洋对大气CO2 的吸收 ,并分析了碳吸收的纬度分布。模拟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对大气 CO2 的吸收表明 :海洋碳吸收再加上大气 CO2 的增加只占由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的变化而释放到大气中的 CO2 的 2 /3。1 980~ 1 989年期间海洋年平均吸收 2 .0 5Gt C。海洋人为 CO2 的吸收有明显的纬度特征。模式计算的海洋 CO2 的吸收在总量与纬度分布上与观测结果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8.
影响山西省气温变化的可能原因分析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大气环流指数、太阳黑子、CO2浓度、能源消费等可能影响气温变化的因子,采用1960—2009年资料序列,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与相关因子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极涡强度指数、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及全球CO2浓度均是山西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太阳黑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明显影响到山西省平均气温的变化,且影响的隔年效应显著。2)因果关系检验的统计量对比表明,在影响因子中,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对山西平均气温的影响最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最长,影响山西年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自身的变化规律,即自然因素是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3)全球CO2浓度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也是山西平均气温变化的人为因素。节能减排,控制CO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保护气候资源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瓦里关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长及其在气候与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国际上众多的科学计划和观测体系都把它们的时空分布、源汇及趋势列为重要内容,获得的各种资料在评价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及有关对策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阐述了在中国内陆本底地区开展温室气体长期、定点观测的意义和必要性,系统地讨论了10多年来中国瓦里关本底站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利用瓦里关经严格国际比对和质量控制的大气CO2、CH4长期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的地面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瓦里关大气CO2和CH4本底资料筛选方法;利用本底观测资料,研究了瓦里关大气CO2及其δ13C、CH4和CO本底变化及源汇特征所体现的亚洲内陆地域特点和全球代表性,并进一步与同期、同纬度海洋边界层参比值(MBL)以及北半球其他6个大气本底站同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了瓦里关大气CH4和CO独特的季节变化并探讨了成因;根据空气团后向轨迹簇所途经的下垫面源汇同观测的大气CO2和CH4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瓦里关大气CO2和CH4的输送来源;利用Hysplit-4扩散与输送模式,计算了冬、夏典型月份人为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源汇对瓦里关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并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I.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地表的热状况以及地表对大气加热的异常 ,引起大气温度、位势高度场的调整 ,激发冬季大气EUP遥相关型 ,导致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A basin-wide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GCM) of the Pacific Ocean is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uptake and storage of anthropogenic CO 2 using two different simulation approaches.The simulation(named BIO) makes use of a carbon model with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full thermodynamic equations to calculate surface water partial pressure of CO 2,whereas the other simulation(named PTB) makes use of a perturbation approach to calculate surface water partial pressure of anthropogenic CO 2.The results from the two simulations agree well with the estimates based on observation data in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total inventory of anthropogenic carbon.The storage of anthropogenic carbon from BIO is closer to the observation-based estimate than that from PTB.The Revelle factor in 1994 obtained in BIO is generally larger than that obtained in PTB in the whole Pacific,except for the subtropical South Pacific.This,to large extent,leads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surface anthropogenic CO 2 concentration between the two runs.The relative difference in the annual uptake between the two runs is almost constant during the integration processes after 1850.This is probably not caused by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but rather by a factor independent of time.In both runs,the rate of change in anthropogenic CO 2 fluxes with tim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ate of change in the growth rate of atmospheric partial pressure of CO 2.  相似文献   

12.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direct observ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at modern Russian drifting stations, the role of the Arctic sea ice in maximum seasonal changes in carbon dioxide distribution is considered. Carbon dioxide is generated during growth of ice mass at the sea ice undersurface and is absorbed at the surface of melting sea ice. The time of ice growth is three or four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its melting in summer months, and, as result, the time of carbon dioxide generation is longer that that of its uptake. Consequently, the Arctic Ocean is a source of carbon dioxide on the mean annual scale (the effect of Arctic “breathing”). Experiments in a freezing chamber confirm these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13.
海洋碳循环模式(Ⅱ)——对印度洋的模拟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建好的海洋碳模式应用于印度洋区域,模拟得到了印度洋中与碳有关各化学量的表层分布、垂直分布和沿子午线面的等值线分布。与实测的GEOSECS(Geochemical Ocean-Section Study)数据作对比,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印度洋上营养盐浓度、总碳浓度、总碱度和溶解氧的二维分布。通过模拟还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的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Kh和光合作用常数率Kg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较大影响(以前有学者认为不太重要,如Baes[1]);南印度洋中纬地区10°S至30°S是14C的重要向下渗透区域,人为排放的CO2可通过这片渗透区从海洋的表层输入海洋的深层。  相似文献   

14.
During the hydrological survey from November 4 to 9, 2009, the underway measurements of pH,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the surface water in the Peter the Great Bay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cell without the liquid junction in the running system. Using the measurement data,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2) was computed which was below its atmospheric value and varied from 290 to 360μatm. Thus,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study,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bay forms the runoff for th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he minimum values of pCO2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warm stream entering the bay from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open sea. The maximum values of pCO2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l upwelling of bottom wat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orizontal convection caused by the nonuniform cooling of coastal water in the autumn forms the revealed mesoscale dynamic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全球海表海温资料(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季节差异,发现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存在"秋季障碍"现象。进一步分析了东印度洋"秋季障碍"后冬季海温与中东太平洋海温、海平面气压及850hPa风场的关系,并讨论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季节变化与东印度洋"秋季障碍"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由以印度洋季风环流为主导转向以太平洋海气系统为主导,太平洋海气系统处于急剧加强期,增强的太平洋海气系统对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秋季障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球海表海温资料(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季节差异,发现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存在“秋季障碍”现象.进一步分析了东印度洋“秋季障碍”后冬季海温与中东太平洋海温、海平面气压及850hPa风场的关系,并讨论了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季节变化与东印度洋“秋季障碍”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由以印度洋季风环流为主导转向以太平洋海气系统为主导,太平洋海气系统处于急剧加强期,增强的太平洋海气系统对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秋季障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副热带大型环流系统,也是直接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环流系统,它的状况(强弱和位置变化)将直接影响我国夏季的降水分布,亦对山西省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研究副热带高压,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山西省夏季降水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carried out over the IndianOcean from the Indian research vessel ORV Sagar Kanya during the intensive field phase of the Indian Ocean Experiment in January–March 1999. The study area spanned from 15°N to 20°S in the central Indian Ocean. Near surface variations and surface fluxes along the cruise track are presented. A comparison of near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Indian Ocean and tropical west Pacific has been made.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vera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ir temperature at 10 m height was 0.7 °C over the study area, nearly half of that observed over 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 A comparison between observed and NCEP reanalysissurface data has been made. We find good agreement between ship measured andNCEP reanalysis surface pressure, specific humidity and wind fields.On the other h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reanalysis tends to be lowcompared to observations. The components of the net surface heat flux comparebetter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than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19.
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及其气候影响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关印度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焦点。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印度洋纬向海温差异的特征,提出了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九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赤道印度洋海温梯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复杂,由于海温梯度分别产生于暖海温或冷海温两种不同的大尺度背景场,因此它对气候的影响不仅与海温梯度的变化有关,还与其产生的大尺度背景场(暖海温或冷海温)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太平洋地区海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赤道东西印度洋大范围海温的升高或降低,有可能在整个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产生一个海温梯度(简称印-太海温梯度),这一海温梯度对亚洲季风区的降水分布和季风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与印-太海温梯度的叠加,不仅加强或减弱了印-太海温梯度引起的大范围大气辐合、辐散,同时也使得辐合及辐散区的位置发生移动,进而影响了小范围地区的气候异常,特别是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降水分布和风场变化。与赤道印度洋地区纬向海温梯度的作用相比,赤道印度洋偶极子对气候的影响相对比较单纯,引起的降水异常和风场变化主要与海温偶极子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李崇银  黎鑫  杨辉  潘静  李刚 《大气科学》2018,42(3):505-523
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和LICOM2.0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简要介绍讨论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联合模(PIOAM)的存在、特征、演变及其影响等问题。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资料进行EOF分解,都清楚表明其第一分量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的空间形态与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联合模(PIOAM)非常相似,说明PIOAM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海温异常模态。对应PIOAM的正、负位相,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夏季(JJA)850 hPa距平风场有近乎相反的异常流场形势;对流层低层的Walker环流支和亚洲夏季风都出现了不同特征的(近乎相反)异常;在PIOAM正(负)位相将使得100 hPa的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对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曲面上的海温异常(为了方便将其称为SOTA)进行EOF分解,发现其第一模态也是一个三极子模态,即当赤道中西印度洋大部分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偏暖(偏冷)时,赤道东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则偏冷(偏暖);它与太平洋—印度洋表层的PIOAM十分类似,也表明PIOAM在海洋次表层也是存在的。高分辨海洋环流模式LICOM2.0的模拟结果,无论是对太平洋—印度洋表层还是次表层的PIOAM的特征和演变都刻画得很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PIOAM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实际存在的一种海温变化模态。PIOAM正、负位相不仅对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非常不一样的影响(不少地方有反向的特征),还会对南北美洲和非洲一些地区产生不同影响;而且其影响与单独的厄尔尼诺(El Ni?o)及印度洋偶极子(IOD)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