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武旭同  傅伯杰  王帅 《地理学报》2016,71(10):1849-1855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K90 2 0 0 5 0 10 0 0 1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 =Chineseprogressandin ternationaltrendofgeography/蔡运龙 ,陆大道…∥地理学报 .— 2 0 0 4 ,5 9(6 ) .— 80 3~ 810中国地理学取得了骄人的进展 ,表现在科研方向的突破、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对科学和教育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 .但当前中国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学科整合不足、学术走向迷茫、竞争能力堪忧、全球视野欠缺、地理教育错位等问题 .国际地理学对科学界所确定的关键研究问题表示出更大的关注 ,科学界也将更加了解地理学及其视角…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相似文献   

4.
郑度  杨勤业  顾钟熊 《地理研究》2003,22(2):133-139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历程中,黄秉维院士为推动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突出地理学学科的基础性,始终抓住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断开拓并指导地理学的许多综合工作。他强调地理学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性与实践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地理学要为农业服务,面向生产实践;他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思维推动地理学的深化研究,开拓了实验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密切注视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动向和趋势,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重视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他提出以陆地系统科学为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鲜明的前瞻性。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和研究实践,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宝贵财富,将继续指引中国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中国未来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城市化、人口健康、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国家安全都需要地理学做出贡献。为此,中国地理学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要加强基础研究,在若干主攻方向上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要整合和提升已有基础,造就优秀地理学家群体;要建立地理研究的高新技术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地理研究和实验基地;产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地理科学成果。未来中国地理学的战略重点是:以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及其动态机制,创新理论体系;在方法上发扬地理学综合方法和区域研究方法,开拓格局与过程耦合的技术路线,发展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发展地理实验;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第一手数据的获取;要在国土整治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地理信息应用研究等应用方向与技术上取得突破。为了发展中国地理科学,需要在政策与社会、投入、教育、组织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总被引:34,自引:16,他引:18  
傅伯杰 《地理学报》2017,72(11):1923-193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内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理学会于2017年3月25日在南京召开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先生到会发言。陆院士分析了变化条件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认为国际和国内的重大变化对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陆院士的讲话,就新时期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重点从人文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与宏观经济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知识生产与人文地理学、非洲地理研究、"多规合一"等时代新要求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政策地理等方面阐述了对新时代、新变化和新条件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理学会于2017年3月25日在南京召开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先生到会发言。陆院士分析了变化条件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认为国际和国内的重大变化对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陆院士的讲话,就新时期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重点从人文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与宏观经济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知识生产与人文地理学、非洲地理研究、"多规合一"等时代新要求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政策地理等方面阐述了对新时代、新变化和新条件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理学会于2017年3月25日在南京召开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先生到会发言。陆院士分析了变化条件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认为国际和国内的重大变化对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陆院士的讲话,就新时期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重点从人文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与宏观经济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知识生产与人文地理学、非洲地理研究、"多规合一"等时代新要求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政策地理等方面阐述了对新时代、新变化和新条件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理学会于2017年3月25日在南京召开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先生到会发言。陆院士分析了变化条件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认为国际和国内的重大变化对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陆院士的讲话,就新时期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重点从人文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与宏观经济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知识生产与人文地理学、非洲地理研究、"多规合一"等时代新要求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政策地理等方面阐述了对新时代、新变化和新条件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五年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几乎在各个分支都取得了坚实的进步。《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图集的完成显示了历史地图编绘的成就。政区地理研究和地名考释论著丰富,但对其意义的认识尚显不足。人文地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必将成为最有希望、最繁荣的分支。自然地理研究较集中在气候、地貌、水文方面,深入挖掘文献资料与新手段的运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回顾和评述了5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在方法论上,需进一步强调以自下而上方法为主,以自上而下方法为辅,把所研究的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看,系统分析和综合集成的方法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研究方向方面,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正向着综合区划的方向发展。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将会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和实现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综合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研究仍是综合格局和过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操作平台。应不断加强与人文地理学的密切结合,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观实等方面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史地分离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反思,认为史地综合研究有助于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史地结合这一优良学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理学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途径。在社会需要、信息源、技术方法等因素的支持下 ,开展历史地理学信息化已具备了可行性 ,应结合具体实例在历史政区、气候、人口、土地等专题开展 GIS技术应用 ,以及推广数字地图、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历史文献的信息精度等问题 ,推动学科方法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Chen  Fahu  Wu  Shaohong  Cui  Peng  Cai  Yunlong  Zhang  Yili  Yin  Yunhe  Liu  Guobin  Ouyang  Zhu  Ma  Wei  Yang  Linsheng  Wu  Duo  Lei  Jiaqiang  Zhang  Guoyou  Zou  Xueyong  Chen  Xiaoqing  Tan  Minghong  Wang  Xunming  Bao  Anming  Cheng  Weixin  Dang  Xiaohu  Wei  Binggan  Wang  Guoliang  Wang  Wuyi  Zhang  Xingquan  Liu  Xiaochen  Li  Shengy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1,31(1):3-45
Physical geography is a basic research subject of natural sciences.Its research object i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ving and development,and China's natural environment is complex and diverse.According to national need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physical geographer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pplied basis and applied research,which also ha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planning of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protection of macro ecosystems and resources,and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70 years in the following fields:regional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natural hazards and risk reduction;process and prevention of desertification;upgrading of medium-and low-yield fields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permafrost areas; geochemical element anomalie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demic diseases;positioning and observation of hysical geographical elements;and identification of ge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geographical detectors. Furthermore, we have propos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基石。本文在梳理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思考了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环境变化驱动下,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在传承中得到新的发展。自然地理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过程综合与深化、陆地表层系统集成、陆海相互作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等方面。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需要面向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需求,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要素多过程集成研究,发展并完善地理模型,模拟和预测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政府决策。在发展过程中,亟待关注以下前沿领域与方向:①地貌学需要重点加强地貌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关系研究;②生物地理学有待深化属性地理学、全球变化生物地理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连接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空间分布与人类需求;③水文学需要开展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发展生态水文学、社会水文学、水文形态学等新兴学科领域;④自然地理学有待全方位介入气候变化研究,在气候变化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支撑功能;⑤综合自然地理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⑥自然地理学需深化耦合自然与人文要素及过程研究,建立发展复杂系统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变化环境下的自然、人文要素耦合机制和陆地表层系统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李小建 《地理学报》2022,77(8):1873-1891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是一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思想的进展史。古代时期产生了以适应和利用地理条件发展经济活动的思想;近代时期经济地理学作为学术领域出现;现代时期I重视自然条件的利用,从国家需求角度研究生产布局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现代时期II从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角度切入人地关系,构建“点—轴系统”理论等空间结构理论,根据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提出调控思想;现代时期III结合主体功能区研究人地关系,注重产业集聚、都市经济区、农区衰退及振兴等问题。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演化可以梳理出3支脉络:① 史志脉络通过历史文献对经济区位和地方差异的描述,逐步探究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海量的地方志,以实例支持人地关系思想。② 从游记考察到现代考察和观测分析,为经济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发现手段。③ 国外引进脉络与多元思想本土化,带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后两支脉络逐渐融入前一脉络,以突出中国特色之趋势。经济地理思想史研究可对当前经济地理学发展提供3点启迪:① 加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条件规律探索;② 鼓励问题导向的批判性思维;③ 弥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弱项,如与整体论对应的还原论,与归纳法对应的演绎法。  相似文献   

18.
韩勇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122-130
系统总结了2000年以来英语世界人地关系研究在认识,方法和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总体评价提出了以资我国人地关系研究借鉴之处。无论是在学科内还是在学科间的交流中,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传统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认识上,地理学环境研究的复兴与学科内的融合是实现统一地理学发展的桥梁,学科间的交叉拓宽了人地关系研究视野;在方法上表现为依托现代技术的方法综合,即在复杂系统科学的背景下,建构以关系思考为本的评价模型;在应用上以人地关系之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解决从全球到地方尺度的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