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银川盆地北部重点井CK1孔(深300.39m)沉积物进行的系统的孢粉分析,探讨了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区域孢粉组合特征清楚地反映了银川盆地900ka B.P.以来古植被经历了11个发展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叶林-草原→暗针叶林为主的针叶林-草原→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与古植被发展演替阶段相应的气候环境经过了温湿→凉湿→温和→冷湿→温干→凉较湿→冷湿→温干→凉润→温较干→温干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高寒草地土壤理化特征及金属元素在有机畜牧生产中的作用,选取青藏高原中东部高山嵩草草甸、草甸化草原、温性草原三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并探讨其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三种草地类型群落盖度由大到小依次是高山嵩草草甸(91%) > 草甸化草原(85%) > 温性草原(75%),草甸化草原的物种数最多达25种,分别是高山嵩草草甸和温性草原的1.47倍和1.92倍。温性草原0~10 cm土层容重分别是高山嵩草草甸和草甸化草原的1.89倍和1.40倍,10~20 cm土层容重分别是高山嵩草草甸和草甸化草原的1.42倍和1.29倍。高山嵩草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分别是草甸化草原、温性草原的1.20倍和2.65倍,全氮含量分别是草甸化草原、温性草原的1.18倍和2.47倍。温性草原土壤pH值最高达8.46,分别是草甸化草原和高山嵩草草甸的1.04倍和1.10倍。总体来看,重金属元素含量在高山嵩草草甸最高,温性草原最低,草甸化草原居中。三种草地类型土壤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在一级以内,其生态危害指数未出现强污染状况,适合构建示范区发展有机畜牧业。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进行矿产勘查开采和工程建设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应向相关省(区、市)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所)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另行制定。  相似文献   

4.
分析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剖面19个样品,将孢粉图式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对应早、中、晚3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藜、蒿和毛茛-豆科优势带;Ⅱ带为榆、榛、桦、鹅耳枥、栎优势带;Ⅲ带为藜科优势带。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气候偏干冷-温和半湿润;中全新世早期植被为阔叶乔灌丛草原-针叶乔灌丛草原-阔叶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干-寒冷较干-较暖较干;晚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相对温暖、稍凉-较温暖;晚全新世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寒冷。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扎鲁特旗土地利用方式及强度对草原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内蒙古扎鲁特旗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近期对其草原植被的调查分析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过大的土地利用强度对该地草原植被造成严重影响,草原面积缩小、植被退化严重,草场质量下降。人口激增引发的土地利用方式由牧向农的转化(垦草为粮)以及草地利用强度的加大(超载过牧)是造成该区草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围栏禁牧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正蓝旗地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正蓝旗闪电河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凉略干,为草原型植被或稀疏草原型植被;中期气候相对暖湿,为森林型植被;后期气候温凉偏干或凉爽偏干,为稀疏草原型植被或草原型植被。   相似文献   

7.
最近,记者在广西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鼓鸣寨狮子山采风时发现一处南方稀有的高山草原,这一高山草原距南宁市约70公里,与昆仑关相邻。登上鼓鸣寨的狮子山,映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的大明山山脉,四周是集南方高山雄姿和北国草原风光于一体的高山草原,数万亩的草地顺着山脉连绵起伏、雄伟壮阔、绿草如茵,令人心旷神怡,让我留连忘返、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8.
甘肃疏勒河冲积扇绿洲全新世孢粉组合和环境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甘肃疏勒河冲积扇九道沟下游剖面(JDG)沉积物系统的孢粉分析,探讨了这一极干旱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环境演化.约4.3 m厚沉积剖面的孢粉组合特征清楚地反映了研究区全新世植被经历了6个发展演替阶段,从老而新依次为: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灌丛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草原植被;针叶林-灌木草原.与植被发展演替相对应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凉较湿→温干→暖湿→温较湿→温干→凉较湿的变化.这些结果对于了解该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以及中国西北干旱区未来环境预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反映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典型花粉类型与气候指标(湿润指数和温暖指数)的统计函数。基于前人研究得出的玛纳斯湖沉积剖面中不同花粉的百分含量复原了晚冰期以来玛纳斯河流域古气候的变化,并基于山地植被—气候—地形关系推断了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以来经历了暖干—冷湿—暖干—偏冷偏湿—暖干—冷湿—暖干的气候变化过程,植被垂直带基带相应为荒漠—荒漠草原(在局部低洼地段发育有草原和低湿地草甸)—极旱荒漠—荒漠化草原—荒漠—荒漠草原(局部发育低湿地草甸和草原)—荒漠的演化过程。当气候由暖干转为冷湿时,玛纳斯河流域所有的植被界限均向下移,此时荒漠化草原面积增大,针叶林的下限可以到达今天的禾草草原,同时森林带的面积有所增加。当气候由冷湿转为暖干时,玛纳斯河流域所有的植被界限均向上移,荒漠的面积大增,禾草草原和森林的面积均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0.
银川盆地晚第四纪环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国榜  宋祥华 《地球科学》1995,20(4):421-426
依据银川盆地8个钻孔的第四系的研究,对该区近12万年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时期植要是在森林草原与草原类型间频荒漠草原4个发展阶段,其中短时间尺度的植被演替主要是在森林草原与草原类型间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夏季草原与戈壁地表能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试验资料,比较分析了夏季祁连山区草原和河西走廊张掖戈壁地表能量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地表能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夏季典型晴天,山区草原的净辐射、潜热通量大于戈壁,而感热、土壤热通量小于戈壁;山区草原净辐射、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大于戈壁;而感热、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小于戈壁。在山区草原,晴天潜热通量是土壤热通量的三倍多,感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差异很小,净辐射主要用于蒸发、蒸腾;在戈壁,晴天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是潜热通量的近两倍,净辐射主要用于加热地表,并通过地表加热下层土壤和地面大气。两地均存在能量不平衡现象,草原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之和小于净辐射,戈壁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之和大于净辐射,戈壁能量不平衡大于草原。导致山区草原和戈壁地表净辐射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导致山区草原和戈壁地表能量分量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陆面植被和水分,根本因素是陆面水分。   相似文献   

12.
利用AMS 14C测年,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南部Tramplin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中亚干旱区深海氧同位素(MIS)3a阶段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41.4 ka B.P.以前,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 41.4~40  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增加;40~36  ka B.P.,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气候湿润程度轻微下降;36~33  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增加;33~30  ka B.P.,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湿润程度轻微下降;30~28 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轻微上升。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 Ma 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 3.580~3.050 Ma 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 3.050~2.555 Ma 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草原类型,该阶段开始升温,但气候较为温暖湿润;(3)2.555~2.300 Ma BP:植被为温凉偏干的疏林草原,湿度开始下降;(4) 2.300~1770 Ma BP:植被类型仍为疏林草原,该阶段温度上升,但幅度并不大,湿度基本不变,气候温凉干爽;(5) 1.770~1.070 Ma BP: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6) 1.070~0.922 Ma BP:植被演替为较暖湿略干的针阔混交林-草原;(7)0.922~0.800 Ma BP:植被为较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8) 0.800~0.650 Ma BP:植被为温暖偏干的以松为主的疏林草原,温度有所上升,但湿度变化较小;(9)0.650~0.160 Ma BP:植被为温凉湿润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10) 0.160 Ma BP至今: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为主,前期气候冷湿,后期较为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6.2~2.4MaB.P.红粘土地层的孢粉学研究,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干旱的草原环境,6.2~5.8MaB.P.为灌丛草原;5.8~4.2MaB.P.是稀疏森林草原,植被由大量中生性草本植物和少量喜湿性的乔木植物组成,反映当时气候相对湿润;4.2~2.4MaB.P.植被中旱生植物藜科和麻黄明显增多,反映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析认为研究区自6.2MaB.P.干旱草原环境的格局就已经形成。红粘土中孢粉记录的植被演化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有时代上的耦合性,也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河南地质》2011,(10):47-47
辽宁省对300万亩沙化草原进行治理,并全部实行了承包经营管理,与1.2万余户农民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书》。目前,300万亩沙化草原治理区内植被盖度平均为75%,平均株高51厘米。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已由中度侵蚀变为轻度侵蚀,蓄水效率由3年前的24%提高到79%。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草地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地下,地下生物量对于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碳固持效应都至关重要。由于草地地下生物量数据缺乏,利用地下与地上的根冠比(R/S)或者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对草地地下生物量进行估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在综述草地生物量研究进展的同时,利用2004~2010年已发表文献的草地生物量数据对中国不同类型草地的根冠比进行了探索,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的根冠比存在显著差异(F=3.524,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山地草甸的根冠比显著低于其他类型草地(p0.01),R/S较大的草地类型为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均值分别为7.0和6.8。对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3种类型草地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存在幂函数相关关系,即高寒草原(R~2=0.67)温性荒漠草原(R~2=0.36)高寒草甸(R~2=0.13),其他3种类型草地几乎不存在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这为以后估算地下生物量提供依据,即地下生物量估算应该综合考虑根冠比和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拟建吉木乃草原石城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的新疆吉木乃县境内,其核心地质遗产为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石蛋石臼石穴地貌,木斯岛冰川、双弧构造、喀尔交雅丹地貌和峡谷,以及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通天洞遗址和草原游牧文化--岩画等,通过分析研究具有极高的国际意义和综合价值.吉木乃草原石城通过近年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佩枯错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河湖相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早期的127—72kaB.P.时期,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至66—56kaB.P.时期,气候转变为温凉略干,植被转为疏林草原;在56—49kaB.P.时期,气候温凉潮湿,植被又转为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草原;而在49—46kaB.P.时期,气候温和偏干,植被转为疏林草原;在46—31kaB.P.时期,气候寒凉湿润,植被表现为温度进一步下降的疏林草原;在31—15kaB.P.时期,环境向寒冷方向发展,植被转为高寒草原;自11kaB.P.(全新世初期)开始,气候由温暖偏干转变为温凉偏湿,植被由灌丛草原转变为森林灌丛草原。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环境是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9.
距今40ka年来东北地区大型食草动物记录显示,该区末次冰期极盛期前后,在冻土苔原大背景下可能经历了40ka B.P.森林草原、34.3ka B.P.疏林草原、30ka B.P.森林草原、22ka B.P.疏林草原、18ka B.P.森林草原、17ka B.P.疏林草原、14ka B.P.无树干草原及11ka B.P.疏林草原的演变过程,环境最恶劣最干冷的时段似乎在14ka B.P.前后.同时,该哺乳动物组合曲线与气候变化、冰川波动及海面升降等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整个环境演变过程还可与陕西关中渭河流域的3个哺乳动物群(咸阳动物群、蒲城动物群和大荔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相对比,只是关中地区进入最干冷的无树干草原环境较早.研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别,导致受东亚季风影响的强度不同,因而进入盛冰期的时间也有或早或晚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王之晟 《地质与资源》2019,28(2):109-118
内蒙古扎鲁特旗处于东亚季风区的东北缘,对季风强弱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敏感.本文以扎鲁特旗地区的更新统赤峰黄土与乌尔吉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剖面中沉积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粒度、碳酸盐、磁化率、孢粉、光释光等指标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光释光测年结果为(130.8±6.1)~(38.7±1.7) ka,赤峰黄土的气候环境以温暖湿润草原植被景观为主,底部和顶部出现较短暂的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植被景观;乌尔吉组气候环境变化总体表现为凉爽干燥荒漠草原-草原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