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圈定出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对该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该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回顾,展望及对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有关条文的理解,论述了历史地震研究在工程地震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地震研究,不仅在甄别历史地震参数、评定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编制地震烈度区划图、分析地震资料的时空不均匀性和历史地震对场地的方面是主要的手段和方法,而且在提供具有概率含义的抗震设防参数、编制综合性的设防区划图、确定背景地震强度等方面,也可能成为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童琼  童迎世 《高原地震》2021,33(3):26-32
通过收集前人和多年对湖南历史地震的反复考究和近几十年所发生的小震(矿山地震)活动,认为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都有其不同的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比较突出.而近代地震通过资料处理和现场考察,发现地震的类型、震源深度和烈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承德地区的历史地震与现今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承德地区地震特征,并根据场址影响烈度估计场址危险性的最大似然法,由承德地区历史地震的影响烈度,估计了未来50年内承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邵辉成  陈党民 《中国地震》1992,8(4):108-111
地震目录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基本资料。地震目录不仅反映了地震活动的真实变化,也混杂了一些人为和历史的因素。现有的历史地震目录只记录了较大地震,而中小地震往往被遗失,仪器记录的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时间较短,大地震相对较少。仪器记录的地震与历史地震震级误差差别很大,如果简单地把这两部分目录结合起来,就会出现地震目录在其研究的整个时间段内不等精度和不同完整性的问题。同时人们越来越注意地震目录的不完整性和震级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震目录修订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震梁  曹学锋 《中国地震》1998,14(3):1-5,14
中国地震目录历经四次大规模的修订,已渐趋完善,然而,由于资料的不足和认识的差异,对地震目录中,特别是历史地震目录中一些参数的确定,甚至地震的增删,还存在不同看法和外议,给实际使用造成一定困难。本文针对目前历史地震目录确定中存在的多观点状态,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引起历史地震工作者讨论,以期共同制定一个能为大家接受的历史地震参数确定方法的规约。  相似文献   

7.
李莹甄  沈军 《内陆地震》2001,15(2):141-147
通过对哈密地区几大活动断裂带、历史地震以及近30年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为哈密地区同时受到南部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与北部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其构造运动兼具西部天山地区和北部蒙古-阿尔泰地区的构造运动的特点,即块体比较完整,只发育大断裂,大断裂之间的中、小断裂不很发育。这种特殊的地震地质和地球动力学环境,决定了哈密地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的特点为:大震复发周期长,低b值,中、小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渤海中部与胶辽海峡的地震周期模式。结果表明,时间可预测模式比滑动可预测模式更接近胶辽海峡历史地震的时间序列特征。按时间可预测模型外推,胶辽海峡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21世纪初期,渤中地区历史地震序列特征复杂,一些关键地硅的震级修订造成预测模型改变,使渤中地区地震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大,不利于渤海盆地地震的长期预测。影响长期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地震震级的可靠性、准确性、直接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的历史地震活动、现今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表明,苍山52级地震强度和空间分布与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并具有某些大震的异常特征,震前出现了长达12a的背景空区,出现了“信号震”和孕震空区,出现了多种测震学指标异常等。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 ,黑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属于少震、弱震地区。根据现有的地震史料和仪器记录地震数据 ,黑龙江省及邻区确实算不上是个多震的区域。但由于本区的历史地震和火山喷发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还有待深入 ,仅依据现代地震资料和少量的地震史料来确定本区的地震活动周期及地震活动水平肯定是不全面的。黑龙江省及其邻区 ( 4 3~ 54°N、1 2 0~ 1 35°E)与我国中原地区一样 ,其历史地震活动及其文献记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地震史料发掘和历史地震研究 (吴戈等 ,1 992 ;1 994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地区在现代地震观测仪器问世初期 ,就初步建起…  相似文献   

11.
运用历史地震资料重在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备、翔实、可靠的历史地震资料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基础.云南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漏载数量巨大,深入挖掘史料并认真考证,对于历史地震编目和地震活动性研究尤为重要.以云南为例,阐述了历史地震资料考证的重要性、原则和例证,进而认为:历史地震资料的采择应当审慎;应使用最新出版的经过考证的资料;采用本文所述考证原则对解决疑难历史地震有效;历史上的某些点滴记载有时可能是大地震事件的线索,值得深入考证;加强历史地震基础性研究,对于地震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葡萄牙地处欧亚地震带西端,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70年代以来,葡萄牙政府十分重视地震和减灾研究,以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简要地介绍了葡萄牙地震和减灾研究的主要机构和工作概况,对葡萄牙的地震监测台网分布、历史和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区域等作了扼要简述。为有效地应付突发的地震事件,使地震灾害减至最小的程度,文中还就首都里斯本市制定的“地震紧急管理”方案,包括小区划、人口动态、损  相似文献   

13.
历史地震资料的使用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地震构造活动较弱的中强地震活动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显著。近年来沿长江各省的核电选址工作,凸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10月12—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重大工程地震安评工作中的历史地震资料使用问题专题研讨会”,安徽省地震局黄田庚局长、张鹏副局长、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4.
1605年武昌地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05年湖北武昌府发生破坏性地震,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未作确切的评定.本次工作主要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武汉市地震地质背景对1605年地震的参数和构造作进一步评述.  相似文献   

15.
阪神大震后,日本地震学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历史地震信息资源,应用地震科学研究成果和最新科学技术与方法,在地震强震动、地震烈度、地震震级和区域构造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防灾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地震学界开发历史地震信息资源的一些思路、做法和成果。  相似文献   

16.
山西大同-阳高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仇转  刘巍 《山西地震》2005,(2):1-7,10
通过对大同盆地历史地震活动及大同盆地历史地震活动与华北地震区、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关系的研究,得出山西大同-阳高1989年6.1级地震活动是这一地区历史地震的延续,是华北北部中强地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义前震的重要意义,其后对应发生的河北张北6.2级地震。标志着华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期已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地区江河湖潭广泛分布.在历史地震文献中,这些陆域地表水的地震反应记录屡见不鲜,是历史地震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但是,历史地震资料中地表水地震反应的研究很不充分,各种地震烈度表中均未将陆域地表水的反应作为地震烈度影响的标志.作者信箱:朱升初,zhu shengchu@126.com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之前的3年多时间里,湖北境内及周边依次发生了九江Ms5.7、随州帆4.7、荆州帆4.2和竹山帆4.6等一系列中等强度地震,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均明显高于近几十年的平均水平,在湖北历史地震中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在时间上又恰好发生在汶川地震之前.本文通过大地构造背景、历史地震活动、汶川地震前后湖北地震活动情况分析和震源机制解等方面探讨了近几年湖北地震活动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经过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衰减关系的确定,以及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而作为基础资料的历史强震目录,同时也是通过历史地震记载的分析得到的。然而,在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而现有的不确定校正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本文设想仅仅利用历史地震的史料记载,依据最大似然法,计算场地的各不同年份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危险性。以怀来、河间、唐山、承德、宁晋、石家庄为例,并仅仅以这些场地的历史记载为依据,不考虑推测的影响烈度,计算这些场地的危险性分析结果,并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来说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军 《地震研究》2013,36(1):123-131,142
根据地震地热说原理和中国西部的大地构造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活动模式及地震活动特征,认为兴都库什地震柱和缅甸地震柱是控制青藏高原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因,青藏高原深达70km的巨厚地壳是内陆地区壳内强震频发的有利构造条件,利用35km以下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地震和周边地区的壳下地震活动动态,参考历史震例,可以为研究区内的壳内强震活动与火山活动提供可能的活动强度、活动地点及大致活动时段等前兆性指标,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利用地震柱概念对青藏高原地震构造活动模式的解释似乎更加贴近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特征,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壳内强震或者火山发生的成因,也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地震柱及其影响区的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