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航磁异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航磁异常管理信息系统是采用GIS可视化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在MAPGIS软件系统平台上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完成航磁异常的可视化检索、统计、属性编辑和图形显示,并实现检索结构数据的自动成图。首次建立的航磁异常信息数据库整理录入完成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资料室保存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大部分少、市、自治区的1万多份航磁查证异常登记表和检查卡片的相关信息:航磁异常属性记录约11350条、地检异常属性记录约12870条、见矿异常属性记录约1120条,扫描及矢量化地检异常图件约7270份。本系统通过建立异常属性数据库与航磁地检异常矢量图文件、全国省级航磁数据库文件、全国航磁测量工作程度图及全国1:50万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实现了多种信息基于GIS平台与技术的统一管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航磁异常数据一般均采用多期磁测数据汇编而成,但是由于测量时间跨度较大、各期测量精度与校正参数不一致、以及磁力异常本身的时变性等原因,各期磁力异常数据之间具有系统差异,致使航磁异常汇编数据的长波成分可能存在不可靠性.本文基于二维修正球冠谐分析建模方法与单纯采用卫星磁测数据构建的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可靠波段,提出区域航磁异常汇编数据的长波成分提取、评价与替换技术.通过仿真数据测试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应用于澳大利亚第七版航磁异常网格数据,进而采用CM6模型的16~90阶球谐系数解算数据对提取的航磁异常长波成分进行了评价与替换,并通过空区补值与扩边处理,得到了澳大利亚及邻区完整的磁力异常网格数据.最后,采用替换了和未替换长波成分的航磁异常汇编数据,与CHAMP卫星磁测三分量数据联合进行修正球冠谐建模,结果显示,替换了长波成分的航磁异常汇编数据与卫星磁测数据融合效果更好,而由航磁异常汇编数据提取的长波成分与卫星磁测数据存在不相容性或非一致性.仿真测试与实际应用均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值得在区域航磁异常数据汇编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我国西部高山区利用高精度航磁技术开展矿产勘查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文以东昆仑、阿尔金等多个高山区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型号飞机性能进行对比,选择适合高山区航磁测量的飞行平台;结合理论模型计算与不同高度飞行试验,确定了高山区有效飞行高度;并在基础上开展了航地磁测量效果对比.在航磁资料精细解释方面尝试了曲面位场转换处理,对比了转换前后局部异常强度变化;针对高海拔地区弱小磁异常选编,开展了弱缓异常提取技术研究;并针对起伏地形条件下航磁异常2.5D/3D精细反演解释技术手段进行了尝试,就如何提高航磁资料找矿效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航磁垂直梯度调整ΔT水平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遥  王平  段树岭  程怀德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1):3854-3861
使用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首次试飞获得的资料,利用航磁垂直梯度数据进行ΔT水平调整研究,讨论了航磁及航磁梯度资料水平调整的原则,提出梯度资料长波水平的调平方法.对经长波水平调整后的垂直梯度数据进行位场转换,获得不受地磁场随时间变化影响的磁异常,并通过恢复磁异常的长波信息,实现了ΔT的水平调整和增强.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调平过程具有物理意义、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高精度航磁调查在西天山东段的应用效果.在高精度航磁图上,展现出多个不同磁场背景及磁异常特征区,它们是不同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及岩性分布的综合反映.该区不仅区域磁场特征明显,而且局部异常信息也极为丰富.在最新的高精度航磁图上,已知铁矿异常特征明显,为矿区外围勘探和同类地区寻找新的铁矿提供了依据.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新发现了五十余处铁矿异常,在2007年进行了地面查证的5处异常中,有4处见矿.这些新的铁矿异常的成功发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今后利用高精度航磁测量在类似地区进行找矿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坦桑尼亚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金矿床是该国绿岩带型金矿床中的一个主要类型,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的西南部区域,姆瓦莫拉(Mwamola)金矿为苏库马兰德绿岩带(Sukumaland greenstone belt)上比较典型的大型隐伏铁建造型金矿床,位于坦桑尼亚西北部西嘎山一带;该类型矿床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弱-中等强度线性磁异常,在地面磁异常上表现为中-强线性磁异常,条带状铁建造BIF(磁铁石英岩)和金矿石具有中强磁性,两者是引起磁异常的主要因素,磁异常是寻找该类型金矿的直接标志之一.根据姆瓦莫拉金矿床上的航磁异常表现特征,对西嘎山一带航磁异常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航磁异常反映了与金矿有关的条带状铁建造的聚集分布区,金矿脉与航磁异常、地磁异常走向基本一致,据此选择的找矿靶区找矿效果良好,表明该区域航磁异常对选择靶区、寻找铁建造型金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坦桑尼亚西嘎山一带分布的航磁异常具有寻找铁建造型金矿的较大潜力.该区域金矿勘查,除充分利用该国已有的高分辨率航磁异常成果筛选靶区外,还需配合地面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确定条带状铁建造位置和进行钻探工程布置,借鉴或复制姆瓦莫拉和PL9110金矿找矿经验和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航磁异常的多尺度分解及断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先  赵丽  刘天佑  杨宇山 《地震学报》2006,28(5):504-512
在对北京地区航磁异常及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对北京地区航磁异常运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 并对北京市区的两条主要断裂, 即北东向的顺义——良乡断裂和东西向的板桥——八宝山——通县断裂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震的影响进行了重点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精度航磁图件是航磁数据的提升和体现,通过航磁异常图的编制可以使航空物探资料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地质工作.航磁异常图编制的关键技术在于每个环节都要选择适合于大面积数据拼合的特殊手段,以保证整体网格的数据质量.本文对编图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和阐述,这些技术包括:编图数据的准备,构建磁场调平框架,航磁数据微调平,网格化数据,网格拼接,长波长滤波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最新实测的冀西北地区高精度航空磁测数据,利用化极、解析延拓、垂向导数、水平梯度模及欧拉反褶积场源深度计算等方法,重点分析了土城子航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成因,并结合地面查证资料研究了航磁异常与成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城子航磁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应为隐伏磁铁矿引起的矿致异常.地面磁测异常、激电异常及主成矿元素异常与航磁异常均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可比性,岩(矿)体具有"强磁、低阻、高极化"的特征,赋矿地层中Pb、Zn等成矿元素相对富集,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铁多金属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
坦桑尼亚是东非第一产金大国,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该国的一个重要金矿床类型,该类型金矿床与断裂构造中的构造蚀变带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东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绿岩带中;凯巴卡瑞地区内岩石磁性表现为强-中-弱-微或无的强度等级,岩石相互之间磁性差异明显,其航磁异常显示的地质信息比较详尽,反映的磁性地层、岩体界线清晰,线性构造特征明显.依据坦桑尼亚凯巴卡瑞地区尼亚斯罗利金矿床上的航磁异常表现形式,对凯巴卡瑞地区航磁异常强度、规模、形态及延伸等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对比研判,认为该区域航磁异常客观地反映了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有关联的断裂构造和绿岩分布区,构造蚀变带、金矿脉以及所赋存的绿岩地层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低强度磁异常,其他岩石(条带状铁建造、辉绿岩、花岗岩)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高强度磁异常,据此选择的找矿靶区通过地面物探方法(高精度磁测、微磁测量)查证,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凯巴卡瑞地区航磁异常解译厘定的地质信息,为进一步预测成矿区域、圈定找矿靶区及间接发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奠定了基础,因而预判坦桑尼亚凯巴卡瑞地区分布的航磁异常具有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地震发生之前形变观测前兆异常,给出该地震三要素,总结其前兆异常特点,反思运用单台前兆观测资料预报地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地震预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Mantle tomography and its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constrain later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in the lower mantle from global tomographic models of shear- and compressional-wave speed. We assume that the mantle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perovskite and magnesio-wüstite. In a first stage, we directly invert VP and VS anomalies for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using the appropriate partial derivatives (or sensitivities) of velocities to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However, uncertainties in the tomographic models and in the sensitivities are such that variations in composition are completely unconstrained. Inferring deterministic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being currently not possible, we turn to a statistical approach, which allows to infer several robust features. Comparison between synthetic and predicted ratios of the relative shear- to compressional-velocity anomalies indicates that the origin of seismic anomalies cannot be purely thermal, but do not constrain the amplitude of the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We show that we can estimate these variations using histograms of the relative VP and VS anomalies at a given depth. We computed histograms for a large variety of cases and found that at the bottom of the mantle, variations in the volumic fraction of perovskite from −14 to 10% are essential to explain seismic tomography. In the mid-mantle, anomalies of perovskite are not required, but moderate variations (up to 6%) can explain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s equally well. These trade-offs between anomalies of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cannot be resolved by relative velocity anomalies alone. 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requires the knowledge of density variations as well. We show that anomalies of iron can then also be resolved.  相似文献   

13.
The lithospheric magnetic field (LMF) in Chin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spherical harmonic coefficients given by the NGDC-720 model. The LMF comes from the magnetization of minerals in the crust and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It may, therefore, provide unique insight into lithospheric tectonic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Here, we study the geomagnetic manifestation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find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MF and seismicity. Many large faults are found to closely overlap with magnetic anomalies, or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boundaries of magnetic anomalies. Earthquakes in these fault regions have occurred on the boundaries of magnetic anomalies, or in the transition zones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omalies. We analyze the components of the LMF, and the LMF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finding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 B z at 200 km, is the most related to seismic activity. Relevant physical mechanisms are also discussed. We propose that the stress or viscosity differences caused by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hich manifest in the LMF, may be the predominant reason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MF and seismic activity along large faults.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在于跟踪地下核试验现场核查新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磁力仪器,研究针对地下核爆炸磁异常数据解释方法,使磁法成为一种地下核试验现场核查方法的新技术;并且可以根据磁异常数据处理解释,作为研究探测地下核爆炸相关参数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崔荣花  方剑  王勇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4):1279-1290
本文利用数值法求解瞬时地幔对流问题以模拟大地水准面异常.利用两个较新的S波速度异常层析模型SEMUCB_WM1和TX2019slab,将其转换为密度异常作为控制方程的浮力驱动项;采取的黏度结构模型中,上下地幔的黏度比为1∶50.为了研究地幔不同结构对罗斯海海域大地水准面异常的影响,分别提取上、下地幔的密度异常正/负值,作为对流控制方程的输入项,计算相应的模拟大地水准面异常.将模拟大地水准面异常与观测值进行对比,发现罗斯海海域的大地水准面异常主要来自下地幔及上地幔的负密度(波速)异常,下地幔正密度异常对该区域大地水准面负异常也有一定的贡献.本文认为,地幔密度负异常在罗斯海海域大地水准面异常的形成中占据主导作用,地幔对流的动力学效应对该区域大地水准面异常的形成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6.
在波数域中处理八大关—伊敏苏木剖面重力资料,使用离散余弦变换反演法计算出重力基底起伏界面深度,利用Hilbert变换计算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及其相位.根据布格异常特征及归一化总梯度相位曲线,划分了15条断裂,反演了该剖面重力基底起伏界面,并对重力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将研究区划分出3个凹陷区,确定伊敏凹陷、鄂温克凹陷和东明凹陷为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化磁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提高磁异常化磁极的质量问题,提出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化磁极方法.以位场余弦变换谱分析为基础,从理论上推导了基于DCT的二度和三度体总场磁异常化磁极转换公式.在倾斜板状体模型实验中,化磁极误差小于0.001 nT,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单球体及多球体模型实验中,采用基于DCT的化磁极方法在5.倾斜磁化时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化磁极结果,15°时化磁极的效果更加明显,其等值线的形态、幅值以及所反映的磁性体的水平位置都得到较好的恢复,这说明,采用本文方法进行化磁极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波分析提取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明  李志海  孙甲宁  高歌 《地震》2016,36(1):38-48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特性, 选取db4小波基、 细节6阶为各台站地倾斜整点值数据的研究对象, 建立了小波分析异常提取方法。 利用该方法提取了2011年以来新疆天山中段地区2次6级地震前地倾斜形变异常。 结果表明, 在MS≥6.0地震前, 震中附近(<300 km)不同台站记录到了相同频段、 周期的异常信号; 异常主要集中在震中150~300 km范围内, 震中附近观测资料异常并不明显; 不同方位台站对地震异常信号的接收时间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布格重力异常相对于地形起伏光滑分布的约束条件,从一维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出发,采用贝叶斯方法估算近地表岩石密度,同时采用三次B样条函数拟合布格重力异常,获取光滑分布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拟合和光滑约束之间的权重采用Akaike贝叶斯准则(ABIC准则)自动确定.均匀剖分模型和不均匀剖分模型数据试验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相关参数评价表明,足够多的样条系数可以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样条系数的个数接近测点数时可获得较稳定的估计结果.增大异常的噪声水平时,ABIC准则可有效地自动增大先验光滑约束的权重.云南地区两条重力剖面应用结果表明,剖面沿线的近地表密度值起伏变化明显(达2.45~2.8g·cm^-3),前寒武纪和古生代地层密度相对较高(主要为2.53~2.75g·cm^-3),而中生代密度较低(2.45~2.73g·cm^-3);本文估计的近地表密度结果与区域物性资料及地表地质特征较吻合;估计的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具有光滑性;红河断裂两侧近地表密度差异较大,可达0.4g·cm^-3.本文获得的两条剖面近地表密度结构和布格重力异常为该区深部结构与构造研究提供更可靠的重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油气区地表黄土磁化率异常直接指示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区地表黄土具有磁化率异常,早已是一 个不争的事实,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异常,以及这 种异常对探测油气藏是否具有某种指导性意义,一 直是国内外油气地球物理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之一。本文作者对油气区地表黄土磁化率异常成因 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适当的数学手段,对中国西部 某油气区黄土样品磁化率观测值进行了处理;合理 地划分出黄土磁化率背景值,根据磁化率异常确定 油气远景区和量化评价因子。经过实际油井验证, 证明了应用磁化率指示油气藏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