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疆铁路沿线风沙危害与工程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南疆铁路沿线的概况、地质地貌、植被分布及气象状况,特别是风信状况的调查,阐明了沿线的自然状况。20世纪90年代,研究工作者在沿线风沙活动最为剧烈的巴楚地区设置定位观测站,对典型的活动沙丘特征进行观测,获得了沙丘移动的定量数据。同时在各种类型典型戈壁地段,设置积沙仪,在不同的风速情况下收集动态流沙,总结出当地的输沙率公式,为风沙防护提供了直接的设计依据。通过对各种工程防治措施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新材料试验,归纳出各种工程防沙结构的功能效果,提出适宜当地条件的新工程防沙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砾漠地段铁路沙害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兰新铁路西段为我国砾漠地区铁路风沙害最为严重的地段,虽地表无明显积沙,但风沙对铁路行车安全及线路维护依然造成很大危害。通过对典型地段铁路风沙害的分布、地质地貌条件、风沙状况、砂粒来源、危害调查和现场试验分析,确认沙源来自于当地,暴雨形成洪水携带的细颗粒物质成为沙源的重要补充。依据试验资料,文中对戈壁风沙流中砂 粒的空间分布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总结出了当地输沙率经验公式,可对风沙的防护提供定性定量的依据。当地工务部门多年来采取了工程防护措施,经对防护效果进行量测分析、比较后,对其发挥的效能做出了结论,认为多年采用的轨枕栅栏形式结构、网络结构、本体保护,可作为防治戈壁砾漠地段铁路沙害的主要措施手段。经过现场试验、分析,总结出防治戈壁风沙流的综合结构,有效地扼制了风沙危害,确保了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沿线砾石方格固沙机理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砾石方格内风速特征、固沙效率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当气流运行至砾石方格前缘,水平风速迅速降低,砾石方格对风速的削弱作用非常显著,达到50%左右。气流在沿砾石方格向下风向移动过程中,水平梯度风速逐渐减小,但其减小幅度比较缓慢。砾石方格中风速随高度的分布遵循对数规律,各方格间风速变化趋势相对稳定。砾石方格地表粗糙度在5.2cm左右,摩阻速度为2.4 cm/s。砾石方格中固沙量随着进口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风速下,固沙量随离沙源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减。  相似文献   

4.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文宏 《冰川冻土》2003,25(Z1):186-189
简要介绍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特点, 并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 对其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进行总结. 分析了青藏铁路对沿线景观产生影响主要工程类别: 路基工程、取弃土场、砂石料点、施工便道、施工营地、施工场地等, 提出青藏铁路修建对西藏旅游景观产生的影响及为减小和缓解铁路工程对沿线景观的影响, 需采取预防措施和恢复措施, 所提各项措施符合青藏线的特点, 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风沙堆积对多年冻土温度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我国高寒区沙漠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由此产生的地表风沙堆积对多年冻土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 但目前风沙堆积对多年冻土温度的影响过程及机理仍不明确, 特别是缺少室内模型试验方面的研究.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不同厚度的积沙对多年冻土温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除试验箱气温为正负温过渡阶段外, 当试验箱气温为负温时期, 积沙冻土的中上层温度比无积沙冻土高, 且沙层越厚温度越高, 但均为负温, 整个土层仍对应冻结状态; 当试验箱气温为正温时期, 积沙冻土的中上层温度比无积沙冻土低, 且沙层越厚温度越低, 而正温阶段对应冻土融化时期, 积沙的降温作用可延缓冻土的融化. 在3个冻融循环周期内, 积沙冻土的底面平均温度均比无积沙冻土低, 且沙层越厚, 冻土底面温度波幅越小.  相似文献   

6.
赖文宏 《冰川冻土》2003,25(8):186-189
简要介绍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特点,并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对其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化价值进行总结。分析了青藏铁路对沿线景观产生影响主要工程类别:路基工程、取弃土场、砂石料点、施工便道、施工营地、施工场地等,提出青藏铁路修建对西藏旅游景观产生的影响及为减小和缓解铁路工程对沿线景观的影响,需采取预防措施和恢复措施,所提各项措施符合青藏线的特点,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积沙对铁路道碴层反射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藏铁路建成后,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表沙化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地表积沙入侵路基,填堵和覆盖青藏铁路道碴层,影响了青藏铁路道碴层的反射率。为此开展了积沙对于铁路道碴层反射率影响的研究。为此本文将测量碎石层等粗糙表面的反射率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适用于测量混有流动性材料(如积沙等)的粗糙表面(如铁路道碴层等)的反射率。结果表明:随着铁路道碴层模型积沙覆盖率的增大,铁路道碴层的反射率先减小后增大,当积沙完全覆盖道碴层时,其反射率达到最大。并将该测试方法与ASTM-E1918A标准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天气晴朗、无云、无雾霾且太阳辐射入射量瞬时强度变化<20W·m-2时,两种测试方法计算非常接近,其测量差值0~0.002,综合分析认为在测量带有流动材料的反射率时,采用本测试方法方便可靠。但积沙对道碴层的热流平衡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青藏铁路海拨高、冻土地段长、风沙、冰雪等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环境保护要求高的特点,简述了高原铁路五大保护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沙漠公路风沙土路基风蚀破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驰  高瑜 《岩土力学》2011,32(1):33-38
以沙漠公路风沙土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风蚀风洞试验研究路基的风蚀破坏规律,以及路基不同断面对风沙流运动的影响。以路基高度、路基边坡坡率和路基宽度作为路基断面主要设计参数,研究不同路基断面下风沙流扰动、增速、减速、恢复的过程,以及路基周围风速流场的变化特征,分析路基病害较未病害时路基周围流场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路基高度和边坡坡率对风沙流运动的影响较大。随路基高度增加,路基对风沙流流场扰动增强,迎风坡坡顶处吹蚀破坏和背风坡坡底处堆蚀破坏越显著,在确定的路基边坡坡率下,路基模型高度为250 mm较模型高度为60 mm时,迎风坡坡顶风速增加1.13倍,背风坡坡底风速减小2.53倍,建议沙漠公路路基高度宜小于2.5 m。进一步,在确定的路基高度下,比较不同的边坡坡率对路基沿程风速的影响,发现当路基边坡坡率为1:1.75时,路基沿程风速变化不明显,沙漠公路风沙土路基不宜被风蚀破坏。  相似文献   

10.
风沙流中沙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在风洞内对与天然沙接近的石英沙风沙流沙颗粒浓度沿高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对 3种不同轴线风速研究结果表明,风沙流中沙粒浓度沿水平方向基本不变,而随高度呈指数衰减,而且其衰减速率与风速密切相关。风速越大,衰减速率越慢;风速越小,衰减速率越快。风沙运动一旦发生时,靠近沙床表面的沙粒浓度随风速变化很小,可以认为趋于稳定,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无人值守地应力综合监测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安装在青藏铁路沿线一种新型的无人值守综合地应力监测站。该监测站采用无线GPRS通信技术,通过Internet连接到安装在北京的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应力监测局域网中心端服务器,实现数据交换和监测站的远程控制,该项技术克服了传统地应力测量需要人工现场信息采集的弱点,使用数据终端来实现地应力监测的自动化。该监测站能够进行青藏铁路沿线的昆仑山、安多、羊八井深孔应力监测和昆仑山西大滩昆中断裂位移监测,可以对青藏铁路沿线地球物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地质环境数据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实现不间断的监测,为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和地震预报、高原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增强了对青藏高原地质灾害、地震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河南地质》2009,(10):46-46
日前,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带地温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基本完工。 该项目是国家气象局为了加强对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带温度变化的监测,以进一步提高青藏铁路沿线运输保障的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预报、预警青藏铁路冻土带地温变化对铁路路基的影响,并及时将有关信息提供给青藏铁路有关单位和交通部。  相似文献   

13.
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植被恢复建设的迫切需要,在青藏铁路沱沱河试验段高寒草原区取土场开展植被恢复的试验工作,主要研究和分析了梭罗草(Kengyilia thoroldiana(Oliv.)J.L.Yang,Yen et Baum)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取土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取土场属次生裸地,其有机质含量为3.31 g·kg-1,pH为8.84.梭罗草为高原干旱地区乡土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寒旱、抗风沙以及耐盐碱等特性.在取土场植物的出苗率接近50%,越冬率可达75%以上.恢复第2年植物群落盖度为41%,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达到(128.16±41.85)g·m-2和(266.50±95.69)g·m-2.可见,无论是种子萌发和植物越冬,还是植物个体生长发育以及人工植物群落特征,梭罗草表现出对青藏铁路沿线高寒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只要采用高原乡土植物种类和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取土场次生裸地的植被快速恢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邱贞生 《福建地质》2012,31(1):90-9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三维场景复制,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高速、精确地记录建筑物(或景象)的三维空间位置。以马坑铁矿三维激光扫描工程项目为实例,详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山地下采空区测量中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远大于 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A远大于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DTM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又被称为实景复制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技术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它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独特优势。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提供扫描物体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因此可以用于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形模型。本文将以一工程边坡为例讨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数字地形模型的方法,着重论述三维点云数据的获取、拼接、坐标校正、去噪及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方法,由此得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形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何秉顺  丁留谦  刘昌军 《岩土力学》2006,27(Z2):643-648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它可以快速扫描目标,获得高密度,高精度的目标空间坐标,配合后处理软件,进行各种测绘、分析、仿真工作。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对目前的主要激光扫描硬件进行了比较,最后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岩土工程应用的主要两个方面:边坡变形监测与岩石裂隙面勘察。相比常规监测和地质调查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高精度、速度快、节省人工的优势,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智能化、无人化开采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精准地质信息探测是当前智慧煤矿建设中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其中巷道信息的精准探测和巷道三维模型的快速获取是地质透明化的重要数据来源。对比分析传统巷道建模方法及其优缺点,提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重建技术构建高精度透明工作面巷道模型的技术思路。在分析煤矿井下工况环境长距离三维激光扫描面临的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研究三维激光扫描原理和空间点坐标计算方法,并提出透明工作面巷道三维激光扫描重建技术流程,其关键技术包括: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动态标定和坐标转换方法;点云预处理技术中基于统计滤波法的大尺度噪声滤波方法和基于移动最小二乘的小尺度噪声滤波算法;点云关键点提取与特征描述技术中SIFT特征检测算法和FPFH特征描述算法;点云配准技术中基于FPFH特征描述算法的粗配准技术和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的精配准技术。以准格尔煤田唐家会煤矿某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从三维激光扫描施工流程、巷道点云数据采集、边界轮廓线提取、巷道与工作面联合建模等方面进行实践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面巷道三维重建思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为复杂巷道的快速三维扫描、重建提供一条可行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挡沙墙防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十三间房车站附近K1476+875~K1477+000沿线的集沙量观测系统,对2009年试验期间该处挡沙墙防沙功能的观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风以9、10级为主,集沙量与微地形关系密切,集沙量沿高度方向呈指数递减;地面构筑物的存在改变了风沙流场,挡沙墙上方的积沙量随挡沙墙高度增加而减小,增加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