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教学三维目标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目标维度,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地震科普讲座作为一种教育教学,也应有相应的教学目的和需要实现的宣传效果。以教学三维目标为引领,设计地震科普讲座,发挥目标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受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学习、理解和参与能力,从而在地震灾害来临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科学避震,保护自我及他人。   相似文献   

2.
Ulysses的观测与太阳风加速机理初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Ulysses 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沿独特的日球纬度方向考察日球高纬度空间区域的飞船。本文描述了 Ulysses 飞船的部分主要观测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在 Ulysses 飞船穿越太阳南,北极之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太阳风速度、磁场等参量的纬向变化模型。分析表明,这些模型都不能解释 Ulysses 飞船的观测结果。Ulysses 飞船的观测对经典的太阳风理论提出了挑战,太阳风的加热与加速是一个远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观测与分析表明,经典热传导不可能驱动高速流,太阳风的加速伴随着加热的发生,而加热率大小可能与离子的回旋频率有关;太阳风的热源可能不是单一的形式,而且不同形式的热源对太阳的加热贡献大小与日球径向距离有关。本文讨论并分析了几种可能的太阳风加热与加速机制。  相似文献   

3.
严寒地区隧道围岩冻融状况分析的导热与对流换热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严寒地区隧道现场基本气象条件的分析 ,建立了隧道内空气与围岩对流换热及固体导热的综合模型 ;用此模型对大兴安岭西罗奇 2号隧道的洞内气温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 ,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分析预报了正在开凿的祁连山区大坂山隧道开通运营后洞内温度及围岩冻结、融化状况 .  相似文献   

4.
活动构造研究——历史、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活动构造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在简要介绍国际以及中国早期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动构造及其定量研究的历史与发展,阐述了中国在活动构造基础调查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区域活动构造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与认识;进一步介绍了在活动构造定量参数测定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基于这些定量参数进行的活动断裂潜在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评价工作与进展。最后,结合中国活动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宜重点加强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应急管理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概括了现阶段地震应急管理的体系建设框架,最后,提出了推进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构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小波变换在前兆观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由于数字化前兆具有高精度特点,因此,如何分离数字化前兆中的高频与低频信息,以及如何识别地震前兆的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是数字化前兆资料分析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给出了小波变换应用于正常的数字化前兆资料高频与低频信息的分离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处理,结合实例给出了地震前兆的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的识别思路,从而为数字化前兆的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渗流速度、流向不仅是地下水渗流场研究中两个重要的动态参数,而且是测定含水层渗透系数、渗流量等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参量.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下水渗流速度、流向的技术方法与工作流程等,其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井孔中有垂向流和无垂向流情况下,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单孔稀释法测定渗流速度的方法与适用条件,旨在为广泛开展地下水渗流场参数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提供可行的技术途径.作为一种地下水渗流场参数定量研究的技术方法,单孔稀释示踪法在与渗流场研究有关的水库诱发地震机理、地下流体对构造活动的影响过程、地下流体强震异常解释、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落实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区长8沉积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南方向,其次为东南方向.长6沉积期除来自和长8相同方向的物源外,还受到盆地东北与东部方向物源的影响,悦乐-玄马-固城-合水-宁县一带为混合物源区.长8和长6地层的稀土元素特征均显示出轻、重稀土分馏中等到强、弱~中等铕负异常的右倾模式,表明源区主要与分异较好的陆壳物质有关.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区母岩性质及其构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长8沉积母岩主要来自盆地西南缘过渡型大陆和基底隆起陆块以及少量混合再旋回造山带源区的变质岩与沉积岩以及少量火成岩.长6段除来自盆地西南缘过渡型大陆和基底隆起陆块源区外,盆地东北缘基底隆起陆块的结晶基底及沉积盖层也有贡献.长6母岩区以含较多长英质岩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安孕育严重的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本文采用GPS精密定位和InSAR遥感差分技术对西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进行变形监测与分析,获取了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整体变形现状的珍贵信息,通过对这些变形信息的研究分析,揭示了西安现今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时空演化特征和机理:随着停止或限采地下水,西安地面沉降量级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最大年沉降速率20~30 cm/a减少到不足10 cm/a,且超过60%的沉降区域的年沉降速率已由90年代中期的5~8 cm/a减少到不足2 cm/a;原有的沉降中心大部分已不存在或大大减小;地裂缝在时空活动与分布上与地面沉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随着西安高新区的建设向南、西南、东南逐步扩展.  相似文献   

10.
苏拉威西海与苏拉威西岛地处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区,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与地震活动十分活跃.苏拉威西海于中始新世-晚始新世扩张形成,海盆向南倾斜,近一半始新世洋壳已俯冲消减于北苏拉威西海沟之下.苏拉威西岛于上新世-更新世早期拼接定型,火山活动不断,近期仍十分活跃.该区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缘南段研究火山地热条件、起始俯冲机制的最佳场所,具有重要的地热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意义.文章利用重、磁资料,结合133个热流数据,计算了苏拉威西海与苏拉威西岛周缘的莫霍面、居里面结构,分析了地温梯度、热导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莫霍面平均深度为18.4km,居里面平均深度为14.3km,与前人在苏拉威西海盆用双船折射获得的地壳速度分层结构相符;计算得到的平均地温梯度为4.96℃(100m)?1,海区为高地温梯度、低热导率区,陆区为低地温梯度、高热导率区,与实测热流点地温梯度统计结果一致,变化幅值相近,其中,最高地温梯度带出现在苏拉威西海向苏拉威西岛过渡区,与向南移动的苏拉威西海盆扩张脊对应.重、磁、热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地壳地温梯度较高,有利于俯冲起始活动,苏拉威西岛西侧的Palu-koro断层北段是可能发生起始俯冲活动的地点.此外,苏拉威西岛北支与岛东支在向北-西方向运动的过程中,速率不同,北支慢、东支快;深部构造动力方向不同,北支向北上倾、东支向北下倾.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科技工作者立即投入到震后应急救援、现场余震监测、灾害评估、地震机理研究、震情趋势判定和现场科学考察中。其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年专家在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及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震源破裂过程、地震灾区区划图编制、余震破坏影响范围确定、地震社会学分析与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8年12月,研究所40岁以下科技人员在各种科研刊物上发表了SCI、EI文章就有10余篇,参加现场工作人员41人次。青年科技人员能够迅速投入到震后科技支撑工作中,得益于研究所平时对青年科技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有一广大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GPS数据显示出形变活跃。本文描述该地区的活动断层作用,及其与GPS观测的速度场是何种的关系。在有些地方,速度场由垂直轴的旋转所调节,该地区地表的大部或全部应变看来都由地震所释放。然后将GPS观测速度与用重力驱动的形变模型所计算的速度进行比较。使用由实验导出的矿物流动定律计算的流变学,模型提供了与GPS观测速度非常一致的速度。不可能唯一地确定出深部的流变学或流动速度,与观测水平地表速度匹配的有两种类型的模型解。其一是垂直平面通过纯剪切形变,其二是地壳内存在水平速度的垂直梯度。该地区存在正断层作用地震的两个截然不同地区,其机制最容易由重力驱动的形变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9,21(4):445-455
本文着重就太湖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太湖沉积物及其内源污染问题和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等热点问题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在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太湖这样大型浅水湖泊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沉积物悬浮过程的研究,把风浪与水体光照透明度、内源释放、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等过程和要素联系起来,获得了太湖理化要素随深度变化的内部结构特征,确立了三维水动力模拟模型在太湖应用中的必要性.建立了太湖光照和透明度与悬浮物的关系,及基于悬浮物浓度的太朔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在太湖沉积物与内源污染问题上,初步弄清了太湖沉积物分布与污染物质分布的特征,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作用的来源与大小.太湖水动力对内源释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适于太湖内源污染控制的判断方法.对于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问题,在蓝藻水华爆发过程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营养盐阈值、休眠孢子复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完善.研究还发现了富营养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趋于小型化且多样性下降的现象,营养盐循环速率加快,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通过附着生物的研究,揭示了富营养化导致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恢复应该首先降低营养盐负荷、其次才是生态恢复的新观念,以及湖泊治理必须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新思路.最后,就这几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说明了在翻译该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概括了译者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最近0.6Ma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中国黄土高原最近0.6Ma夏季风增强以及35~25kaBP和4~2.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增强的记录与澳洲干旱化或沙漠化增强记录的对比,提出导致澳洲沙漠化的澳洲高压增强,通过穿越赤道的气流有可能在过去增强东亚夏季风的论点;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与澳洲气候记录所表明的同步变化,可能反映了与蒙古高压系统有关的东亚冬季风环流穿越赤道对澳洲夏季风环流增强的影响。南、北半球季风气候通过穿越赤道的气流相互作用可能自0.6MaBP开始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00 m深井观测的国家需求,应用 “解构与重构” 设计思路,共性赋能技术与地震技术深度融合的设计方法,对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进行创新性总体设计;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设计等定型技术设计;结构、功能与外壳的设计。测试和试运行结果表明,新研制的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完全达到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合肥数字遥测台网的技术构成和台网在运行期间,数字观测设备、无线传输设备的应用和日常维护,叙述了台网数字设备在运行时出现死机、丢数以及其他故障采取措施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潮汐产生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可以解释1500-1800a周期的气候变化.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将太平洋深层冷水翻上表面(或使太平洋西部暖水流向东部,北部暖水流向南部),使海洋上方空气变冷(或变暖),产生拉尼娜冷事件(或厄尔尼诺热事件).天文资料表明,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火山活动亦受强潮汐的控制.火山喷发使海洋底层暖水上升到海洋表面,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它们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当火山灰在低纬度地区上升到平流层,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至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飘浮1-3a,最后降落在两极地区,减弱被遮蔽区的太阳辐射,与该区发生日食的效果相同,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延迟因子.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对江苏溧阳地区的民居在经受地震后造成的破坏情况进行了概述,结合现状,说明该区民居的整体抗震能力很差.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抓建材质量、合理规划、注重房屋结构的合理性等几方面入手,做好民居的抗震设防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地震监测数据存储和在线共享服务是提高地震监测服务效能的关键之一.新升级研发的地震连续波形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了海量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在线存储和共享服务,能够对实时和非实时波形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连续存储,同步建立与波形数据文件一一对应的波形索引文件.通过波形索引实现连续波形数据的快速查询,基于系统设计的交互命令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