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关于《基于内变量和张量函数表示定理的本构方程》(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一文(以下简称讨论文),现回复如下:(1)原文[1]中截止式(17),本构方程的基本体系就已全部建立。在各向同性和内变量为标量的假  相似文献   

2.
《岩土力学》2014,(1):292
<正>会议背景和宗旨2008年11月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第1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岩土本构理论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2010年12月批准成立了"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2011年8月"专业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第1次工作会议,2013年5月在桂林理工大学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学术交流会。鉴于第1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已有5年和近年我国不少学者在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14年5月在上海大学召开第2届全国岩土本构理  相似文献   

3.
岩石损伤本构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格森(Gerson)本构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微观应变向宏观应变的转化因子,推出了一套损伤本构理论,建立了实际损伤模型,详细写出了叠代步骤,理论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考虑温度效应的岩石损伤内时本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岩石类材料受载时的损伤破坏机理,首次引入两个损伤变量 D_1和 D_0用以反映外载荷体量和偏量的作用,在内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考虑温度效应的岩石损伤本构方程,并导出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本构方程增量型关系式。在不同温度下用大理岩试样进行了压缩实验和声发射实验。根据实验所得结果,确定了本构方程中材料的所有参数,得到了大理岩材料受温度影响其性质发生变化的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对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龚晓南 《岩土力学》2011,32(2):321-325
首先,介绍了笔者对我国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然后,分析了采用连续介质力学分析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并讨论分析了岩土本构理论发展现状,提出对岩土本构理论发展方向的思考,最后对数值分析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地位作了分析。分析表明,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结果是岩土工程师在岩土工程分析过程中进行综合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模型求解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岩土的工程实用本构方程;建立多个工程实用本构方程结合积累大量工程经验才能促使数值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由用于定性分析转变到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岩土力学》2011,(5):1574
土的本构关系是岩土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罗汀、姚仰平和侯伟共同编著了《土的本构关系》,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著者及其在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的合作者和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长期从事土的本构理论研究,取得  相似文献   

7.
陶帅  王学滨  潘一山  王玮 《岩土力学》2011,32(Z1):403-0407
以FLAC中的Mohr-Coulomb(M-C)本构模型为基础,在C++环境下实现了考虑拉伸截断的非线性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针对应力及位移的分布规律,将理想弹塑性的Hoek-Brown(H-B)本构模型、M-C本构模型及自定义本构模型的数值解及H-B本构模型的理论解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自定义本构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弹-脆-塑性的自定义本构模型,以先加载,后挖洞的方式模拟了圆形巷道围岩的应变局部化过程,在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对称及均质本构参数的条件下,模拟出了4个对称的V型坑,模拟结果与静水压力条件下岩爆的现场观测及试验结果吻合,而采用接近脆性的H-B应变软化模型所得结果的对称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利用内蕴时间理论对土的流变性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在准三轴条件下土的流变本构方程 ,并且利用土的三轴流变试验结果对所得土流变本构方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用内蕴时间理论推导的土流变本构方程能很准确地描述土的流变性。  相似文献   

9.
周爱兆  卢廷浩  姜朋明 《岩土力学》2012,33(9):2656-2662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建立的岩土体材料本构模型以及岩土体材料与结构接触面本构模型原理相通,只是前者是在三轴剪切试验条件下的三维应力空间建模,后者是在单剪试验条件下的二维应力空间建模。单剪试验条件下土与结构的接触面问题可以看作是法向与切向应力空间上的二维问题,其试验结果可以表达成由应力、应变组成的二维矢量。结合接触面力学特性,确定应力空间中的势函数以及塑性状态方程,可以推导出双重势面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方程的一般表达式。进一步取两个势函数分别为法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建立简化双重势面接触面弹塑性模型的本构方程,该方程可直接应用于有限元等数值分析。结合试验实例对建模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建立接触面本构模型无需推求塑性势函数和屈服函数,可以直接得到弹塑性刚度矩阵,且建模方便。  相似文献   

10.
土体的本构模型是分析计算土工结构变形规律的关键。自剑桥模型提出以来,对于土体本构模型的研究,各国学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研究了适用于相应试验条件下的各类模型。随着寒区经济的发展,关于冻土力学性质的研究日益增多,许多学者借鉴常规融土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的冻土弹塑性本构模型。为了进一步理清冻土变形行为的特征,完善适用于冻土弹塑性行为的本构模拟理论和方法,作者总结和分析了各类冻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理论基础、建模方法、参数确定方法等内容,对进一步发展可准确描述冻土复杂力学行为的本构模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含瓦斯煤的内时本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冰  王泳嘉 《岩土力学》1995,16(3):22-28
根据瓦斯对煤的力学变形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采用内蕴时间塑性理论,建立了含瓦斯煤的内时本构关系,给出了本构关系中材料常数的确定方法,并地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2.
正袁小清等的论文《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1],(以下称为原文)于2015年10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6卷第10期上。原文对耦合损伤理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笔者有几点疑问,故提出与作者袁小清商榷。笔者采用符号参数如无说明,则其含义与原文相同。以下是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内时理论的含瓦斯煤岩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内时理论出发,通过内蕴时间的重新构造,在Helmholtz自由能中引入损伤变量,利用连续介质不可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含瓦斯煤岩的内时损伤本构方程,并给出了确定本构模型中各参数的方法。同时,对在三轴应力条件下所建立的本构方程进行了求解分析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本构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含瓦斯煤岩在损伤发生前后的变形特点,并能有效地反映含瓦斯煤岩的非线性和剪胀扩容等物理力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土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土本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们已提出数以百计的土本构模型,诸多文献也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评述和归纳。然而这些土本构模型多是在扰动土或砂土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它们难以描述由于土结构性引起的各种非线性行为,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天然土体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所以有必要建立考虑土结构性影响的土本构模型。针对这个现实,目前有些学者已基于各种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可以考虑土结构性影响的土本构模型,并得了较好的应用。但在目前的文献中还很少有对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进行归纳,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一下目前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这些本构模型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加筋土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括了加筋土理论计算的分析方法 ,对采用复合模型进行研究所必须的加筋土本构模型的进展进行综述 ,综合分析了各种加筋土本构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 ,提出了今后加筋土本构模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厚度接触单元对桩基沉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选用描述桩土接触面特性的有厚度接触面本构模型与土塑性特点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利用研制的二维有限元程序, 研究了在荷载作用下桩的几何特征、物理特性与土及接触面的物理特性对桩基沉降的影响, 得出了几点规律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陈剑文  杨春和 《岩土力学》2015,36(1):117-122
唯象学本构模型不能很好解决诸如夹杂含量、温度、应变速率等对盐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更难以解释盐岩变形机制。盐岩为石岩晶体组成,其变形机制主要由多晶结构所控制,故基于固体位错理论研究方法建立的盐岩塑性本构模型更能反映盐岩的变形机制。研究表明,盐岩的塑性-蠕变交互作用机制是(亚)晶粒内部位错的滑移与(亚)晶界及其干涉面内位错的攀移运动之间的耦合。基于此,可确定亚晶(或晶粒)平均尺寸与流动应力之间的关系、(亚)晶内的位错平均密度;建立微观参量(位错、亚晶直径、亚晶界宽度等)演化模式;根据Orowan定律建立盐岩微观-宏观变形联系,从而导出盐岩塑性本构方程。导出的本构方程体现了盐岩塑性-蠕变变形的物理机制,相对于传统的塑性本构方程具有更好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岩石粘弹塑性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根据岩石粘聚力在流变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流变机理,建立了新的一维粘弹塑性本构模型,推导了相应的一维蠕变本构关系和相应的一维松弛本构关系,并对蠕变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岩石流变的全过程和模拟岩石蠕变中的第三蠕变,可以避免建模中的模型识别过程,反映岩石流变的机理,物理意义明确,适用范围广。实验证明该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周鸣亮  贺洁 《工程地质学报》2022,30(5):1427-1437
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采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任务。层状赋存形态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在目标开采储层中普遍存在,水合物开采引起的沉积物层扰动会直接诱发剪切变形影响储层的稳定性,严重制约水合物资源的安全开采。现有水合物沉积物的本构表征主要基于空间均匀分布、各向同性的材料特征假设,缺少考虑水合物沉积物的强非线性力学特性受层状赋存形态影响的本构表征方法,无法准确预测目标开采储层的应力-应变规律。本文采用均匀化理论,基于每层沉积物的弹塑性刚度矩阵构建层状形态代表体积单元的宏细观控制方程,建立了层状赋存含水合物沉积物的本构表征方法。代表体积单元内每层的沉积物模型参数可基于均质含水合物沉积物试样的三轴试验标定获取。通过将层状本构模型预测和层状沉积物三轴试验以及数值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对比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层状本构模型可准确描述原位储层中层状赋存含水合沉积物的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计损伤理论的基础上,从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一般性公式出发,考虑到岩石的受力状态,提出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应考虑损伤门槛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方程。以石膏角砾岩的常规三轴试验结果作为实例,进行了验证。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是更加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