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绥化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纷化及周边地震活动资料整理分析,讨论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了未来地震趋势,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今后100a中强地震进行了估计;分析了盆地内部和周边地震活动的动力机制,以期对该区地震活动特征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地震危险区的边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分上存在的问题,从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的角度,结合测震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分布和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定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思想,阐明了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地震危险区边界判析的原则,即把地震危险区限制在一定的地震构造区(带);其边界依据活动构造划定;在地震危险区内部进行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并对这些发震构造(活断层)进行活动度分析;分层次地对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其危险度进行确定。 本文着重进行了活动构造的研究,对中国大陆的活断层、新生代盆地、地形面以及古地震等作了活动时代、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等多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重新划分了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活动周期,并根据汶川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中国大陆活动趋势的影响和西部大三角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1-3年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强震活动仍然处于活跃状态,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的丛集性是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地震群体活动的基本属性。本文研究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特征。对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期幕、段带进行了划分,研究了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象。结合当前地震形势,探讨了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期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从地震活动间隔时间和等待时间的角度出发,结合1970~2003年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对其5 0级以上地震、5 4级以上地震和6 0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等待时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随等待时间变化的等值线特征,最后简略地介绍了历史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依据鸭绿江断裂历史地震和近期地震的活动状况,分析了鸭绿江断裂西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并对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判断。  相似文献   

7.
新疆伽师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M_S6.0以上地震,2020年1月19日该地区再次发生了M_S6.5地震。这些地震属于独立的背景地震活动,还是与已发生的其他地震存在一定的相互触发关系?探索与此问题相关的背景地震活动和触发地震活动特征,对深化这一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中利用时-空ETAS模型对该区1970年1月1日以来的地震序列进行分析,拟合得到了较为稳定可靠的模型参数,给出了区域背景地震活动水平、表示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的丛集率指标及包含背景及丛集活动的总活动水平等结果,并利用随机除丛方法将背景地震活动与丛集活动剥离开来,得到了每个地震事件作为背景事件或触发余震事件的概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北部与南部的背景地震活动和触发丛集活动存在明显差异,丛集地震活动为总体地震活动的主要成分;计算结果表明,此次M_S6.5地震被触发的可能性达99%,其中2020年1月18日M_S5.3地震对其触发贡献最大,达94%;在对其他地震事件具有触发贡献的个体中,2020年4月21日ML4.1地震"干预"其他事件发生过程的平均能力相对较高,达0.505,但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一步佐证。文中工作是中国地震局开展的针对此次地震的虚拟科考工作的一部分,所得结果可以为后续深入研究该地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西境内地震序列的分析计算,得出一个适合山西地区地震活动的概率模型。并以此模型对1989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给出1989年以来山西地震频繁活动的理论依据,对今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从地震活动间隔时间的角度出发,结合1970~2003年台湾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对其震级一最大间隔时间对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地震活动等待时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与等待时间的关系,最后简略地介绍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等值线图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地震活动与我国主要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关联程度最大(r=0.86),根据这一结果,对广西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作了进一步探讨,发现本世纪以来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同步起伏,两区(带)之间发生中强地震的互相对应关系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地球的物质来源,地球的形成方式,地核和地幔的形成几个总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不少天文工作者在太阳活动长期预报、中期和短期预报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太阳活动的一至几年的中长期预报却很少有人涉足。本文试图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和二次曲线方法,探讨时间长度为一年的月平滑黑子相对数的预报。并给出两种方法的综合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元代前的地震史料存载情况和据此资料编辑的强震目录(M≥4 3/4)做了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大量的野外第一手资料,综合解剖了太白维山山前断裂的几何结构,并就其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太白维山山前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表现为正断型,其几何结构和运动特征都有着相同的分段性。我们将其划分为三段,西段结构简单,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中段结构复杂,一直强烈活动;东段活动强度较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中段)的平均滑动速率0.4mm/a,全新世以来达到0.67mm/a,而且这种速率  相似文献   

16.
Differently from the existing studies, about 210 days of the original seismic recordings since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are collected from almost all of the nearby stations, and a velocity model and a non-linear location technique are specially selected, in order to relocate the sources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s. What is more, the same model a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absolute locations is adopted as the DD technique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ir relative locations. Then the strikes and dips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s are estimated by linearly fitting the source locations, and finally a new explana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sequence forma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sequence may be divided into 4 sub-areas spatially, each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a nearly vertical fault with but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striking azimuths, and that two of them are relatively larger and linked with each other, being the main faults of the sequence, and two others are relatively smaller and separated away from the main faults. These 4 faults, together with the local existing faults, form a radiating-shaped structure reflecting the complicated tectonics, which is very likely to be related with the density variation in lower crust.  相似文献   

17.
日食电离层效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期间,我国14个电离层站和1988年3月18日日全食期间两个站的垂测仪和偏振仪记录,并综合50年代以来历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证实:1.E层和F1层光食效应明显,F2层动力学效应显著;2.f0F2存在日食日值大于、小于或等于控制日值三种典型情况;3.TEC食变曲线有凹陷和不凹陷两种典型情况,甚至出现日食日值大于控制日值的异常现象. 本文对F2层和外电离层的动力学特征作了定性讨论,认为:空间等离子体温度急剧下降和沿场扩散是F2层和外电离层日食效应的最主要因素;而磁赤道上空等离子体的沿场扩散、“喷泉”效应,热层风和全(环)食带方位是影响位于磁赤道异常区各电离层站日食电离层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围绕气—地间耦合所产生的短临动力对大地形变的影响问题,简要分析了气—地间耦合所产生的短临动力,根据秦安基准地震台前兆仪器2次受气压畸变影响的反应情况,分析了气压短时间内畸变对大地形变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地震前兆仪器对于短临应力影响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黄圣睦 《地震研究》1993,16(3):239-245
本文提出了具有相似活动构造背景的强震多发段康定段和东川段。对两者历史强震迁移和与川滇大地震的紧密联系,作了较有说服力的多次震例证明,因而本文所论及的有关活动特征在川滇未来强震预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与南亚地震带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联,前者的强震往往滞后于后者几月至数年发生。因此,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西面海里发生8·7级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能忽视。南北地震带上述多种强震迁移活动特征既与印度板块向NNE的碰撞、俯冲过程有关,也与青藏高原与其东北缘稳定、坚硬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