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朱航 《四川地震》2004,(1):17-21
对20世纪中国大陆巨大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构造上,与川滇地区的相对位置上,以及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2个地震对其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形势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这2次地震的发生对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强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003年至2005年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为6.0~6.9级。  相似文献   

2.
1988年至2001年,青藏块体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沿其北部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连续发生了3次7级以上和1次8.1级地震。之后,在其西部边界于2008年发生了于田7.3级地震,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南部边界的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对这一系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表明,除西边界的于田7.3级地震为正断层性质、东边界的汶川8.0级地震为逆断层性质以外,其他断裂带上的地震性质均以走滑为主,总体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具有向东走滑的特性。本文尝试根据构造相互作用和块体运移特征等对这几次地震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6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7,17(3):325-326
1世界地震活动全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对次,其中震级在7.8以上的巨大地震2次,最大震级8.0(表1)。释放能量198X10’焦耳。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西带以及南、北岛弧皆有较强的地震活动。宴11096在世界他五日是(M。)7‘0)2中国地震活动发生5级以上地震观次(其中大陆地区万次),和1995年(44次)相近(表对。68级以上的4次,显示出比1995年增强趋势。四川、云南、西藏以及新疆西部从南到北的一系列中强活动表明目前亚欧带的活动中。已在“亚洲大三角”的三条边上。1996年震情@冯浩$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最新地震资料统计,2008年9月全球共发生M≥5.0地震120次。M5~5.9中强震110次;M6.0~7.9强震10次;无8级以上巨大地震。在110次中强地震中,M5~5.5地震88次,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地震带属于南北地震带的北端,全长1000余千米,贯穿整个河西走廊,人口密集,有众多国家大型矿产企业,同时该区历史上巨大地震频发,据历史地震研究从公元1500年以来该区7级以上地震就达到10次,其中7.0~7.9级地震8次,8.0级以上地震2次,分别为1920年12月16日甘肃古浪8.5级地震和1927年5月23日宁夏海原8.0级地震,  相似文献   

6.
杨继登  范杨 《华南地震》1998,18(4):41-49
分析了1995 ̄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 ̄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  相似文献   

7.
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再次发生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5级大地震。先前在这个地区曾于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8.7级地震。本文就有关这两次地震作一些讨论,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8年8月25日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了6.8级地震之后,10月6日当雄县发生了6.6级地震。对比分析了这2次地震的震害特征,探讨了两地灾害损失不同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印尼8.7级巨震后云南地震活动的频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了8.7级巨震,3月29日在距8.7级地震破裂区东南160km又发生了一次8.5级地震。8.7级地震发生后,余震向震中以北扩展达千米以上。如此剧烈的能量释放,对我国的地震活动有何影响是令人关注的,但清晰解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主要原因是,一个地区的大地震发生后如何影响另一个地区地震活动的机制目前我们并不清楚。这个机制可能很复杂,涉及到应力在地壳和地幔内的传播、积累,以及与地质构造等的关系。因此,仅从时间尺度上判定一个地区的大地震对另一个地区地震活动是否有影响在认识上就存在分歧。例如,是一个地区的大地震发生后的波动在传播到另一个地区时直接触发的地震活动才被看作是影响?还是由于一个地区的大地震发生后的应力释放和调整影响到另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才被看作是影响?显然,这两方面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存在差异。8.7级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在我国云南的宾川发生了4.6级地震,其发震时间也是8.7级地震的面波到达该地区的时间(李刚等,2005);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地区自1800年以来7级以上地球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以及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自18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约为16年,最长为34年,最短为3年,时间间隔在23年以下的占83%。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11年,最长为19年,最短为3年。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发生的7次7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中国大陆地区都发生过7.7级以上的巨大地震。从1976年以来四川地区已经26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新疆交界发生了8.1级巨大地震,很可能指示在未来1-2年内,四川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从2003年起就应该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宜宾,沐川4次5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至1996年四川宜宾、沐川地区发生了4次5级地震。给出了这4次5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4次5级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表现为成团成丛,震群活动,频度变化和低b值异常等,但异常出现情况在4次5级地震前有明显差异。4次5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区较窄。计算了4次5级地震的10种序列参数.并与1970年至1973年马边、雷波地震序列参数类比,出现明显异常的均在震群序列的首进序列中表现显著.有一定的震兆意义。最后对四川盆地南缘附近地区未来地震势态进行了初步推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大陆1900年以来所有的12次M≥7.7地震前5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包括分析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距未来巨大地震的时间间隔, 5级以上地震发震位置和未来巨大地震位置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M≥7.7地震前1年内, 在600 km范围内至少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 发生的5级地震位置一般在未来M≥7.7地震所在的活动地块同一边或对边。 研究认为, 无论未来M≥7.7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是活跃还是平静状态, 这一现象都存在, 具有普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孙士宏  彭克银 《中国地震》2002,18(1):112-116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2 0 0 1年全球发生 7级以上地震 2 3次 (2 0 0 0年为 2 1次 ) ,其中 8级以上地震 2次 ,最大地震是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发生在我国昆仑山的 8 1级 (2 0 0 0年最大地震为 7 8级 )地震 (图 1 ,表 1 )。全球 7级以上地震显示以下特点 :图 1  2 0 0 1年 1~ 12月全球M≥ 7 0地震震中分布1 .1 地震活动水平持续增强全球 7级以上地震活动自 1 999年开始回升以来 ,地震频次已连续 2年超过年均 1 8次的水平。地震强度也持续增高。 2 0 0 1年发生 7.8级以上地震 4次 ,其中还发生了 2次 8级以上特大地震。无论是地震频度还是…  相似文献   

14.
印尼大地震震前次声异常信号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印度洋海斌的地震震级高达9.0(Mw9.0),引起了巨大海啸.造成了几十万人的伤亡,至今全世界的人们还记忆犹新。美国地质调查局把此次地震列为百年以来全球第五大地震。时隔3个月,2005年3月29日在印尼又发生了Ms8.7地震,5月17日再次发生了7.1级地震。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在这几次印尼地震前都收到次声波异常信号,本文对这些异常信号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全球最新地震资料统计:2008年11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22次。M5~5.9中强震109次;M6.0~7.9强震13次;无8级以上巨大地震。  相似文献   

16.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方  吴江 《高原地震》2002,14(1):52-60
2001年11月14日在我国大陆昆仑山地震带发生8.1级巨大地震,对该次地震前四川地区所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这类来自于震源外围地区与地震地质构造有关的信息与巨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相呼应,是强震震源的一种场异常效应。这种远场异常效应包含了“孕育效应”、“震时效应”和“震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1 2007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据河北省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07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861次,其中,ML1.0级以下地震145次,ML1.0~1.9级地震608次,ML2.0~2.9级地震96次,M13.0~3.9级地震12次,没有4级以上地震(见图1)。最大地震为2007年12月15日河北蔚县(40°00′114°41′)的ML3.8级地震。2007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地震活动仍然比较活跃,小震活动集中在张渤带及河北平原带。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地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县发生MS6.8地震,这是继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后新疆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从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震中分布等方面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6.8级地震,震中位于1997—1998年伽师9次6级地震分布区域的东南端。这次6.8级地震的余震呈北西向分布,与极震区长轴走向一致,截止2003年4月15日最大余震为5.8级。震源机制解初步分析结果为:震源断错属逆倾滑性质,近南北向的节面可能为主破裂面,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北西西。6.8级地震发生在2003年度全国划定的6—7级地震危险区内。震前根据新疆震情的发展,新疆地震局预报中心在对2月份的震情判定中明确提出“2月或稍长时间新疆两个地震重点危险区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预测意见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20.
在1937年花石峡7 1/2级大地震后,沿该地震断裂带上,于1963、1971年又先后发生了7级和6.3级2次地震。这2次地震不仅震中位于1937年地震断裂沿线上,而且所形成的地表破裂也与1937年地震地表断裂重合,断错方式也完全一致。中计算了沿1937年花石峡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延长线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发现2次后续地震都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断层单元上,而且其震级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断层单元长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1937年花石峡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触发了同一断裂带上的2次后续地震。在1937年花石峡地震地表破裂带东端,有一段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长度大于34km断层单元,这可能是未来中长期6.5级以上地震易发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