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东山湾表层沉积物Cd,Pb,Cu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984年福建海岸带调查资料,报道了东山湾表层沉积物及其稀酸可溶部分和间隙水中Cd,Pb,Cu含量的分布特征,井探讨了这三个要素含量与沉积物中水合氧化铁和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珠江口贫氧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Fe和Mn含量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迁移和固-液平衡过程相互作用的特征;研究了沉积物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组分对其沉积-溶解作用的影响;研究了表层沉积物对它们的富集作用。结果发现,沉积物对Cu,Pb,Zn和Cd的富集系数(K)排列次序为K_(Cd)>K_(Pb)>K_(Cu)>K_(Zn)。K_(Cd)大于对照区和长江口的相应值。此结果说明,上述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可能有自生的CdS。且贫氧水的表层沉积物中Fe,Mn,Cu,Pb和Cd的地球化学特性尚未有显著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闽江口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镉铅铜锌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据1986年闽江口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初步讨论了闽江口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Cd,Pb,Cu和Zn的含量分布及主要来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Cd,Pb,Cu,Zn,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口沉积物中腐殖酸对金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场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提取腐殖酸,测定其腐殖酸结合态中及沉积相、稀酸可溶相中Cu,Pb,Zn,Cd,Co,Ni,Fe,Mn的含量和间隙水中的Cd,Cu,Pb含量;进行了腐殖酸与金属间络合反应的模拟研究,测定其络合反应与pH和腐殖酸浓度间的关系;统计了沉积物中有机质与金属含量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集胶州湾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分析了Cu、Cr、Cd、Pb、Ni、Co等痕量金属在海水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中的分配特征,并探讨了痕量金属?溶解有机质分配机理及浮游生物活动与盐度等环境因素对该分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痕量金属呈近岸浓度较高的分布特征,在湾东北部出现高值区,Cd和Pb还分别在湾口与湾中部出现高值区。胶州湾海水中痕量金属平均有70.1%分配于低分子量(<1 kDa)组分中,其中Cu和Cd低分子量组分所占平均比例分别达79.0%与77.6%,Cr、Ni和Co稍低,分别为71.5%、67.3%及66.9%,Pb则仅为58.2%。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也以低分子量组分为主,所占比例平均达73.1%,且光谱特征显示低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中类腐殖质含量更高,含有丰富的羧基和羟基,金属配合能力较高,导致痕量金属多分配于低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中。高分子量溶解有机质(>1 kDa)所占比例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通过释放高分子量溶解有机质影响海水痕量金属?溶解有机质的分配过程。胶州湾湾顶盐度较低海域痕量金属高分子量组分略高,可能是生物活动及陆源输入(产生更多高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与盐度(低盐有利于高分子量有机质的稳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现有沉积物分布和地貌背景下,进一步研究了钦州湾-北海近岸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与有机质分布特征,进行了含量对比与变化模拟,分析了重金属与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重金属平均含量在0.039×10-6~47.1×10-6之间,有机质平均含量0.85%,空间变异性均比较大,犀牛脚至三娘湾近岸、北海港区是多种重金属的聚集之处,空间梯度往往也比较大;不同类型沉积物中,重金属向细颗粒聚集效应明显,含量最大增幅为153%,平均含量在TY沉积物中达到最高,重金属与有机质相关性总体也较好,且Zn、Pb、As、Cu、Cd、Hg含量依次以对数方式递减;重金属含量分布与地貌类型也有一定关系,沉积了较多细颗粒物质的水下斜坡,重金属含量普遍要高;从三项典型的重金属Cu、Pb、Zn垂直分布来看,在1.0m左右开始明显增加,应与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有关;进行了沉积物质量评价,得出重金属质量指数在0.02~1.31之间,Cu、Pb、Zn、Cd、Hg和有机质均为一类沉积物,As出现了二类沉积物,与前人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陈松  许爱玉  骆炳坤 《海洋学报》1986,8(6):694-700
作者测定了中太平洋北部与锰结核伴生的沉积物及其酸可溶部分Fe、Mn、Cu、Co、Ni、Pb和Zn等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各组分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沉积物中Mn、Cu、Ni的含量比一般沉积物高约一个数量级,可能与锰结核一样,主要来源于海底.各微量金属的含量明显地受Fe-Mn氧化物和有机质等组分以及海水深度、沉积物颗粒大小和Eh等环境参数所控制,分别建立各微量金属的多元相关方程,沉积物酸可溶部分各微量金属所占的比例也比一般沉积物高得多,并与海水深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估计这与碳酸盐的存在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和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云港市对虾养殖池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萃取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Cr、As、Mn)的赋存形态和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重金属Cu和Zn以有机-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Pb以铁锰氧化物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Cd以可交换态(平均33.47%)和碳酸盐结合态(平均31.16%)为主要存在形态,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的铁锰氧化物态比例最高。脲酶的活性范围为0.45—8.96mg/(g·24h),碱性磷酸酶活性范围为2.45—6.69mg/(g·24h),过氧化氢酶活性范围为0.14—2.36m L/(g·min),转化酶活性范围为0.45—10.45mg/(g·24h)。脲酶活性与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之间显著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Zn、Cd的铁锰氧化物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d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残渣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结合态之间显著相关;转化酶活性与Cu、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Cd、As的残渣态之间显著相关。酶活性可以用来指示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沉积物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具有源和汇的双重作用。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相态分析是研究流域重金属元素循环,评价其生态危害性的基本方法。采用1mol/L的盐酸对椒江悬浮物和河漫滩沉积物进行淋滤,研究重金属(Zn、Pb、Cr、Cu和Cd)在酸溶相和酸不溶相中的分布特征,分析并揭示其主要来源和生态效应。椒江沉积物中Zn、Pb、Cu、Cd的含量明显高于浙东地区土壤背景值,酸淋出率60%,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酸溶相中的重金属易释放到水体中,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揭示,酸溶相中的重金属主要吸附、络合于有机质和铁锰氧化物中,其来源受工业、农业排放的控制。富集因子分析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椒江沉积物中Cd的富集程度最高,尤其在上游永安溪河段,Cd达到显著富集。而Zn、Pb、Cr、Cu均为轻度—中度富集。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了兴化湾中部表层海水Cu、Pb、Zn、Cd、Cr、Hg、As的含量发现,表层海水中Cu、Pb、Zn、Cd、Cr、Hg、As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对表层沉积物中Cu、Pb、Hg、Cr、Cd、As等6种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表层海水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与环境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中存在差异;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重金属具有相近的来源,有机质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兴化湾中部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主要来源为有机质的降解、沉积环境本身及工业排污的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59.48%、15.30%、10.98%,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合计达到85.76%.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Cr、Hg、As均属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1.
朱仲斌 《海洋学报》1992,14(4):42-50
辽东湾沉积物间隙水中卤素(氟、氯、溴、碘)等的测定结果表明,间隙水中氯含量接近于上覆海水,且随深度无明显变化.氟、溴、碘由于受有机质吸附作用的影响而富集在间隙水中,随着深度增加多呈极大值或指数增加分布.基于这种分布,我们讨论了间隙水中卤素的化学成岩过程,提出了卤素的早期成岩作用模式,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间隙水中卤素的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受有机质分解和固相沉积物的移去反应所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的质量转移特征是卤素离子自沉积物中向上覆海水扩散.  相似文献   

12.
本文模拟长江口某些环境条件,研究了水含氧化铁吸附Pb、Cu、Cd的动力学,测定了不同体系、不同温度下的正向速率常数,估算了Pb、Cu的吸附活化能分别约为7和11千卡/克分子.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铁对Pb、Cu的吸附能力较强,对Pb、Cu、Cd三元素的吸附速率次序为Pb>Cu>Cd,与热力学平衡常数的次序相一致.论证了表面交换吸附反应是此固液界面过程的控制步骤的动力学机理,从而可对长江口现场调查结果予以理论上的解释.此外,本文探讨了界面吸附的正向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1.23、0.05和6.28/μg·L-1;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和97.3×10-6.贝类体内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0.24×10-6、0.38×10-6和63.9×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Cu、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Zn,表明Cu、Pb、Cd的潜在危害大于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Cu、Pb、Cd、Zn的含量均未超<无公害食品>,<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但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Cu的含量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Cd的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14.
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有机碳(DOC)是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1],沉积物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水解和(厌氧)发酵等方式溶解成各类具有不同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总称为溶解有机碳,并释放到沉积物间隙水中.而溶解有机碳又进一步被细菌等微生物所利用,最终被氧化为溶解无机碳,完成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因此,沉积物间隙水中DOC的浓度是消耗和生成之间平衡的结果[1].已有的研究表明,沉积物间隙水中DOC的含量显著高于底层水体中DOC的含量,导致其向底层水体的扩散;近期的研究也表明,来自海底沉积物的DOC通量是底层水体中DOC的重要来源,是海洋有机碳储库中的重要组成之一[2~4].  相似文献   

15.
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的碳酸盐及铁、锰的控制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金明  李延 《海洋与湖沼》1991,22(2):155-161
本文根据1987年所采样品研究了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的碳酸盐、铁和锰。结果表明:长江口外区沉积物中的方解石有一定程度的白云石化;冲绳海槽区及台湾海峡北沉积物中有比较强的CaCO_3溶解作用,CaCO_3溶解产生的Ca~(2+)占间隙水中总钙的20—53%;三个区域均有部分的方解石转化为磷灰石;在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铁由“Fe_2O_3-SO_4~(2-)-FeS_2”体系控制,高价铁被还原生成的Fe~(2+)和SO_4~(2-)还原产生的S~(2-)可形成黄铁矿(FeS_2)沉淀;而锰受MnCO_3溶解和沉淀控制,MnCO_3溶解产生的Mn~(2+)可占间隙水中总Mn~(2+)浓度的60—80%。锰受氧化还原作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中有机质在氧化降解作用时,结合态金属Ni、Cu和Cd被释放入孔隙水中和返回水柱中.海岸沉积物的最上部沉积物层的孔隙水中,溶解的Cu.Ni和Cd通常比底层水富集.在较深的缺氧沉积物中,溶解的金属含量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17.
于2006-05-07采用同站位多介质同时采样的方法获得了表层沉积物样20件,底层水20件,沉积物间隙水17件,生物样27件,系统分析了各介质中痕量金属浓度的分布特征、相关关系及生物体对痕量金属的富集状况.对于不同介质来说,表层沉积物中痕量金属浓度最高,生物体和间隙水次之,底层水最低;然而与各介质的国家标准相比较,沉积物中痕量金属浓度基本无超标,底层水中痕量金属Cu,Pb,Zn的平均浓度大大超过国家海水水质一级标准,生物体中痕量金属Zn和Cu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平均浓度远远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一级标准,根据澳大利亚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理事会制定的人体消费卫生标准,As和Cd的浓度则严重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各类生物对痕量金属的富集系数均大于20,最高可达10 000以上;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底层水及间隙水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生物体中多数痕量金属与其它介质中痕量金属的相关性不明显,仅元素Cu和Pb与沉积物中的Cu和Pb有相关性(R分别为0.547和-0.523,P值均小于0.05).  相似文献   

18.
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及潜在迁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藩照  张宇峰  胡忻  柳欣 《台湾海峡》2010,29(4):532-538
以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良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样品中Zn、Mn、Cr、Cu、Cd和Pb的赋存状态,并通过潜在迁移指数(PMI)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风险.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量在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n〉Zn〉Cr〉Pb〉Cu〉Cd,其中Mn和Zn的含量达到了1 471 mg/kg和231 mg/kg.与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比,沉积物样品中Zn、Cr、Cu和Pb的含量较高.改良BCR连续提取表明6种金属中Zn、Cr和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和Cd主要以酸溶态存在,Pb则以可还原态为主.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潜在迁移指数大到小的顺序为:Mn〉Cd〉Zn〉Cu〉Pb〉Cr,其中Mn和Cd的潜在迁移危险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30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有机质和重金属元素Hg、Cd、Pb、Zn、Cu、Cr、As等的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了污染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海底沉积物有机质及多数重金属含量分布受海流和粒度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洋沉积物质量较好,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硅酸盐和硫酸盐的“扩散-平流-反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间隙水受到硅酸盐溶解、吸附和沉淀不同体系的控制,因而间隙水中的硅酸盐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垂直分布,并从模式中得到了上述反应的反应常数,其中E柱硅溶解的一级动力学反应常数为0.00l 42a~(-1)。首次发现了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硅酸盐指数下降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从数学模式上进行了处理。本文还研完了由于有机质还原sO_4~(2-)而产生的硫酸盐指数下降垂直分布,提出其模式,结果表明,SO_4~(2-)还原最大速率发生在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每年可达lmmo1/d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