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8绘制等值钱8.1“追踪法”原理绘制平面等值线通常是在一定密度的网格点上进行的,对于离散数据点或稀疏网格可插值成细网格,当网格足够细时,画出的等值线较光滑,其原理就是所谓的“追踪法”。设数据分布矩阵为V【N]【M],如图所示。X方向有]一0,l,…,M-1共M个数据点;y方向有i一0,l,…,N-l共N个数据点。假定。现在要画值为W的等值线,则对网格所有横边和竖边判断是否存在该等值线的交点。用二维数组Sh[ijlj」和SV【i][jj分别记录横边和竖边是否有等值线通过。对子横边,若(V*[j」-W)(V*I什月一W)<0则令…  相似文献   

2.
500毫巴环流指数、环流型及环流特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00毫巴月平均环流指数分亚欧地区(45—65°N、0—150°E)和亚洲地区(45—65°N、60—150°E),其计算公式, 其中φ_1、φ_2表示计算纬向环流指数Iz的纬度范围,Z_(1i)、Z_(2i)分别是在φ_1、φ_2两纬圈上第i点的500毫巴高度读数,L为分别在φ_1、φ_2纬圈上均匀取点进行高度读数的点数。计算经向环流指数Im时,先将所考虑范围分成n个小区,在m个纬圈上分别读取经度间距为Δλ的相邻两点间高度差ΔZi,然后进行计算(详见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论文汇集》1965年9月)。这里所附的月平均环流指数值是根据上式计算的逐候平均环流指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应用磁敏元件作为风速的转换元件,采用红外光电码盘作为风向转换元件的传感器结构。在此结构中既不需要电气触点,也无须应用伞齿轮,因此避免了这两种方法的缺点,而且结构也比较简单。一、磁敏元件工作原理简介磁敏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半导体器件,其结构如图1a所示。它与普通的锗二极管的区别是在P区与N区之间多了一个高纯度锗区(i区),然后再在i区的侧面上制作一个高复合区r。在元件两端加上正向电压,P区的空穴进入i区飞向N区,而N区的电子进入i区飞向P区。在未加磁场时,在运动过程中有一小部分载流子进入高复合区r而被复合掉。  相似文献   

4.
C_N~2剖面的声雷达探测与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简要叙述了C_N~2的声雷达探测方法和直接测量的计算方法,给出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用单点声雷达推得C_(N,a)~2剖面。 在80和140米两个高度的C_(N,a)~2与C_(N,d)~2进行比较,结果指出,C_(N,a)~2/C_(N,d)~2的比值与声折射率谱的斜率差异有关.最后还对谱形及其对C_(N,a)~2/C_(N,d)~2比值的影响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资料来源,日本JMH台播发的 FEAS09—19预报图。读数网格点按经、纬向交叉划分,其距离密度纬距×经距=5 ×10。读数范围为:25°N—50°N、90°E—120°E。所用资料年份为1984—1986年(9月10日—10月20日)。 依FEAS09—19的预报图日读取因子值x(i,j),设所读气压值为P,则x(i,j)=P—1000[i=1……6;j=1……4]。然后将全部的x(i,j)处理成x(K,L)[K=1……i × j, L= 9月10日至10月20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离散功率谱、连续功率谱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1950—1980年6月中旬31年的旬平均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多频振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N单位值的主要振动周期为5.17年,N单位值峰值年与暖湿气流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艳武  黄静  吴统文 《气象学报》2009,67(3):433-441
分析2003年9月5-27日在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取得的近地面层湍流观测资料,讨论无量纲湍流方差与稳定度参数Z/L的关系.无量纲风速分量σu/u*、σv/u*和σw/u*在不稳定层结与稳定度Z/L满足1/3次方时,符合Monin-Obkuhov相似理论.在近中性时,σu/u*、σw/u*值比平坦下垫面的略小些,σv/u*值比平坦下垫面的略大.无量纲温度脉动方差和湿度脉动方差在对流状态下与Z/L满足-1/3次方,在稳定和不稳定层结下,随|Z/L|减小而增大.地面热量以感热输送为主,感热通量峰值约为250 W/m2,潜热通量的峰值为170 W/m2;夜间潜热通量较小,感热通量则出现负值.动量通量日间平均在0.2-0.3 N/m2,峰值为0.31 N/m2.黑河下游绿洲柽柳林动力学粗糙度比HEIFE戈壁及其他绿洲下垫面的大,中性时z0m=0.47551 m.中性状态下动量整体输送系数CD=22.2×10-3,不稳定层结时平均值CD=10.3×10-3,稳定层结时平均值CD=7.2 × 10-3.热量整体输送系数CH,中性状态下CH=3.2 × 10-3,不稳定层结时平均值为CH=3.3×10-3,稳定层结时平均值为CH=2.7×10-3.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离散功率谱、周期图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1951—1980年6月上旬30年的旬平均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多频振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0年中折射指数N单位值主要振动周期为5年,N单位值的峰值年与降水量峰值年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9.
反硝化过程是维系闭合氮循环所必需的氮素形态转化环节。土壤反硝化过程速率及产物比的直接测定是研究氮循环过程机理的基础,但却是一个难题。为解决此难题,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合作新建了一套通过氦环境培养-气体同步直接测定土壤反硝化气体--氮气(N2)、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碳(CO2)排放的系统和与之配套的三阶段培养方法。为检验该新建系统和配套方法测定土壤反硝化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盐碱地农田土壤(采自山西运城)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室培养试验,在初始可溶性有机碳(DOC)供应比较充足约300 mgC kg–1干土(d.s.)的条件下,测试了不同初始土壤硝态氮含量水平(10、100 mgN kg–1d.s.左右,分别表示为10N和100N)的反硝化气体和CO2排放过程。结果显示:100N的反硝化速率(定义为N2、N2O 和NO 排放速率之和)显著高于10N 处理(统计检验显著水平p<0.01);两个处理的反硝化产物均以N2为主(质量比分别占77%和75%),产物的NO/N2O摩尔比分别为1.2和1.5,N2O/N2摩尔比均为0.19;土壤反硝化气体动态排放速率及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培养土壤中消失的硝态氮被回收81%~87%,培养前后的氮平衡率达92%~95%。因此,该新建方法测定土壤反硝化速率和产物比的结果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为定量研究土壤反硝化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直接测定手段。研究中检测到的土壤反硝化产物NO/N2O摩尔比大于1,不同于以往用液体培养基纯培养反硝化细菌得出的NO/N2O摩尔比远小于1的结论。这意味着,不能用NO/N2O摩尔比小于1与否来推断土壤排放的N2O和NO是主要来源于反硝化作用还是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不可压缩流体运动方程组研究了急流附近重力惯性波及其不稳定,结合飞机风速变化方程,分析指出重力波失稳破碎为湍流是飞机颠簸产生的可能机制。斜压大气在急流轴北侧气旋切变区是惯性稳定的,当满足条件σ=f[f-/y] N2m2/n2<0时,由于天气尺度对流不稳定发展而引起重力惯性波不稳定破碎为湍流,可能是急流北侧气旋切变区对流性天气引起飞机颠簸产生的一种机制。但是在急流轴南侧反气旋切变区是惯性不稳定的,当满足条件σ=f[f-/y] N2m2/n2<0时,可能由于惯性不稳定的作用,急流重力波不稳定发展破碎为湍流,可能是急流南侧反气旋气流中晴空湍流和飞机颠簸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机制。揭示了急流附近晴空湍流和飞机颠簸产生的物理本质,有利于增强航空飞行颠簸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PBL conditions over reclaimed grassland in North China(49°19′N, 119°55′E) are examined using the improved ver-sion of the model developed by Nickerson et al. (1986). Basic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i) the reclaimed section, orthe "heat island", has noon intensity of 4—6℃, the surface disturbance can be felt at 700 m AGL and convectiveperturbance at the PBL top, with a convective speed of 1—2 cm / s; ii) once grassland is reclaimed on a large scale, thePBL climate will develop into further aridity; iii) irrigation can alleviate the intensity and dryness of the "island" but failsto prevent the climate from aridization; iv) the local circulation in the PBL keeps its direction unchanged in 24 hours, i.e.,wind blows toward the "island" at the height below 150—200 m at roughly 2 m/s and returns at higher levels with aslightly smaller speed. Further, moist flow can extend 30—50 km horizontally inside the reclamation.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草原温室气体排放/吸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连续两年的实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是大气CO2和N2O的排放源,而是CH4的汇.在植物生长不同季节,草原生态系统排放/吸收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日变化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在植物生长旺季日变化形式最具特征.3种温室气体的季节排放/吸收高峰主要出现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春融和降雨较为集中时期.所有草原植物生长季节CO2净排放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低值,夜间出现排放高值.较高的温度有利于CO2排放,地上生物量决定着光合吸收CO2量值的高低.影响半干旱草原吸收CH4和排放N2O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供氧状况,日温变化则主要影响日变化强度.吸收CH4和排放N2O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分别呈线性反、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4~0.6之间.自由放牧使CO2、N2O和CH4交换速率日较差降低,同时使N2O和CH4年度排放/吸收量减少和CO2年度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三维辐射传输方程讨论了块状云阵的辐射性质,考虑了云块之间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 相互的辐射交换,及地面和大气辐射的影响。计算了云阵的反射率α,长波辐射通量F,有效云量Ne及云灵敏度因子δ随云量的变化,并与平面平行云模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平面平行云模式在云量小时给出的Δα/ΔN偏大,ΔF/ΔN偏小,因而δ偏大;在云量大时给出的Δα/ΔN偏小,ΔF/ΔN偏大,δ偏小。高原地区短波Δα/ΔN比平原地区大。双层云出现时Δα/ΔN及δ均变小。  相似文献   

14.
三年来,我们对雾的生成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初步总结出以下几条预报雾的指标。 1.当天08时500mb图上,27—38°N(越宽越好)、100—130°E为偏西气流,且风速在20m/s以内;而在地面图上,本站为弱高压带或均压区所控制,且本站为静风或偏东风,风速为0—2m/s;则当天夜里至次日早上有雾生成。 2.在27—33°N高原东部,08时(江苏台广播的实况)有4—6个站有雾,则本站在当天夜里至次日晨  相似文献   

15.
高庆九  周小艳 《气象科学》2017,37(3):368-375
运用EOF分解、线性趋势分析、方差分析、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均值、长期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方面对NCEP/NCAR(N1T)、NCEP/DOE(N2T)、ERA-Interim(ET)、JRA-25(JT)4种再分析资料集和194站观测资料集中1979—2012年我国冬季最低气温(WTMIN)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ET在再现观测冬季最低气温多年平均时最优;(2)除新疆北部和西南部以及东北北部有降低趋势外,我国大部分地区WTMIN有升高的趋势,N1T对观测温度长期变化趋势再现能力优于其他3种资料;(3)观测WTMIN在中国北方和高原地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大于南方地区,四种再分析WTMIN对我国冬季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再现在不同区域各有所长,总体上以ET为优。(4)再分析资料在再现观测WTMIN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能力相当,以ET最优,尤其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和新疆北部地区。N1T和N2T对东北地区观测冬季最低气温年际变化的再现能力较好,ET再现观测WTMIN在1990s之前,2005年之后的3~4 a变化周期特征时能力略优于其他3种资料。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利用1961—2015年贵州省逐日雨凇观测资料,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 Pa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ERSSTV4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初步构建了贵州省冬季雨凇灾害预测模型。模型主要量化为以下指标:雨凇灾害偏强/弱时,对应500 h Pa位势高度异常场正/负(50~70°N、40~80°E)和负/正(20~40°N、60~100°E),对应海平面气压异常场正/负(45~65°N、40~80°E),对应前期秋季北大西洋关键区(25~35°N,60~40°W)的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正异常。且强雨凇年时,该模型的可信度更高。利用该模型,本研究展开了对2016年冬季雨凇强度的试报,试报结果为强度偏弱,与实况场吻合,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华东稻麦轮作农田CH4、N2O和NO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同步自动观测系统对华东稻麦轮作农田的CH4、N2O和NO排放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分析了这3种气体排放的季节特征及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华东稻麦轮作农田的CH4、N2O和NO排放具有完全不同的季节变化形式。CH4的排放发生在水稻生长期,其他阶段排放不明显,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整个轮作周期内CH4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N2O排放具有"冬季无,水田少,旱地多"的季节变化特点,尤其以旱地阶段的排放为主,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共同决定着N2O排放的季节变化形式。NO排放具有"冬季无,水田很少,春季旱地多于秋季旱地"的季节分布特点,轮作周期内97.3%±0.6%的NO排放都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旱地阶段,NO排放的季节变化形式由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共同决定。大多数情况下稻田CH4和N2O排放呈互为消长的关系,但在烤田期间,二者却有时甚至同时出现高排放。在N2O日平均排放通量小于5 mg.m-2.h-1时,稻麦轮作农田的N2O和NO排放呈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但大于5 mg.m-2.h-1时,N2O排放很强,同时NO排放也很强。  相似文献   

18.
圆形涡旋中的惯性重力内波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Boussinesq近似下的轴对称径向二维柱坐标系中的线性扰动方程组,讨论了圆形大气涡旋系统中扰动的惯性重力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在环境为正压情形时,惯性重力内波不稳定的条件为#A(μj/R0)2N2+n2F2<0;当环境为斜压时,具有平行型扰动特征的惯性重力波发展的条件为Ri*<1-[(3/2)+m]2,此时表现为对称不稳定。可见,惯性重力内波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都可作为台风、气旋一类圆形涡旋中扰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南京南郊大气湍流统计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11年8月南京南郊溧水大气边界层加强实验站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城市郊区自然状态下垫面大气湍流宏观统计规律,以及湍流动量、热量、水汽和CO2的湍流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不稳定层结下,3方向风速归一化标准差σu/u*,σv/u*,σw/u*,随稳定度参数ζ呈1/3幂次关系;稳定层结下也呈现类似规律;近中性条件下,分别趋近于常数。不稳定层结下,温度、比湿、CO2质量浓度归一化标准差σT/|T*|,σq/|q*|,σρCO2/|ρCO2*|,随ζ呈1/3幂次负相关关系,但结果相对离散,并且相对离散的数据对应着较小的|T*|、|q*|、|ρCO2*|值;稳定层结下,三者ζ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实验期间相对于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在热量平衡中所占比例较大;CO2通量平均值为负,整体表现为碳汇。水汽、热量和CO2均存在水平输送。  相似文献   

20.
It is shown that the slope of energy spectrum obtained from the velocity solution of Kdv-Burgers equation lies between -5/3 and -2 in the dilogarithmic coordinates paper. The spectrum is very close to one of Kolmogorov’s isotropic turbulence and Frisch’s intermittent turbulence in inertial region. In this paper, the Kdv-Burgers equation to describ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urbulence is obtained. In the equation, the 1 / Re, corresponds to dissipative coefficient v, to dispersive coefficient β, then (v/ 2β)2 corresponds to .We prove that the wave number corresponding to maximum energy spectrum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stability (i.e., the increase of in eddy-containing region. And the spectrim amplitud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e., the decrease of stability).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ctual turbulence spectrum of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from turbulence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