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福建莆田南日岛附近海域1个潮汐观测站和6个潮流观测站站位的实测潮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大潮期间垂向平均流速最大在1.0m/s左右。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估算潮流能的方法:Farm方法和Flux方法,并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南日岛附件海域潮流能进行估算。近似得到该海域大潮期间可开发潮流能功率在0.5MW~1.0MW之间,小潮期间可开发潮流能功率在0.2MW~0.4MW之间。  相似文献   

2.
浙江舟山海域是我国沿海潮流能试验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热点区域,灌门水道即舟山海域著名的强潮流通道。首先,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灌门水道的潮流能资源分布特征,估算了其潮流能资源蕴藏量和技术可开发利用量。其次,分析了在灌门水道开展潮流能开发利用所需要面临的各种限制因素,对潮流能发电示范项目的开发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估。研究成果显示,灌门水道内的最大流速普遍超过3 m/s,平均能流密度普遍超过3 k W/m2,可作为在本区域开展潮流能开发利用选址规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洋模式FVCOM(FiniteVolume,primitiveequationCommunityOceanModel)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率的舟山附近海域潮汐潮流模型,通过与历史实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舟山附近海域潮汐潮流运动状况。基于模型的模拟结果,估算与分析了舟山西堠门水道的潮流能资源,结果表明,西堠门水道的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年平均流速和年最大流速分别超过1.2m/s和2.6m/s,年平均能流密度和年最大能流密度分别超过1.2kW/m2 和6.5kW/m2;西堠门水道的平均流速和平均能流密度存在3处峰值区,其值大小由西北向东南递增;西堠门水道流速和能流密度的季节分布特征相似,1月(冬季)的流速和能流密度最大,4月(春季)和10月(秋季)次之,7月(夏季)最小。结合潮流能发电站选址原则,本文认为册子岛西北岬角处海域可选为西堠门水道潮流能发电站的最佳场址,其总平均功率和有效功率分别为30.0 MW 和4.5 MW,与当前已经运行的潮流能发电站相比较,该选址区域的发电能力较为可观,具有极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东大港水道所设站位连续2个潮周期的水文、泥沙测量资料,对水体含沙的悬浮与沉降潮流动力过程进行了论述,水体各层含沙量与潮流大小之间存在着动力响应关系。对水道含沙量垂线分布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构建,给出了对数关系式,明确了西洋水道主槽水体含沙量垂线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老铁山水道潮流能初步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贺  赵世明  张松  王鑫  马治忠 《海洋通报》2011,30(3):310-314
采用ECOMSED海洋数值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渤海的潮流运动状况,估算了老铁山水道的潮流能的理论蕴藏量,并采用FLUX方法对该水道的技术可开发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老铁山水道北侧近岸海域最大可能流速约2.5 m/s,平均功率密度超过500W/m2,大潮平均最大功率密度为3 700w/m2,小潮平均最大功率密度为1400w...  相似文献   

6.
基于船载ADCP观测对罗源湾湾口断面潮流及余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对罗源湾可门水道的25 h连续走航ADCP观测,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共12个站位的连续海流时间序列,并对这些站位的潮流、余流以及潮通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门水道内的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驻波性质明显,涨潮首先出现在水道中下层而退潮则首先发生在水道上层。水道内的潮流为往复流,水道南部M2分潮流流速较大,并且其倾角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此外,水道两端的浅水区域内浅水分潮M4振幅较显著。可门水道内余流呈现出两层结构,20 m以浅余流沿东北向流出海湾,并且出流的核心位置偏南,而20 m以深的余流沿西南向流入湾内,入流的流核位于偏北的近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的积分计算表明通过可门水道进入罗源湾的潮通量约为4.81×108 m3。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罗源湾可门水道的25小时连续走航ADCP观测,本文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共12个站位的连续海流时间序列,并对这些站位的潮流、余流以及潮通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门水道内的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驻波性质明显,涨潮首先出现在水道中下层而退潮则首先发生在水道上层。水道内潮流为往复流,水道南部M2分潮流流速较大,并且其倾角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此外,水道两端的浅水区域内浅水分潮M4振幅较显著。可门水道内余流呈现出两层结构,20m以浅余流沿东北向流出海湾,并且出流的核心位置偏南,而20m以深的余流沿西南向流入湾内,入流的流核位于偏北的近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的积分计算表明通过可门水道进入罗源湾的潮通量约为4.81×10^8m^3。  相似文献   

8.
舟山本岛北部灌门水道及邻近海域潮波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4年在舟山灌门水道及邻近海域获取的同步潮位和潮流资料,对该海域的潮波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分析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半日分潮经过灌门水道时振幅有较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截面积急剧变化的水道,潮波势能向动能的转换是产生主要半日分潮振幅减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结论或许有助于解释M2分潮波通过舟山群岛海域振幅明显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琼州海峡潮流能资源的数值模拟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量不断的增长使我们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我国近海拥有复杂的海岸线和广阔的大陆架,其中许多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潮流能资源。潮流能资源评估则是其电站站址选择、发电量预测等工程设计的首要工作。结合两个站位的潮流实测数据,本文利用FVCOM海洋环流数值模式较好的模拟了琼州海峡潮波传播状况,分析了该海域潮流能资源水平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特征,初步估算了该水道的潮流能的理论蕴藏量,并采用FLUX方法对该水道的技术可开发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琼州海峡中心海域功率密度高,两岸资源低;可能最大流速、大潮年平均最大功率密度、小潮年平均功率密度和年平均功率密度等特征值分布基本相似;其丰富区域出现在海峡东口南部海域以及海峡中部海域,其中东口南部海域可能最大流速可达4.6 m/s,表层流大潮年平均最大功率密度为5996 W/m2,小潮平均最大功率密度仅为467 W/m2,年平均功率密度为819 W/m2,代表点超过0.7 m/s的潮流流速年统计时间约为4717 h;海峡潮流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89.55MW,利用FLUX、FARM、GC方法得到该水道的潮流能可开发量分别为249GW/yr、20.2GW/yr和263GW/yr。  相似文献   

10.
江苏辐射沙洲水道垂线平均余流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辐射沙洲邻近主水道和中心沙洲滩面水道33个站次的准同步实测潮流资料, 计算了各站位垂线平均欧拉余流、斯托克斯余流、拉格朗日余流, 并分别进行了逐站位的分析和比较.各站位斯托克斯余流相对较小, 在水道口门处斯托克斯余流较大, 余流流向大都沿涨潮流向, 豆腐渣腰门水道及其以东站位的斯托克斯余流则大致沿落潮流向.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大小和流向基本一致.研究海域存在着半封闭的顺时针方向的海水净输移.西洋水道和条鱼港水道是辐射沙洲中心腹地的净进水通道, 而豆腐渣腰门水道、陈家坞槽水道、外王家槽水道、苦水洋海域水道则是净出水通道.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基于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的远程GPS验潮方法,可有效地弥补现有实时动态GPS验潮模式受距离限制的缺陷。分析了影响GPS验潮精度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具体的试验区域,将远程GPS验潮方法在不同作用距离下的观测结果与验潮仪的观测结果分析比对,结果表明基于PPP技术的远程潮汐测量方法切实可行,因此扩大了GPS验潮的作用范围,提高了海洋测绘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多岛屿海域潮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一种系统地分析大规模多岛屿海域潮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只有有限代表点位的计算区域内的潮汐和潮流资料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复杂的多岛屿海域上平面二维潮波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及网格自动剖分方法。通过对长海县长山群岛海域潮流场的模拟,验证了此方法在计算规模大而又要求局部分辨率高的潮流场时,该方法效率高,经济合理,灵活方便。  相似文献   

13.
吕忠琨 《海洋测绘》2014,34(6):46-48
由于利用定义法独立求算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对潮位观测资料、计算工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由于潮汐调和常数存在季节变化,导致利用中、短期验潮资料求算的深度基准面稳定性不高。利用邻近验潮站传算验潮站深度基准面在海洋测绘中经常涉及,对各种传算方法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实质均为"潮差比法"传算深度基准面,并对"潮差比法"确定深度基准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聚  暴景阳  许军 《海洋测绘》2019,39(2):10-15
为实现对时差法水位改正结果的精度评估,根据协方差传播律,推导了时差法水位改正的误差方程,讨论了评估潮时差确定精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试验对结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拟合法比相关系数法更能满足时差法水位改正精度评估对潮时差的要求;根据《海道测量规范》要求,试验海域潮时差中误差的限差为6.2min,验潮站网潮时差闭合差中误差的限差为1.0min;水位改正方差反映出了水位改正结果的合理性,可用以评估水位改正精度。  相似文献   

15.
渤、黄、东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三角形网格,对渤、黄、东海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比较120个沿岸验潮站和14个潮流观测站的实测与模拟结果进行模型验证,两者符合较好。根据模拟结果,给出了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同潮图和5m层潮流最大流速及最大潮流同潮时分布。渤、黄、东海共有5个半日分潮和3个全日分潮的独立旋转潮波系统,且都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半日潮流和全日潮流各有12个圆流点;在冲绳岛和奄美岛两侧的4个半日潮流圆流点分别呈对称分布,其中有3个为本文首次给出;在日本九州岛西侧还新给出2个全日潮流圆流点。有关它们的存在性需要实测资料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6.
潮沟是潮滩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潮沟信息的检测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口九段沙下沙北部发育比较复杂的潮沟为研究对象,使用2016年1月26日Landsat8全色波段数据,采用了一种融合小波变换、最大类间方差法和数学形态学的方法对潮沟边缘信息进行了检测。小波变换中通过减小高层小波系数,达到弱化潮滩灰度变化的目的;通过增大低层小波系数,达到增强潮沟信息的目的;利用数学形态学和图像之间的几何(加减乘)运算,完成潮沟的提取;最后,分别在原始数据和检测结果相应的位置取样进行精度验证,样方潮沟面积一致性精度平均为92.1%。  相似文献   

17.
东海东南陆架外缘冬、夏季实测海流FF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FFT法首次将东海陆架冬、夏季2次定点ADCP测流资料在频率域内分解成3个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常海流、周期为6~25h的潮流和剩余流,再将潮流分解为垂向均匀的全流(也称正压潮流)和剩余的斜压潮流。结果表明:夏季测站定常海流、潮流和剩余流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5.3%,93.9%和0.9%,而冬季测站分别占10.8%,80.9%和8.4%。夏、冬季测站的斜压潮流与正压潮流能量之比分别为20.7%和4.1%。  相似文献   

18.
涨潮槽是河口重要的地貌类型,其潮汐动力受地形摩擦、径流及风浪等因素影响而发生不对称现象,直接影响槽内的泥沙动力过程。本文基于实测数据与数值模型计算潮汐不对称偏度,研究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的潮汐不对称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余流与各分潮的相互作用控制,新桥水道可分为三个区域,上段为涨潮优势区域,中段为涨落潮转换区域,下段是落潮优势区域。(2)新桥水道欧拉余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上段指向陆而在中下段指向海并受到径流影响。斯托克斯余流则均指向陆并向陆增强。(3)新桥水道内中下段潮汐不对称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其中扁担沙的北移增强了新桥水道中段的涨潮优势特性,新的新桥通道的形成促进了新桥水道下段的落潮优势特性。  相似文献   

19.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marine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ern Prince Gustav Channel.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single 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underway chirp sonar data, ADCP current data and sediment coring, we define the main morph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area. In particular we define the glacial morphogenesis in relation to the excavation of inner shelf basins and troughs along structural discontinuities and lithologic boundaries. We identify streamlined surfaces that testify to the grounding of ice and past ice flow directions. These glacial forms are found only on glacial tills preserved in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basins, while net erosion to bedrock has occurred elsewhere.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the relict glacial morphology has been draped by hemipelagic and diatomaceous mud, and bottom currents hav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focusing sedimentation within small depocentres, that we define as contouritic drifts. Based on shallow sediment architecture and supported by direct measurements, we propose that the direction of bottom water flow is from the outer shelf into the Prince Gustav channel as a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tidal currents and ice shelf-related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20.
首先给出了基于GNSS-MR技术提取潮波系数的原理与方法,然后利用布设在浙江省石浦港验潮室屋顶的GPS站DSPU实测数据对潮波系数进行了提取,并与验潮站实测潮位调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GPS-MR反演潮位与验潮站实测潮位值吻合较好,相关系数优于0.97;GPS-MR反演潮位与验潮站实测潮位获取的潮波系数基本一致,除M2、S2外其它差异较小。两者获取的潮波系数差异主要因为DSPU测站观测环境极大地影响了GPS-MR提取潮位精度。沿海GNSS站用于潮位监测和潮波系数提取,将进一步拓展沿海GNSS监测站的应用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验潮站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