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地下水开发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类型划分方案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萍  王明章 《中国岩溶》2015,34(3):234-237
岩溶山区多年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践证明,传统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不利于指导岩溶山区勘查找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为了更好地指导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文章从有利指导岩溶山区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角度,在继承传统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以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富集条件,以及开发条件三个层次组合的地下水系统综合划分方法:根据岩溶地下水系统与供水目标在空间上的关系划分为“高位”和“低位”两种类型,根据控制地下水富集的水文地质结构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亚类,根据地下水的水动力和排泄特点划分为集中(地下河、岩溶泉)和分散排泄三类系统,并给出了“高位”型地下水系统开发成本低、“封闭型”地下水系统资源丰富,“封闭型地下水系统”是缺水区勘查找水的主要目标,合理的岩溶水系统的开发利用应按照“高位封闭型”、“高位开放型”、“低位封闭型”的顺序进行规划部署,“低位开放型”地下水系统则因富水性差、开发利用成本高可作为储备水源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曹崇本  周世恩 《贵州地质》2014,31(3):223-228
岩溶地下水的富集是极不均匀性的,寻找和查明岩溶蓄水构造的空间位置及其结构,是在岩溶山区寻找地下水源地的前提.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岩溶地下水富集条件的分析、归纳,将岩溶蓄水构造分为两个大类共七个类型,并利用地质体电阻率的统计结果建立了各类型岩溶蓄水构造的电阻率物理模型.实际工作表明,利用岩溶蓄水构造的电阻率物理模型,对提高岩溶山区找水打井的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治盆地岩溶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耀军  武强  李树文 《中国岩溶》2003,22(2):96-102
用历史的观点,研究了长治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系统地分析了岩溶水赋存及盆地岩溶水系统特征。研究表明,长治盆地属辛安泉岩溶水系统部分,是其西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子系统。该盆地岩溶水受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蓄水构造控制。单斜蓄水构造及地垒蓄水构造是建设集中水源地的理想地段,各煤矿矿井用水可在背斜蓄水构造中就近解决。根据各蓄水构造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合理布置水源地、科学确定取水量是岩溶水合理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受深切河谷地貌控制,黔东北大部分地区岩溶地下水深埋且排泄于河谷岸边,以快速的管道裂隙流为主,给地下水资源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局部地区受蓄水构造控制形成勘探有利的地下水富集区。笔者基于地貌和蓄水构造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归纳总结为深切河谷型、向斜山地型、单斜夹层型和背斜槽谷型4类模式。深切河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力坡度大,地下水以快速的管道流为主,排泄点低,开发利用方式建议直接在地下河出口或天窗中抽提地下水,经济效益明显地区可堵洞成库进行综合利用;向斜山地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发育高位岩溶泉或地下河出口,排泄点高,适合直接引水利用;单斜夹层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在岩性接触带出露一系列接触泉,排泄分散,开发利用方式建议直接利用或抽提岩溶泉水,受夹层隔水顶底板影响局部地区可钻井取水;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白云岩地层,导致背斜槽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含水岩层均匀厚度大,分布大量非全排型岩溶泉,地下水开发适合抽提泉水或钻井抽取地下水。  相似文献   

5.
深切河谷区开放型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深切河谷区开放型岩溶地下水系统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找水难度大。本文以贵州息烽养龙司地区乌江深切峡谷的斜坡地带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场,以岩溶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学和工程统计学等为指导,以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为手段进行资料和数据的采集,总结了该类岩溶地下水系统中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赋存的基本特征,揭示了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的本质,以及找水成井率低下的原因,提出了岩溶水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摸清贵州黔西南岩溶山区白云岩区岩溶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资料采集、数理统计,分析各岩溶地下水系统所处的地形地貌、水文网、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总结出研究内白云岩分布区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类型有地下河系统、岩溶大泉系统和分散排泄型系统,集中排泄型系统主要分布在构造盆地的边缘地带,盆地内、远离深切河谷区则主要分布分散排泄型系统,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区内岩溶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王新宇 《地下水》2013,(3):49-50
廉江市所在的雷州半岛地区,是广东省历史性干旱缺水最严重的两大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广东省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限于以往勘查评价范围和精度,雷州半岛地区存在地下水资源可采量不清、开发利用前景不明的问题,导致该地区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局部集中开采区因不合理开发引发了如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在系统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勘查试验数据,计算评价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开采潜力,提出开发利用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8.
贵州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及其埋藏型地下水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明章  陈萍 《贵州地质》2012,29(4):283-289
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发育,在一定的构造组合下构成埋藏型地下水系统。本文探讨了贵州省茅口期古岩溶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类型古地貌区的岩溶发育特征,进而对茅口组埋藏型地下水系统和地下水赋存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贵州省茅口期古岩溶地貌可分为台地、斜坡和盆地三大类型,其中古斜坡和台地中的岩溶谷地以及硅质岩分布区茅口组古岩溶最为发育,成为省内茅口组埋藏型地下水系统中最有利的赋存地带。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6)
安龙-木咱片区为贵州西南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岩溶地下水是区内重要水资源。该区域储水构造岩溶水系统,为封闭系统,含水岩组为三叠系白云岩,含水介质为溶孔、溶隙,地下水分布较均匀。通过对该研究区域岩溶水背景条件、水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地下水化学特征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岩溶含水介质组合类型以溶孔-溶隙、溶洞-裂隙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2+·Mg2+型。同时以岩溶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单位,论证了黔西南高原台面的岩溶山区地下水化学具有"平面分块"和"垂向呈层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应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西南岩溶地区面积78万km2,地下水系统包括裸露岩溶水系统和覆盖-埋藏型岩溶水系统两大类。由于降水丰富、地下岩溶发育,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在43万km2调查区内,具有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762.82×108m3/a,岩溶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615.70×108m3/a。近年来,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在地下河、表层岩溶水和蓄水构造岩溶水打井开采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但由于西南地区岩溶水开发难度大,区域经济落后,西南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已开采量为98.32×108m3/a,仅占允许开采量的15.97%,剩余地下水潜力资源量517.38×108m3/a。  相似文献   

11.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大面积连片分布,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极不均一,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目前开展的可有效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将该区划分为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盆地隐伏岩溶分布区,区内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赋存除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外,还受新构造运动和古溶蚀的影响,岩溶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浅部岩溶带,构造控制的中部岩溶带和深部古溶蚀带,特殊岩性和古溶蚀形成的似层状岩溶含水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双 《地下水》2012,34(6):73-74,139
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项目是"粤北岩溶石山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监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采回水样的分析结果,对本区地下水供水水质分别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得出,浅、中、深地下水局部不同程度遭到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水源继续遭受污染和预防污染扩散,确保地下水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EH4电磁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该系统在云南红河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实例,证明该系统能够查清厚覆盖层下的地质构造、地下河形态及含水岩溶带。利用该系统确定的井位已成功地打出地下水,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供水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地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武林  巴特尔 《贵州地质》2012,29(3):214-219
黔西北地区地处乌蒙山区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系统小型多样、条件复杂,地下勘查找水及开发利用难度大。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岩溶流域类型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岩溶发育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系统中勘查找水和开发利用的方向建议,对该类区中地下水资源勘查找水和开发利用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地面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研究手段,查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孔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辅,总结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从断裂、皱褶和裂隙发育特征阐明地质构造对研究区地下水运移、存储、富集和排泄的影响规律,断裂破碎带通常具有阻水作用,而在断裂一侧或两侧某一段的影响带内往往充水,沿断裂带发育方向易形成地下水排泄带,次级断裂是控制研究区内深部热水活动通道的主要构造;向斜构造使得浅层裂隙水和下部层间水得以富集,形成向斜储水盆地;近东西向张性和"X"节理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根据研究区内主要地形地貌和含水层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山间盆地、丘陵山区和岩溶山区3种主要类型区,通过对各类型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规律分析总结,结合开发利用可行性,归纳出3种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山间盆地蓄水构造钻井抽水模式、丘陵山区表层泉水池调蓄模式和岩溶山区溶洼成库和地下河堵洞成库地表-地下联合模式.研究成果为提高乌蒙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效率,解决该地区用水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黔西北地区岩溶水系统划分及找水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伟  向群 《贵州地质》2010,27(1):49-53
黔西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水系统小型多样,传统的岩划分方法难以较准确地刻画溶水系统特征,本文根据区内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地表水文网对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控制,提出一种将岩溶水系统划分成封闭型和开放型系统的新方法。以新的划分方法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开放型岩溶水系统中有利地下水富集、适宜成井的微观条件,指出了不同岩溶水系统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地区不同含水介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武毅  孙银行  李凤哲 《中国岩溶》2011,30(3):278-284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采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分别总结出了它们的电性参数(或曲线)的响应特征,形成了不同含水介质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组合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其实用性,并对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岩溶蓄水构造(或岩溶含水构造)是固结密实的岩深含水层的组成部份,由于次生构造裂隙和溶蚀形态发育强烈,它们的透水性高于围岩,因而具备在含水层内汇聚和集中传输地下水的功能,新生代以来小平阳地区的岩溶作用在热带气候和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构造双重背景下发育,对这一地区归纳出8种岩蓄水构造,体积上,它们只占含水层的1%~10%。通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找出蓄水构造可以把找水的靶区面积缩小1~2个数量级,半定量地确定其三维几何形状的几部介质结构特征,可为水文物控解释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20,(3)
汪家大井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贵州岩溶山区典型的“封闭型”储水构造系统。垂向上,含水系统具有“双重”性质;平面上,岩溶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分区性”显著。通过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测井、示踪试验、长期动态监测等手段,应用地学、地质力学和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分析该类型地下水系统岩溶地下水运移的时空特征,结果可知:汪家大井岩溶地下水系统受永乐堡复式向斜控制,隔水层与含水层空间上呈“圈闭”“船型”和“条带状”分布,含水层的孔隙度、出水段的“分层性”显著;地下水径流在构造应力“控制性”和“方向性”显著,岩溶系统地下水力特征和岩溶发育,流量动态特征属于缓变型。研究结果为水源地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西部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物探技术方法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针对西部缺水地区水文地质特点,合理选择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技术方法寻找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勘查效率,是水文地质工作面临的十分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西部缺水地区浅层孔隙水、浅层岩溶裂隙水、深层孔隙水、深层岩溶裂隙水的四种主要类型,探讨其优化的物探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