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字型构造为一种复杂的扭动构造体系,自从李四光教授提出以来,已有许多弹性解及数值解。本文以流变学理论研究了山字型构造的非稳定构造应力场,比较实际地反映出山字型构造体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发展及形成规律。 本文在解决混合边界条件的弹性解答前提下,采用对应原理,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出山字型构造的粘弹性解答。最后给出了山字型构造初期、中期、晚期的构造主应力迹线及等值线图(12幅),据此对三个时期的山字型构造各部位的构造形迹进行分析,并得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2.
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粘弹性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武红岭  王连捷 《地质论评》1990,36(3):193-199
本文使用马克斯韦尔粘弹性体的有限元法分析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应力场、应变场和位移场以及他们随时间的变化。在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出现两翼、前弧及反射弧。然后,随着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发展变化形成脊柱。而地盾区则始终是处于稳定的低应力区。这个结果与实验室的模型实验结果很一致,反映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实际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沙河沿山字型构造展布在东经128°00′—128°55′,北纬43°20′—43°35′,即敦化县沙河沿地区。分布达1500km~2,属中小型山字型构造(图1),它的前弧和反射弧延展在横道河子——永乐屯——东二龙山一带,宽达6—8km。本文概述山字型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形迹特点及其与区内岩浆活动、矿化之间的成生联系,并探讨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时代。一、山字型构造各组成部分形迹特点沙河沿山字型构造由前弧、东西两翼及其反射弧、脊柱、盾地构成。 (一)地貌特点多数情况下,不同形态的区域地貌,往往是不同构造体系的反映。沙河沿山字型构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李四光教授关于“构造体系”基本概念的建立,是从认识山字型构造开始的。他是从事野外观察和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山字型构造进行了理论分析,奠定了从实验、理论分析各种构造应力场、形变场的基础,建立了山字型构造体系。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继后出现了多字型、辐射状旋卷构造形变场的研究,及歹字型构造应力场等探讨。但是迄今为  相似文献   

5.
梅县丙村矿区,在印支末期曾多次发生从南向北的滑移,形成F_34及F_20两个主滑面的滑覆构造,造成龙潭煤系多次重复,并使梅县山字型前弧东翼遭受破坏。至燕山晚期,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上,矿区东部称子岌区形成一个脱离根带的小型推覆体,破坏了先成的滑覆构造及梅县山字型东翼的完整性,使其本来面貌难以认清。本文最后提出了找煤区。  相似文献   

6.
关于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几个问题及其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李四光教授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山字型构造体系”这一概念之后,其实例陆续有所发现。近来,几乎每年均有新的报道。据粗略估计,仅在中国境内,已发表和尚待发表的山字型构造体系约有数十个之多。此外,有种种迹象表明,分布于国外的也不在少数。随着野外调查工作的进展,所发现的山字型构造体系越来越多,与其有关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也相继被提出来,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笔者曾就其中的几项,诸如砥柱的概念、脊柱的形成机制以及山字型构造的发展过程等做过初步的探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分别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4 计算结果 为了模拟山字型构造随时间演变规律,以位于鄂、豫、皖、苏省相邻地区的淮阳山字型构造为例。考虑到山字型构造为地壳上部构造形迹,在0~22km深度范围内弹性模量E采用0.86×10~(11)(Pa)泊桑比v为0.3,在Ross模型中粘性系数η为10~(22)~10~(23)(poise)E_1=0.35E、E_2=0.45E。由于中国境内几十个山字型构造绝大部分弧顶向南凸出,中小型山字型构造往往是在纬向构造带内发育而成的,大型或巨型山字型构造大部分在两条纬向带及经向带之间,这种空间展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山字型构造与纬向带及经向带  相似文献   

8.
南岭正眩状山字型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及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四光教授对构造现象本质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区域构造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去了解当地所经过的地壳运动的程式。这一重要概念的形成,是从认识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构造现象开始,而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二十年代初,欧亚山字型构造的提出,是认识山字型构造的开端,也是认识构造体系的萌芽。随后,在我国的江苏、广西等地,先后肯定了一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造山带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梅勇文 《江西地质》1998,12(2):109-115
武夷造山带是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复合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的结构比较分明,印支—燕山期陆内造山在北西—南东方向挤压兼左旋扭动和径向挤压的“双向”大陆动力制约下,形成了以北北东、北东向多字型构造与纬向构造相复合的控岩、控矿格局,它是中国东南部一条重要的火山—斑岩银铅锌、铜金、锡钨成矿带,又是找寻花岗岩—剪切带型金矿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0.
(一) 地质力学研究现状地质力学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发现了众多的构造体系及其在陆壳中的定型性,定位性、定向性,确定了构造体系的三大类型和五种构造型式。即横亘东西的复杂构造带、走向南北的构造带和扭动构造三大类,以及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和入字型构造五种构造型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独特构造特征、成生时代及应力作用方式,并进而探讨了它们所反映的地壳运  相似文献   

11.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下花园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下花园镇以南。山峰矗立的鸡鸣山乃是该山字型构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字型构造规模较小,西自磁炮窑以西,往东经夏家沟、青寺、棘针屯,跨洋河继经鸡鸣山,止干西黄社、盆窑以西,全长8~9公里。北起下花园电厂,南迄棘针屯之南4公里余,为一弧顶大致向南凸出的山字型构造(图1)。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地质力学的观点总结了黔西盘南勘探区及其邻区构造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出该区先后受正、反两次直扭运动产生的构造复合叠加,先期是反时针直扭形成的晚期华夏系褶皱,后又叠加了顺时针直扭,致使盘南复背科卷入普安山字型旋扭联合构造之中,成为涡轮构造的一支。  相似文献   

14.
祁阳山字型构造质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变形特征,对祁阳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传统山字型构造机制难以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诸多特征,且前人认为变形动力来源于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也与印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实为NWW向的构造背景不符,因此祁阳弧形构造并不属典型山字型构造。基于研究区构造活动的客观实际,提出祁阳弧形构造的可能形成机制:NW向基底隐伏断裂和NNE-NE向主干断裂分别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产生强烈左旋走滑活动,从而使区域NNE向构造线在中段产生左旋偏转成为NNW向,从而形成S形的祁阳弧形构造。这一机制可较好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若干特征,如关帝庙穹窿呈NWW走向、北反射弧构造形迹不显著、北弧弧顶脱位及内弧曲率大于外弧、南弧弧顶脱位、紫云-中田-高峰串珠状穹窿的形成等。上述认识对华南地区弧形构造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除山字型构造作用和砥柱作用外,还应注意断裂走滑等其他构造活动对弧形构造的制约,以及多次构造活动叠加对构造形迹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构造体系由强变形构造带和弱变形地域共同构成,这些构造带和变形带可以用结构面的形式表达。构造体系结构面的分布分析,更加适用于变形规律研究,便于追索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以长江中下游地质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的"米字型"分布特征。新华夏系"米字型"构造,由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带、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和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构造组成。其演化分先后三个阶段;NNW 345°方向—NEE 75°方向的共轭剪切构造阶段、NNE 25°方向挤压构造阶段和NWW 300°方向的张性剪切构造阶段。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构造样式的识别,为研究构造体系的应力-应变成因、探讨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以及浅部构造和深部构造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构造基础。在其它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结构面也具有"米字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湖南大义山断裂属邵阳—郴州NW向断裂的南东段,该断裂南、北两侧发育水口山—香花岭南北向构造带。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分析,确定大义山断裂中新生代至少经历了3次构造活动,从早至晚依次为印支期左旋走滑、燕山期右旋走滑和喜山期(?)左旋走滑。对SN向构造与区域NNE向构造的时代与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SN向构造成因新认识:由于大义山NW向断裂和香花岭—阳明山NW向断裂在印支运动中产生基底左旋走滑,走滑所派生的近EW向挤压应力场以及走滑所产生的牵引作用,使区域NNE向构造线产生逆时针旋转而形成SN向构造。进一步分析认为,印支期可能为湘东主要NW向断裂在中生代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多条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可能是雪峰山弧形构造和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个旧西区构造形迹可划分为四个构造带,分属五种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带属纬向构造体系,北东带分属新华夏系和“山”字型构造体系,北西带属“歹”字型构造体系,南北带属经向构造体系。 “歹”字型构造体系的红深断裂及发育其两侧的剪切断裂,是控制铅锌及伴生金银矿的区域性断裂;新华夏系及其与云南“山”字型体系的复合是含银铅锌矿的富集部位经向系及其与“歹”字型复合部位富集金(砷、汞)矿。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利用ERST—1.2,百万分之一的卫星象片资料对松辽平原区域构造进行解释时,发现在北纬43°—47°间,东经118°—127°范围内,有一弧型构造和南北向构造影象。这种构造影象特征与已知地面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初步认为它是中生代以来的山字型构造型式,并暂定命为长岭山字型。为了使有关方面人员共同研究,现将初步认识扼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第三纪以来,祁连山区的河西系、陇西系,祁吕贺兰山字型和青藏滇缅歹字型(以下简称山字型和歹字型)等构造体系仍在活动,它们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发生。本文依据重力资料、卫照解译、地貌形态、新构造运动、地震和温泉的分布,讨论了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进而又探讨了活动性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2,19(1):52-59
为了简化地质构造力学分析,本文探讨了用内力线来描绘应力场的方法,仿照用磁力线描绘磁场的做法,约定以从外力作用点,支承点等处发出的一族主应力迹线为代表内力传递路径的“内力线”,根据弹性理论绘制了部分简单应力场的内力线图,阐述了以简单应力场内力线图为基础绘制复杂应力场内力线图并对之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时,文中还对这一方法在山字型构造体系和断裂等板内构造应力场分析,隐伏或未知构及地质的推测,地震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